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品 第一 01(1 / 2)

序 品 第一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这是第二次来到文峰寺,与各位菩萨共同学习研讨《大乘妙法莲华经》——这样一部非常不可思议、非常殊胜的大经,它在佛法三藏十二部经中举足轻重。我们能共聚此会熏闻正法,是古今中外十方三世之盛事。

佛陀金口玉言,称赞《法华经》为「诸经之王」;以种种譬喻言辞,把《法华经》说为「无上妙法」,无量国土之无量众生历经无量劫,欲听闻《法华经》之名而不可得。今天,在座诸位不是听闻《法华经》之名而已,而是从根本上了解它的经义。等我们把这部《法华经》圆满地听完以后,你就能刻骨铭心地知道:《法华经》在诸佛一切经典中是什么地位;在十方三世虚空法界一切万法中,是什么地位;在八万四千无量法门的修行次第中,有什么作用。

这个开堂白呢,我们主要探讨几个最关键、最敏感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成佛?怎样成佛?何时成佛?且看史实为证,祖师大德共论:「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可是从修行的理论而言,历来便有争议。

一种呢,认为成佛比登天还难——只有释迦牟尼、六祖慧能这样的大根机才能成佛,九成以上的人都是中下等根机,此生此世无非结个佛缘;另外一种认为,成佛很简单——见性成佛,当下往生,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万分之万。我通过深入《法华经》而发现,修行人听闻「如来藏」道理,当下成就,而且自己印证自己成就。千真万确!所以告诉诸位,我这次来,不是教你念佛,也不是教你拜佛;是来教你当下成佛(分真即佛)。事实胜于雄辩。千古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的局面,要就此画句号。

至于怎样当下成就,修何法门,我们要对佛四十九年说教作一个基本了解。那么三藏十二经呢,可大概分为两类:「结缘法」和「成就法」。

所谓「结缘法」,顾名思义,与佛法结缘,它可以作为你未来的出世之因,可以让你因此而得到很大的人天福报;乃至于成就阿罗汉、辟支佛,不落六道轮回;甚至有极个别的极个别,能够证到禅宗的明心见性。但是,这些法都是佛的方便说。从根本上来讲,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你不能以此成就!那么这些法呢,又被祖师大德判为「圆人前七种方便」——人、天、声闻、缘觉、藏教、通教、别教,七大次第。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个次第叫「人」,受持三皈五戒,即能得人身。

第二个次第叫「天」,在三皈五戒基础之上,还要修十善业,可以升天道,但限于欲界天以下。如果在色界天以上,还要加四禅八定。但是,即使修到第二十八层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仍然是凡夫外道。

由于邪见横行,导致大部分修行人认为受持三皈五戒、念念佛、拜拜佛……就能成佛,这是打妄想。这一部分人来讲呢,你劝他听闻《法华经》,「不行啊!来不及啦!只有一句佛号可以成就!」付诸行动来讲,仍然是懈懈怠怠。还有一小部分人呢,自以为会修行,自以为勇猛精进,自以为有智慧……他们修所谓的天道和禅定,很容易开天眼、天耳、宿命通、他心通乃至神足通,并以此执着而拒绝正法。在《楞严经》讲到了「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观世音菩萨明明是从「闻思修」入,「闻」就是反闻自性,见道继而修证,所以文殊菩萨把它判为第一之法。可是外道呢,「闻」什么?闻海潮音、看天光,心外求法。

第三个次第叫「声闻」,代表作是《阿含经》。以苦、集、灭、道四圣谛为指导思想,修得很苦很苦,可以证到阿罗汉。仅仅从三果罗汉到四果就要修二十万大劫。一个大劫少说几十亿年,多说百亿、千亿年。

第四个次第叫「缘觉」,修十二因缘而证果,高于声闻。声闻从苦、集、灭、道的「苦」开始修起,明白什么是苦。缘觉从「因」起修,研究六道轮回之因。那么根机特别利的缘觉人,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根据自己过去世中的善根,凭宿命通与前世联系起来也能成就,果位是辟支佛。阿罗汉、辟支佛都能了脱六道轮回,但是不能「明心见性」,他只能证到人我空;而法执全在,尘沙烦恼未破。二者被称为佛门内部的外道,仍然是外道。那么进入大乘法呢,分「了义」大乘和「不了义」大乘。「了义」大乘叫「实法」,「不了义」大乘称为「权法」。那权法大乘涉及到「藏、通、别」这三个层次。

