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品 第一 02(1 / 2)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大家知道,佛陀弥留之际,由阿难尊者受阿难律尊者之托向佛请法,说:「佛啊!你灭度以后,我们结集经典的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说?」于是佛讲了「如是我闻」。由于有了「如是我闻」,所以三藏十二部经,不管是《阿含经》《地藏经》《金刚经》……统统都是《法华经》!万法都能平等!可悲的是,如果讲不出「如是我闻」的真实含义,那「如是我闻」就等于白讲;如果我们真正把「如是我闻」搞明白,那一切法就都能成就!所以对「如是我闻」怎么样解释,至关重要!

如是我闻,它说尽了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我们先来打官腔,从名相概念上来对号入座,最后再打比喻,用心来观照这个「如是我闻」。

如果用「如来藏」来讲:「如」就是讲「空如来藏」,「是」就是讲「不空如来藏」,「我」就是「一心」,「如是我」就是「一心三藏」。

对照「理事」:「如」就是「理」,「是」就是「事」,「我」就是理事不二,「闻」就是观照,就是智慧。

对照「性相」:「如」就是「性」,「是」就是「相」,「我」就是「性相一如」。

对照「真俗」:「如」就是「真」,「是」就是「俗」,「我」就是「真俗一体」,「真俗不二」。

用「三身功德」来讲:「如」就是「法身功德」,「是」就是「报身功德」,「我」就是「化身功德」,「闻」了就是佛。佛具三德。

对照「阿弥陀佛」:「如」就是「阿」,「是」就是「弥」,「我」就是「陀」,「闻」就是智慧,就是「佛」,「如是我闻」就是「阿弥陀佛」。

下面打比方来说明「万法一如」。

比如说:我讲「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它有字形有字义,是不是「不空如来藏」啊?发出来的声音有振动,是不是「不空如来藏」啊?「不空如来藏」是不是「事造功德」?是不是「相」?那么我动脑思维,动是不是也是「不空如来藏」啊?它动了就不空了。那我在嘴巴没有讲、脑袋没有想之前,「南无阿弥陀佛」它在不在?在。虽然在,它有没有形相啊?没有。那就是「如」。「如」无形无相,表法身;脑袋想就是「是」,指我们的智慧妙用,表报身;讲出来了,有声音的震动,有字形字义,就是「我」,表化身。那么以无形无相存在的那个「如」,通过思维「是」,讲出有形有相的这个「我」,这就是「如是我」。明白了这个「如是我」是不是就是「闻」呐?是不是「如是我闻」?告诉各位:你明白了这个「如是我闻」,你即已不落三恶道!这个法太重要太重要!

我们之所以在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执着于「我」,而不明白「如」,叫「执事昧理、执相昧性」。但是我这是讲的带有个体户的「如是我闻」,既然「如」无形无相,那么我这个如、你那个如、他那个如、牛如、狗如、马如、佛如、菩萨如、泥巴如……能不能分清张三如、李四如、王五如、杨八如?(众答不能),所以叫千佛一如。那么由这个「如」变现出来的无量的「我」,有没有哪一个「我」不是哪一个「我」啊?明得此理,就是明心见性,你的品位就是「摩诃萨」,在初住位以上。在《楞严经》第四卷,就详细解释了这个问题: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皆为我们一念心坚固的妄想所现。

在《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第四关「心现识变」时,大家不是做了一个实验吗?三分钟让手指长长,就是帮助大家体悟这个法。但是我们地球人现在心力比较小,变化得比较慢。那天人一念就可以窜到九霄云外,一念又变得比老鼠还要小……外道鬼神皆有这种道法,更不用说诸佛菩萨。为什么我们不能?其实搞名闻利养,通过精打细算挣到人民币、搞到小别墅、小轿车,是不是也是千变万化呀?而且能够千变万化出什么高血压、糖尿病,是不是?这都是我们的智慧妙用。如果一个人不能生病,不能搞名闻利养,想害人都没有本事,这个人能不能成佛啊?(不能)。他想做坏事的那种本事是不是智慧啊?我们的心是万能,就妙在这里。当破除了我们全部的烦恼习气以后,一切都能自在变化,那是圆满究竟之佛。这个法妙啊!我们之前讲过,白天黑夜都是心变出来的。

这是讲「如是我闻」。「如」者「阿」也,「是」者「弥」也,「我」者「陀」也,「闻」者「佛」也。如是我闻,万法皆成;如是我不闻,万法皆不成。

要知道,佛讲三藏十二部经就是为了讲「如是我闻」;佛讲《法华经》《楞严经》,就是为了讲一个「如是我闻」。「如是我闻」就是为了讲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如果不知道佛是怎么回事,找都找不到,能成佛吗?不是异想天开?

