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太看重外物了(2 / 2)

放开彼此 欧阳喵喵 3169 字 11个月前

第八,于佛塔庙断灭灯明。断灭佛教塔庙的灯明,让本来光明的地方黑暗,让本来大家可以瞻仰、礼拜、供养、读经、修行的地方看不见,是十分严重的恶行,所获果报之一就是容貌丑陋。

第九,见丑陋者毁呰轻贱。见到丑陋的人,轻视厌恶、嘲笑喝斥,这都是将来容貌丑陋的因。世尊告诉我们这一点,对于容貌丑陋的人,不能以此去打趣取乐、讽刺嘲笑。这是为自己培福。电影里不是说嘛,作人要厚道。在这一点上,厚道没有坏处。

第十,习诸恶行。以是十业。得丑陋报行种种恶行,也会让人得丑陋报,什么恶行呢?比如杀业、偷盗、邪淫、邪见、贪欲这都是。都会关联到我们的容貌。所以说这个容貌是一个人的因果的综合体现。不是单一的因素。用现代的话讲,是综合素质。

为什么丑陋,说完了。那么端正美貌的因呢?或者说怎样才能端正美貌呢?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

一者不嗔。有这么十件事情,可以得到端正美貌的果报。首先是不嗔恚。不发火、不发脾气、不遇到什么不顺眼的事情就心怀愤怒。这个做起来并不容易,笔者也不一定能做到,不过做到一分,就有一分的益处。而且我们看到,这个不嗔恚在这十件事情中是第一位的。说明其是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我们重视。

二者施衣。布施衣物,让他人美观、好看、布施美好,自己获得的自然也是美好。

三者爱敬父母。

四者尊重贤圣。尊敬、敬爱父母,尊重圣贤。这也是令自己容貌端正的因。看自己父母都不顺眼、瞧不起的人,容貌端正起来很困难。

1、佛在经上常常跟我们说,一切众生最严重的灾难,是没有机缘闻佛法,为什么这么说法?因为只有闻到佛法,才有永脱轮回、超越十法界的可能。

2、诸位必须要知道,一切众生第一殊胜希有的因缘就是闻佛法!在佛法看起来,世界末日是小事一桩,不是大灾难;不闻佛法,不能脱离轮回,这才是大灾大难,佛家讲八难。

3、八难,到底是哪八种难?第一个是“地狱”。嗔恚心重的、嫉妒心重的,堕地狱道。地狱没有佛法,虽然地藏菩萨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是菩萨的愿。

4、你堕地狱,想等地藏菩萨来救你,这个机会非常的渺茫!不是菩萨不慈悲,菩萨去度你,你还毁谤,还不相信,不能接受,这是你自己的业障太重了。

5、佛菩萨是无处不分身,无处不现身,地狱当然不例外。《楞严经》上说得好,佛菩萨的现身是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众生没有一个善念,没有求佛、求三宝这个意念,佛菩萨怎么会现身?不可能的事情。

6、八难第二个是“饿鬼”。饿鬼道是以悭贪心所造之业,招来饿鬼道的不自在。饿鬼道里面,当然也有佛菩萨在那里教化众生,但度饿鬼道的众生比度人道困难得多。

7、八难第三个是“畜生”。畜生道愚痴,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没有能力辨别,颠倒其事。畜生道愚痴,很不容易摆脱畜生身,这个我们要觉悟。

8、三恶道难!在三恶道里面想得度,那是很不容易!恶道众生也有得度的,那是一生真正勤苦地修行,临终一念之差使他堕落;但是他善根深厚,佛菩萨到恶道教化,他能接受。

9、想想我们善根如何?我们是认真地在修学吗?假如我们懈怠懒惰、迷惑颠倒,咱们堕了三途,佛走到你面前,也度不了你。

10、第四个是“盲聋瘖哑”,这也是一难。盲,眼睛瞎了,经书他看不见,佛像看不见;聋,给他说法他听不见;瘖哑,不能说话,他心里有疑问,问不出来,这对于学佛都是很大的障碍。

11、第五个是“世智辩聪”。这种人很有辩才,他不相信佛法,你给他谈佛法,他要强辩,他说一套歪理,这一类的人不容易接受,他自以为是。

12、第六个是“佛前佛后”。佛没出世之前,这个世间没有佛法;佛灭度之后,这个世间也没有佛法。我们今天算是非常的幸运,虽然释迦牟尼佛灭度了,可是释迦牟尼佛的遗教还存在这个世间。

13、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之后这个世间就没有佛法了,必须再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佛出现在世间,这世间才会有佛法。

14、如果不能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一失人身,下一次再得人身恐怕就是灭法的时候了!开经偈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是很值得警惕的句子。

我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呢?