那么第五个次第就是「藏教」。它从「有」门而入,相似于修「人道」,执着在事相上来行持。虽不通理,但心量大,发方便菩提心愿意帮助一切众生成佛。由于心量大,也能超越六道轮回,但不能见空性。所以「藏教」既是小乘法,又是大乘法——讲是大乘法因为它心量大,讲是小乘法因为它不能明心见性。代表作有《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等。

第六个次第是「通教」,也叫禅宗。它从「空门」而入,代表作有《金刚经》《六祖坛经》《六百部般若》,强调破一切相见空性,连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统统判为无明。《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这种法门修得非常非常认真,非常非常准确,能够破除一分灭相无明证得空性,叫「摩诃萨」。但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恒河沙数的人难有一个人成就」。

第七个次第是「别教」。从「亦空亦有」两门而入,代表作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既要见空性,然后从空出有,大作佛事。在某种程度上,它圆融了通教、藏教、小乘、人道、天道。所以《华严经》有无量法门,修得好可以破除十二分无明。而且,这个法门比通教更难成就。往往接触了《华严经》,你心易乱。你要把它读一遍的话,都不知道要读多长时间。

这以上就是对「人、天、声、缘、藏、通、别」这圆人前七种方便简单概括了一下。也就是佛陀前41年所讲之法,把它说为「戏论法」。

讲完了「结缘法」,就是「成就法」,毫无疑问,是「圆教」。它的代表作有《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心经》等。它是从「非空非有」二门而入,但是这个「非空非有」是「对有说空,对空说有」。它把八大次第圆融为一体,叫「一心三藏」;而「别教」是讲「次第三藏」。「别教」还要修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啊!阿僧只在印度里是一百多位的大数:一劫是百万亿年,你算算看多少。可是到了「圆教」,不可思议啊!哪是三大阿僧只劫?三世要不了,三年要不了,三天要不了,三个小时也要不了……你当下一念就能成就!一步登天!佛在《法华经》《楞严经》少说十几处,多说几十处都在提醒我们,当下就成佛!

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奥秘:当明白了正法,那前七种方便统统都是正法!妙不妙?乃至歪门邪道统统是正法!乃至刮风下雨、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泥巴瓦块、树木花草统统都是正法!没有哪一法不正,没有哪一法不是佛,没有哪一法不是我!耳闻目睹身受……你能感觉到的一切,还有感觉不到的那一切的一切,都是我,都是一个念!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只有一尊佛,只有一个念,而且当下就是这一个念!这个法妙啊!妙极了!当然,我这是讲口头禅。

所以我们在今后对《法华经》的研讨过程中——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讲这个道理。只要当下明白万法都是由我一念所现,刻骨铭心,深信不疑,而且你知道它怎样变出来的,你现在就成佛!不需要等到散会以后。

那么在正式开讲《法华经》之前,还涉及到教学次第的问题。在历代讲经法师创立的不同教法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一个就是「贤首宗十门开启」,它是从十种角度对整部经典的要义分别论述。再一个就是「天台宗五重玄义、七番共解」,这是智者大师所创立的释经方法,也就是先把一部经的要义分成五个大的方面(一、释经名。二、辨经体。三、明经宗。四、论经用。五、判教相)提纲挈领地申述明白,然后每一个大方面又分成七个小的方面(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每一个小方面又分为「四意消文、四悉檀义」来作详细解释。

比如说「四意消文」,对于每一句经文乃至某一个名相概念,它要从四种不同的角度来分述:第一,因缘,即从发起的因缘来看,这个法怎么产生的?它的来龙去脉如何?第二个,约教,即从教育的法门方法、名相概念次第上来解释。第三,本迹,即从「本」和「迹」来分析。比如说佛是「本」,他的弟子就是「迹」;佛在第一次成佛的时候所传的法叫「本」,那么乘愿到娑婆世界来示现所传的法又叫「迹」。第四个角度呢,从「观心」来解释。所谓观心,每一部经、每一句经、每一个名相概念,都是我们的心,这第四个角度就讲到事情的根本。