为什么几千年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明白了吗?就是因为没有得到正法,而自以为得到了正法。这种悲哀的局面,从今天起,要画一个句号!我们发愿:要把释迦牟尼佛一万年末法扭为正法;要把在弥勒佛出世前这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灭法扭为正法!这就在于我们把握住「如是我闻」,这是佛法的命脉!

这个法重要啊!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怎么样修都成佛!你戴金耳环的时候,你观照金耳环是什么东西?嗑瓜子时观照,我在嗑瓜子,还是瓜子在嗑我?你一念观照就明白,念念观照,定力加深。即使你还有种种烦恼习气现前,不会落三恶道。

一时:这两个字也很重要,在每部经的第二句话都是「一时」。外道不能理解而再次轻慢,「佛法是搞迷信嘛,我们讲法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你们讲那个一时稀里糊涂,一时是什么时啊?」

其实,「一时」的「一」,表真心本来面目,万法都是归于「一」;「时」表无量的时间。大家注意!在佛法里有非常重要的秘诀:有了时间,能不能离开空间啊?有了时间、空间能不能离开万法?有了万法能不能离开生住异灭?东来西去,上升下沉,能不能离开这万相?「一时」,将时间、空间、万法、万相统统归为「一念」!

当明白「一」能够显现出万法,是「明心」;明白万法当下就是「一念」所现,这就叫「见性」。所谓「明心」,即「在性见相」;所谓「见性」,即「在相悟性」。

其次,从世间法来讲,佛用「一时」也堪为殊胜之法。古印度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分割全国,各自都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大权,所以对时间的记载,也各立一家。全国没有统一的计时标准。而当年的印度分为东印度、西印度、南印度、北印度、中印度五大片,每一片都分成若干的小国。你如果说佛于某年某月某日在哪里,那好了,那几百个国家,应该是张三王几年,还是李四王几年呢?是不是很麻烦?所以这本身来讲就是一种智慧,这是横向地来看佛讲「一时」。

从纵向来看,从人道往下有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往上有二十八层天的天道,各自对时间的感受都不一样。比如在我们人间50年,在第一层天的感受是1天;在第二层天1天是人间感受的100年;第三层天1天是人间感受的200年;由此双倍递增一直到二十八层天;那猫啊、狗啊……畜生道众生,人道过1年相当于它们过7年;再看人道,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不知不觉,「啊!怎么天又黑了?」人在烦恼中、重病时,是不是度日如年啊?这也是一种「定」,但是这是乱定。

当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从雪堆里发现了一位禅修者,三弹指叫他出定了。他眼睛一睁,问:「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啊?」唐玄奘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一千多年。」可见他在释迦牟尼佛没有出世之前就入定,少说一千多年,多说几千几万几亿年……好,他老人家还真潇洒,「等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再说嘛!」说入定就入定了。玄奘法师又是三弹指,叫他出定,说:「像你这样坐鬼窟窿,即使弥勒佛出来,谁来叫你啊?」他说:「对啊!那怎么办?」「现在就到唐朝去投胎,等我取经回来拜我为师,我给你剃度」。他说:「好!」当下就去投胎了。这个公案就讲到这里为止,以后的文章以后再说。也就是说,要等到弥勒佛出世,他还准备再入定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在定中这几百千万亿年是一念而已,他没有时间的感受。

现代科学已经明白,时间是人类的一种错觉。但是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办法突破时间的束缚。想突破只有用禅定功夫。时间都是我们的妄想在执着。那么,时间从何而来啊?

先来打官腔。在虚空世界山河大地、过去、现在、未来……这些万法万相没有显现之前,我们的真心就是「真空」,但真空不空,它能现出妙有。一切的万法当下具足,叫「法尔如是」。

再打比方说,家里有十万块钱存款。有没有哪一个家庭通过这个家长会议决定:这十万块钱,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一忘记就丢了。从先生开始,南无十万元存款,南无十万元存款……就这么念,有没有必要啊?虽然不念,那十万块钱存款他知道不知道啊?以此比喻「真空」。这里他有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虽然没有,是不是「本自具足」啊?能保持这种心态,你是无量寿。永远不会死,永远都不会老,青春永驻。

诸佛之所以是诸佛,诸佛就在清净心中;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上下、森罗万象种种分别之中。那我们再想一想,某天儿子看到邻居家买了辆新车,就想让老爸也买。这时老爸想起了,「我家里还有十万元存款」,一下十个字,十个念,是不是?这十个念叫不叫时间的产生?不叫,这是「因缘法」。也就是说时间的概念在产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在佛法里叫「心生法生,法生心生」。