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怎样才能有一个好心态?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最佳状态呢?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百年。我们生命里面的这一段光阴,跟整个时间的流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隙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

那么,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善待生命?怎么样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效的呢?庄子面对这个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

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什么是真正的状态呢?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大奈何。”“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是什么意思呢?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

大家会反问,既然我认为没有价值,我还会追求吗?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为声名所累,有的时候我们趋同于社会的价值,为了人生中“无以为”的事情,我们就为了一口气,去追求得还少吗?有时,一个高考生,考上了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专业,仅仅因为这个专业在清华大学。所以,他宁可服从调剂。家长骄傲地说:“我儿子上了清华了!”孩子说:“我戴着清华的校徽啊!”其实他心中也许会有一种隐痛。他真正喜欢的专业可能在他的第二志愿那个学校。此生,他错过了。

有时候,年轻人,可能为了娶一个绝色的女子,也可能是为了嫁一个富商,也许会舍弃真正的爱情,仅仅因为众人的目光和心里的虚荣。此生,他(她)错过了。如果说真正做到“达生之情”,能够不去追求生命中的“无以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是什么意思呢?通达命运真相的人,就是不去追求生活中无奈何的东西,命运中达不到的目标。就是放掉我们生命中那点较劲的东西,不去跟有限的时光,计较一种真正达不到的目的。他提醒我们,入下我们心中那点较劲儿的、执拗的东西。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山里的猴子经常跑到农田里祸害庄稼。它们的目的很简单,无非是为了自己一点生计,储备一点粮食。所以,这个地区就发明了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农民们在家门口放一点米,诱使猴子来。其奥妙在于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这点米。

这是一种大口的瓶子,却有细细的瓶颈。瓶颈的尺寸有奥秘,很细小,恰好可以容纳一个猴子的爪子伸进去。但是,一旦猴子抓住一把米,攥上拳头,就拔不出来了。这个时候,如果“达生”,那么猴子可以放下来,爪子还能拔出来。但是没有一只猴子愿意这么做。

在这个瓶子里面,自然有大把大把诱人的白米,猴子们夜里来偷米的时候,把它细细的爪子,顺着那个瓶颈但进去。到了早上,你会看见一只一只猴子在那里跟那个瓶子较劲儿,手里紧抓着大把的米,但就是拔不出来。这仅仅是一个群猴图吗?这是一个世相图呢!

听到这个故事,大家都会哑然失笑。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手中抓着一把米不肯放下,因此连累了一生呢?庄子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

生命这东西来临的时候,父母没有征求我们的同意,就把我们带到世界上了,我们是无法拒绝的。流光要把我们的年华带走的时候,同样不会说征得我们的同意,我们阻挡不住,最后,它自然就走了。来也无奈,走也无助,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关键是在于你心中怎么看待你的生命呢?

人们常感叹人生的短暂,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获取成功的事业。

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它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能力和胆识。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说:如果你要是会游泳的话,你学划船就特别容易;要是你会潜水的话,即使你从来没见过船,你也会划船了。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却什么也不说了。请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听了,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一个真正会游泳的人就不怕水了,甚至把水都忘了。这样他划船的时候,他不害怕,因为即使船翻了,他生命也有保障。为什么会潜水的人,没见过船都敢划呢?是因为会潜水的人,他可以把波浪看成是陆地上的小山丘,把深渊看作是前方的一个高冈,哪怕船翻了,也看作是车子后退一样。他连水底都可以潜,还会怕翻船吗?

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人如果有大见识,他再去学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孔子甚至还给颜回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你看看赌博,赌博的时候有下注大的,有下注小的。拿一个瓦片当赌注的人,他赌得自如潇洒,反正他赌的就是个瓦片;拿漂亮昂贵的带钩当赌注的人,他赌起来可能就战战兢兢,他就施展不开,心存恐惧了,拿黄金当赌注的人,一定会神志昏乱。

为什么?这是因为。技巧都是一样的,“凡外重者内拙”,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内心一定笨拙。其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很多人越是面临重大的抉择,越会失手。他并不是失给了对手,而是失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