怎么讲「四悉檀」呢?「悉」带有普遍之义,「檀」带有供养之义,就是讲一句经能够产生四种效益。一者,世界悉檀。比如讲「布施」,把自己的财产舍出去供养大家,让大家普遍地得到欢喜;二者,为人悉檀。布施者知道舍一得万报,他能对这个法生起信心;三者,对治悉檀。布施能够破除贪心;四者,第一义悉檀。通过布施证得人我空、法我空,而悟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以上我们笼统地介绍了「十门开启,五重玄义」,如果按照祖师大德这种教学方法,讲完这一部《法华经》少说也要两年时间!智者大师当年讲一个「妙」字就讲了90天。末法时代众生急功近利,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实现。所以佛法也是与时并进。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为常不轻菩萨的时候,当时的《法华经》有多少啊?可能这个房子里都装不下。我们现在得到的《法华经》,也不过是佛当年讲《法华经》的一个提纲而已。

所以师父对古大德的教学方案作一个参考,按照适合于现代人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行改革,目的就是要长话短说,简明扼要。按照「依文解字,会相归性,立竿见影,当下成就」这十六字方针来进行佛法教育。

所谓「依文解字」,是指仿照世间法,按照第二义谛,将这段经文作大概的解释,使上中下三等根机皆能接受,皆能生欢喜心。所谓「会相归性」,也就涉及到智者大师讲的,按照「第一义悉檀」来讲它的真实义,使得上等根机的人当下明白,心开意解;使得中下等根机的同修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观照,也能很快接受。

按照这十六字总方针,师父又总结出第二种次第,叫作「从教,入禅,归净」。「从教」这是讲根本,讲核心,就是从佛的教法、教义上来下手。诸佛出世都是讲经说法,令众生开智慧。这是强调「教下」的重要,要明理,要见道。

「入禅」和「归净」,为无量法门。「禅」有种种禅,「净」有种种净。「净」无非是行善断恶。只有在「教」的前提之下,才能展开修行次第。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教」,你当下即已证果,叫「果教派」。小则不落三恶道,大则地上菩萨、等觉菩萨,就看你见道浅深而已,然后「带果行因」。要成为究竟圆满之佛,必须要「解行并重」。

奇妙的是,明理以后,「教」当下即是「禅」,当下即是「净」,在佛法里叫「非纵非横,非不纵非不横」。「教、禅、净」,你不能讲它有纵向的次第关系,你也不能讲它没有纵向的次第关系;你不能讲它有横向的并列关系,你也不能讲它没有横向的并列关系。这就是「圆顿大法」的奇妙!一念当下即是无量,无量当下即是一念。非纵非横,非非纵非非横。

在教理方面,我们着重强调《法华经》《楞严经》《心经》《佛说阿弥陀经》。《法华经》和《楞严经》是一部经,《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高度概括宇宙人生本来面目,只立不破;《楞严经》有破有立,详细解释「妙法莲华」之义;《心经》重点从「性」和「心」的角度,而《阿弥陀经》从无量的万相高度,概括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这四部经圆融圆通圆满为「一心三藏」,按照这两种教学次第展开,大家会感受到妙不可言。这种教学方法,再现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让修行人当下闻法成就的那种气氛。

讲完开堂白,现在开始进入正题。

那么这部《妙法莲华经》,首先讲一讲它的缘起——是在佛讲经41年,年龄已经到了72岁,还有8年即将进入涅盘之时所讲的一部最重要的经典,也就是临终遗嘱。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一部《妙法莲华经》。那么从它的「法体」而言,《法华经》是「如来全身」。它既是肉身佛,又是法身佛,又是报身佛,藏教菩萨认为佛的「法体」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通教菩萨认为佛是无形无相的一个灵体;别教菩萨认为佛既可以由法身变化为化身,又可以由化身变现为报身;而圆教菩萨认为,任何一个法当下都是三身齐全。这一块木头当下就是法身佛,当下就是报身佛,当下就是化身佛。我们这里任何一位同修,讲经说法的我、听经闻法的你们,当下就是三身佛。

至于怎样修行才能成就,很简单——听经闻法,不历修证,一步登天,带果行因。这就是宗旨,就是这么修。

下面我们来解释《大乘妙法莲华经》的经题。有的叫《妙法莲华经》,也有的叫作《法华经》。我们解释时,按照「大乘妙法莲华经」这七个字来解释。

所谓「大」,观照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它就是表「法体」。从这个字的字形结构而言,是「一」字加一个「人」字,一个人在天地万法之间是不是显得非常渺小啊?可它的法理法义却是表「大」,而且这个「大」无所不包啊!这一个人表「大」,就是告诉我们: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东南西北上下等十方,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日月星辰、风云雨雾,生住异灭,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无非一个人,无非一个念,这叫「大」。