那么也有特殊的时候,他坐着发呆,突然想起来家里有十万元存款——什么事也没有,就想起来了。虽然是无因无缘,其实这个因缘是不是「法尔如是」?清净心中起了念,「十、万、元、存、款」五个念,第一个念是「十」,第二个念是「万」,是不是就形成了过去现在未来?从此,心就在过去现在未来中执着。当取款买了新车,这个时间、空间、万法是不是就具足了?是不是清净心中变现出来的时间呐?这个法呢,看《楞严经·168字》,才能更加刻骨铭心地去观照和理解。这个法很难悟解,但是我们一定要突破。

一时,佛:这个「佛」字,是每一部经典第三炮。第一炮「如是我闻」,第二炮是「一时」。那么师父在解释「佛」字的时候,一般是按照「如来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到后面再具体解释。「如来十号」是诸佛通号,是从十种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阿弥陀佛」,什么是「如是我闻」,什么是真心本来面目。

在这里简单解释,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觉悟到万法即是我,我即是万法,这是「自利」解脱;「觉他」,是出世教化众生,为什么要「觉他」啊?众生还在迷惑中,要来成就一切众生;「觉行圆满」,「觉」仍然是「自利」,「行」仍然是利他,「圆满」,怎么圆满呢?十法界一切万法无一法不真,无一法不如,无一法不是我,无一法不是他。这里的「佛」呢,特指当年的释迦牟尼佛。

下面一个字叫「住」。按照如来真实义,唯有《法华经》讲「住」,其它经典是讲「在」。但是我们发现,其它少说也有几十部经典也用「住」,有些同修提出疑惑。比如人们见面会经常讲:「请问您家住哪里啊?」「您在哪个单位工作啊?」所以,「住」是表根本,「在」是表权宜。

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王舍城」是当年印度摩羯陀国的都城,摩羯陀国的国王叫频毗娑罗王,也是佛的在家弟子。这个「王舍城」呢,我们先从方便法来解释,它有两个美丽的传说,对解释佛法真实义也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体现出佛传法地点的殊胜,怎么殊胜法呢?先讲第一个。

在古印度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生下一个王子,但是这个王子生下来是两个人背靠背,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奇形怪状。国王以为是妖怪,怕他祸害人类,把他一劈两半扔到荒山野外。一个罗刹鬼看不过去,就用神通把王子复原,用自己的乳汁把他喂大了。所以王子长大以后,把当时的印度万八千国,通过武力征服而统一,把这万八千国王就全部集中到「耆阇崛山」中。干什么呢?也不杀害他们,给他们养老。一开始房子很简陋,结果连遭七次大火把茅草棚都烧掉了,于是国王发慈悲心,另外建造了城市住宅区,所以叫「王舍城」。

另外有个传说呢,也是在很古远之前,有一位国王叫班足。由于人类尚处于野蛮时代,国王上山打猎与一只狮子发生了两性关系,因此狮子生下了一个王子,还把这王子背到了皇宫。这个王子他既有人性又有畜生性,非常残忍,特别地贪吃,每天都要换一道菜,所有的菜都给他吃尽了以后,就没有办法满足他的食欲了。后来一个大臣在城外发现一个弃婴,他心里一动,捡回去给太子吃。但要吃人肉的话,不可能每天都有死小孩扔来供他吃,因此就逼着大臣把活的小孩来供养他。眼看暴乱一触即发,有一千个小国的国王联合出兵,强迫国王把这个王子囚禁起来,「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失去民心,将来还怎样治天下?」

后来这个王子与山神勾结约定:「你能够帮助我夺取国王的位置,我就把这一千个王用来供养你。」所以当他取得王位以后,抓捕了九百九十九个国王,漏掉一个,叫普明。过了一段时间,普明国王找上门来自投罗网,这国王讲:「我正要找你,你上门来找死啊!」普明讲:「我可不怕死啊!我怕死还跑来找你干什么?」「那你来干什么了?」「我在学一个法,等学完以后,我再来送死,行不行?」那国王讲:「不行!那谁能找到你啊?」普明说:「这次你没有找我,我不是来了吗?」所以国王一想也对,他既然第一次敢来,那第二次还会来,所以就特意放他回去。多日以后,普明国王学法圆满了,又来见国王,并传于他明心见性之法。所以他不仅赦免普明,而且把这一千个国王统统释放,然后就说:「你们每人刺一滴血意思意思,来供养山神。」

