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二年侯景之乱时期,囚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在位四十八年,谥号为武,庙号高祖,安葬于修陵。
曾钦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才思敏捷,文笔华丽,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
萧衍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从血缘上看萧衍和南齐皇室关系很密切,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
他们都是东晋淮阴县令萧整的后代,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
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
沈约是知名文学家、史学家,而谢朓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
凭借家族背景,萧衍刚出仕时便担任南齐开国功臣、卫将军王俭的幕僚,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颇为出众,于是提拔他为户曹属官。
因为萧衍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萧子隆的参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萧衍回家守丧三年,然后复官,升任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
永明十一年齐武帝萧赜病重,当时大臣王融想在萧赜去世后拥立萧子良,以便控制朝政,后来事情败露,王融下狱被赐死。
王融的计划和结局,萧衍原来就已经推算出来了,他的好友范云由此对他异常敬佩。
萧赜去世后,皇太孙萧昭业即位为帝。萧昭业只知享乐,不理政务,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掌权的大臣萧鸾决定把他废掉。
萧鸾在和萧衍等人商议时,萧衍表示反对,他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的反对。
萧鸾则说众王都没什么才能,只有随王=文武兼备,而且占据荆州,如果把他召回来,就万事大吉了,但怎么才能让他回来呢?
萧衍说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没有什么真才干,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赖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人。
这两人也是无能之辈,贪图金钱富贵,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没有了左膀右臂,随王到时候也会跟着回来的。
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于是照他们商议的执行。萧鸾废杀萧昭业后,拥立萧昭文即位,自己掌握朝政大权。
三个月之后,萧鸾废萧昭文,自立为帝,萧鸾登基之后,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把他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