真正的佛法就是开示一切万法的来龙去脉,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十方三世到底有几尊佛?几个菩萨?几个天?几个人?几头牛?几条狗?有几片风?有几滴雨?几块泥巴?这是我们作为人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你解脱,你了生死,你得自在,否则你白来一次。白来一次还算事小,来世还能得人身。就怕你是冤枉一生呐!如果你来世做鬼,做畜生,下地狱,可惜不可惜啊?

在佛法里这个「大」字出现得太多太多。不要说世间人,就是学佛人也不知道「大」是谁。你讲到「大」——哦,我知道,这个地球比苹果大,天比地大——他用对待法来解释。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来解释这个「大」,你会大吃一惊。大至佛土、小至微尘都是我。无量就是一,一就是无量。从时间上来讲,无量百千万亿劫,千劫一念,一念千劫。它就是一。如果从空和有这两个角度来讲,有形有相肯定是大,无形无相连小都说不上,是不是?可是佛法里来讲,空当下即是有,有当下即是空。

注意,在开讲经题的时候涉及到的口头禅比较多,首先给我们生起一个疑念,这到底怎么回事?在整个讲经说法期间,你的这种疑念会统统消除。总体上来讲,大小多少、长短空有、生住异灭,都是一个「大」。我们由此而展开,啊?原来佛法就是如此啊!从经题来讲,就是对整个经文的高度概括,而经题这第一个字,开宗明义第一炮,就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下面的「乘」是表法门,什么法门啊?有「大」字在上面,这是「圆顿法门」。大乘大乘,是成佛之法。乘《法华经》这个大法船,而使得我们回到佛土。

「妙法」,这两个字可以联系起来讲。这个「妙法」就是「莲华」法。

「莲华」,就是荷花。我们首先从「莲华之根」讲起,山西人叫它莲菜,扬州人管它叫藕。藕切开以后,最中心是不是一个孔啊?围绕着中心孔,是不是还有八个孔?注意,一般地都是九个孔,少数藕的九个孔之间还有些小孔,明白吗?那是表正法、邪法,不二法门,都归宗一体。但正法是讲九个孔,九品莲华。那中心孔跟藕肉是不是一体啊?这叫「空有不二」。那用「阿弥陀佛」来对应的话,「阿」也就是表「空如来藏」,表性,表理,表真;「弥陀」表「不空如来藏」,表相,表事,表俗。还可以细分来讲,中间那个孔就是「阿」,旁边那些小孔叫「弥」,藕肉是「陀」,小孔和藕肉都是「不空如来藏」,合在一起叫「弥陀」。没藕心,就没藕孔与藕肉。「阿」即「弥陀」,「弥陀」即「阿」。「空」即「不空」,「不空」即「空」,「一心三藏」。这一只藕就足以叫我们开智慧。这是讲「莲华」,它第一个法妙不妙啊?太妙了!

第二个法,「花开莲现」。许多人解释这个「花开莲现」非常天真,非常好玩:「啊!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阿弥陀佛派莲华来接我们。一到极乐世界,那个莲华一开,啊!我们蹦出来,看到阿弥陀佛了,叫花开见佛」。其实呢,这个「花开莲现」,是讲圆顿大法之妙用。

世间花有多种。有些是先开花后结果,比如桃花、梨花、杏花;有些是开多花结一果,这一般地是表阿罗汉的修行,修无量的许多的法门成就一个小小的果位;还有些花呢,是只开花不结果,像柳树花、杨树花、槐树花,这是比喻外道无益的苦行;还有些是一花一果,比如像柿子树,这是表缘觉人修证辟支佛果位,从十二个因缘法中的任何一个因缘起修都能成就。

那么「莲华」的特点是,它开花的同时莲子现前,叫「花开莲现」,这是比喻「圆顿大法」——明白佛法真谛以后当下成就。在佛法里叫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注意,并不是指那些强盗土匪,我只要不杀人了当下成佛;最大的屠刀就是「我执」,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这是杀害我们法身慧命的利刀。一旦明白了自性本心,你当下破除了我执,叫「放下屠刀」,你当下就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