大家可不要把这个神话传说看得那么糟糕,净看它的阴暗面,这里的法理奥妙无穷啊!像野兽那样的恶人,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况我们这些行善断恶的修行人?一旦明白宇宙人生真理,能不能成佛啊?能!所以这个「王舍城」呢,也叫「王赦城」。所以有些经典叫「王舍城」,有些经典翻译为「王赦城」。那如果翻译成「王赦城」的时候,我们就是后一种说法。但一般地来讲,我们兼顾圆融这两种传说。

「耆闍崛山」:翻译成汉语,叫灵鹫山。灵鹫是一种大鸟,这种鸟很有智慧。因为这个山的形相就像一只灵鹫。讲到这里,我们要会相归性。「王舍城」是表「涅盘城」,表法身坚固而不可动摇,灵鹫山是表无量万法;也可以把「王舍城」说为「心法」,「耆闍崛山」说为「色法」;或者「王舍城」表「正报」,「耆闍崛山」表「依报」,「依正不二」。

这个「中」,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万法都是一个圆融的本体,万法都是一个大光明藏,大家注意!阿罗汉证到人我空以后,看到张三、李四、王五、山河大地,认为都是他的心变出来的,在《楞严经》被判为大我慢。可是佛菩萨明白,无量的万法都是一个心。许多人对这个问题很难突破,如果你还有迷惑,就好好把做梦观照清楚。在梦中张三、李四、王五各有各的肉身、思维、语言,是不是都是做梦的一个人一个念在变现的?佛法讲到这里,「唯智能入」。

与大比丘众:出家人落发以后,年满二十岁,出家修行两年,机缘成熟方可受三坛大戒,成为「比丘、比丘尼」,但必须要「明心见性」。

「比丘」含三义:一者,乞士。「乞」表下贱;「士」表高贵,高贵的叫花子,它有双重含义。印度民族盛行修行,对出家修行人非常恭敬。佛陀规定僧人托钵乞讨为生,既可以破除贪心,又可以破除贡高我慢,并作众生福田。也有解释「乞士」为「上乞佛法,续佛慧命;下乞衣食,维持生命」。那在我们中国,由于佛法是由皇帝礼请而来,对出家人生活待遇很高。寺院是由国家拨地,并且管理地产。

二者,破恶。「破恶」就是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保护好身、口、意这三业。

三者,怖魔。出家人登坛受戒时,三师七证问:「汝是大丈夫否?」回答:「是大丈夫。」那女众受戒也是这样回答。「大丈夫」是带有承担如来家业,教化众生的含义。再问第二句:「汝发菩提心否?」回答:「已发菩提心。」这个话铿锵有力啊!「发」是成就的意思,表示已经「明心见性」,否则他不会舍下一切的名闻利养来佛门中修苦行。这个时候,地行夜叉上报空行夜叉,空行夜叉上报天行夜叉,这个天行夜叉在第六层天,报告波旬魔王:「三界又少了一名众生,佛界又多了一名菩萨。」魔王听到汇报以后,生烦恼。他是出于本位主义,不愿意人才外流。

藕益大师明心见性以后退掉比丘戒,一生叫菩萨戒沙弥。怎么叫「比丘」?只有拿如来正法这个标准,自己来衡量。当然,在家人不必在名相上执着,出家人对这个问题应该慎重。所以藕益大师退戒,也是为了以此现身说法。

「比丘」加个「大」字,含二义。一者方便说为万二千比丘,根机深厚,影响力大,地位尊贵;二者从根本来讲,这些比丘都是回小向大,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

万二千人俱:佛的常随众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么这次是佛在临终之前要传《妙法莲华经》,所以将在各地弘法一方的众多弟子全部召集回来。佛法不离世间法,最后之教,临终遗嘱,该到的都要到。

皆是阿罗汉:「阿罗汉」在这里是表果位,前面的「比丘」是对照为在因地修行。所以这里介绍的那一万二千个比丘都已证得阿罗汉。「阿罗汉」含有三义:

一者,应供。这里的「应」解释为道交感应、因果报应。方便说为阿罗汉已经是超越轮回的圣人,理所当然接受人天供养。其实「应供」也是基本法,不仅阿罗汉、佛菩萨,一切天人鬼神大众都是应供。应什么供啊?应自己对自己和一切周边环境的供养,而得相对的报应。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万法,你得善报;反之而受恶报;你以佛心待己待人,对待一切万法,你受佛菩萨果报。这就是讲「花开莲现」。在《楞严经》说为「当业轮转」——当恶业轮转为恶报;当善业轮转为善报;当佛菩萨之业轮转为佛菩萨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