俩人互推不下,终于还是一起起来了,一个去做早餐,一个去收拾清洗昨晚换下来的球衣和运动服们,总算摆平了这段公案。早饭后,李欣又提醒孩子们及时手洗自己的贴身衣物,请她们有需要就来找妈妈帮忙。
这个周日,李欣也在手机上收到了晏翎发来的新预约:下周一下午2:00,还是视频咨询。看着预约信息里的内容,李欣对客人可能的咨询话题有了初步预估。
不过这点并没引起李欣的什么情绪,而是那个预约的时间,让她分外高兴起来:周一送过上学,回来还能休息休息,不必一大早就全神贯注接待咨询客人,美哉!
然而,真到了下周一早晨,她送过孩子上学后,却一点也睡不回去了,而是马不停蹄地去赶稿、去育儿群里回答群友提问了——最近大家关于帮孩子预防被传染的问题特别多,大多也挺紧急。
到了所约定的下午2:00,李欣拨出了视频,对方很快接通了。这位宝妈是一位全职妈妈,陈女士,孩子6岁了,这个学期刚上1年级。
不出李欣所料,这位客人,就是因为给1年级的儿子陪作业陪得太崩溃了,总觉得尝试什么方法都没帮孩子养成足够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进展缓慢,所以才来咨询的。
而陈女士作为全职妈妈,又因为没有工作这样一个额外的关注点,就难免将太多注意力都倾注到了儿子身上,于是更加难以接受儿子的进步缓慢。这么一来,在咨询前面的大半时间里,李欣就都以倾听对方、鼓励她看到自己的有效努力为主。
陈女士在倾诉了上面这些苦恼烦闷之后,又很认真地跟李欣说:“我看了你们《育言故事》里讲幼儿园孩子为升小学做准备的那篇,觉得很受触动。”
“谢谢您的肯定呀,欢迎说说您的读后感。”李欣继续引导对方多进行自我表达。
“嗯,就是,那篇文里的妈妈,是用很开放的心态去鼓励孩子自己安排一些事情的,当孩子的安排出现不妥时,她也用交流体验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发在细节上做出更妥当的修改。”
“看来您很赞同这样的做法?不知道您有没有尝试过呢?”
“算是有吧,但不顺利。我给孩子进行过一些自己做主的体验,但是,孩子并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很快就学会理智分析现有条件、妥当主导一件事情。那么,这样的体验过程,是不是就白投入了?我若想孩子继续向好发展、达到期待的水平,应该怎么做呢?”
李欣:“我理解,您所说的,是孩子在练习自我负责的时候表现不够好,比如像您前面提到的,您和他约定各自读一本书、互相讲讲书的内容,您认真准备地给他讲了,他却不想听,也不认真分享他读的书给您,类似这种情况,我理解对了吗?”
在获得对方肯定的回答后,李欣就继续讲下去:“这里需要先跟您确认的一点事实是:无论是我们自己的成长,还是孩子的成长路上,有许多体验,就是没办法很快满足‘表现好’的期待的,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多数的体验,都会卡在开始阶段,难以稳步前进。”
“可就学习来说,学业要求不等人啊?他若卡在这里了,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