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睺罗有一天去听佛说法,等到黄昏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有个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将他的房间让给挂单的比丘住,那个比丘便将罗睺罗的衣钵放到外面,自己则安住在里面了。在僧团里,沙弥是要敬重比丘的,还有佛陀忍辱教示,使他不敢前去问那位比丘为什么要住他的房间。
他痴痴地站在门外,感到进退两难。当时又下起大雨来,罗睺罗没有去处可以躲藏,就进入厕所,并打坐,努力想着佛的教诲:无论在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无论遭受什么麻烦挫折,都不要起怨毒的心。这时,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没了,藏在附近洞里的黑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来,渐渐地游到厕所里来了。
佛以天眼察知到罗睺罗的危险,即刻走到厕所。佛先咳嗽一声,里面也咳嗽一声,佛陀问道:「里面是什么人?」「是罗睺罗!」「出来!我要跟你讲话!」罗睺罗想不到是佛陀的声音,赶快从厕所中出来,不知不觉就拥抱住佛陀,双目滔滔流泪。
讲到这里,与罗睺罗比一比,我们的我执破除了没有啊?甚至老师教诲、同修劝导,竟还反目相待、恶口相还!你想不想成就?你怕不怕因果报应?诸佛菩萨就是示现这个相,你既然进到佛门就是想成就,不是来搞世间恩恩怨怨。跟大家讲,没有恩恩怨怨、没有是非好坏,只看你能不能抓住当下,跟自己的烦恼习气画一个句号。大乘佛法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须菩提
翻译成汉语叫「空生」,或者「善吉」。一个礼拜之内三易其名,这很有意思。须菩提一出生,家里的百万财产不翼而飞,所以他父亲很烦恼——这下生了个灾星,他一生下来,家里就一贫如洗,所以给他起名叫「空生」。但生下来了又不能把他害死,所以请人给他相命,一个、两个、三个……都讲这个小孩子是大富大贵之相啊!所以老头子没有办法,就把烦恼的名字改成「善吉」,看这个名字能不能得到加持。好!几天以后,所有的财产失而复得,莫名其妙全部出现了,老头子更高兴了,又改名叫「善现」。实际上这个菩萨是来示现,他在《楞严经》讲,他在无量劫以前即已证得空性,所以《金刚经》的当机是谁啊?须菩提。
有一个公案叫「须菩提坐虚空」,你可不要以为须菩提有神通,腾云驾雾,就坐在虚空中打坐。比如说,须菩提站在这里,只要有一个人讲:「你这个人站在这干什么?碍事!」他一屁股就坐下来,跟你没有二话讲。又来一个人:「怎么坐在这里啊?碍事!」须菩提马上一屁股就站起来,只要没有人再打岔,他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逆来顺受,横来正对。要叫我们有些人可不是这样啊!定是针锋相对,无理也要辩三分,何况他还有理。所以修行是难行能行,难成能成,一反世间心态。
如是众所知识:就是这些大弟子。按照第一义来解释「如是」,就是如来藏、阿弥陀佛、理事不二、性相一如,这里不再重复。「众所知识」就是指对十法界万法万相无所不知,无所不识,当然这里分「见道位」和「证道位」的功夫。
大阿罗汉:这是解释「众所知识」,解释「如是」。我们前面解释了「阿罗汉」,上面加一个「大」,这是指大乘菩萨外现声闻相。菩萨为了「和光同尘」,必须现跟众生一样的相。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学、无学:这是特对阿罗汉而言。无学者已证四果罗汉。从初果罗汉、二果罗汉、到三果罗汉、乃至还未证初果罗汉的学人,都叫「有学」。注意!这里讲的「有学」,乃至没有证初果罗汉的人都包括在内,是为后面对学无学二千人授记,打下一个伏笔。也就是后面那个有学的人,从来连初果罗汉都没有的人,从百分之百的凡夫起步的人,听闻《法华经》之后即蒙授记。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译作「大爱道」。她和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为姐妹,摩耶夫人生下佛一个礼拜后去世并升忉利天,于是摩诃波闍波提嫁给净饭王,悉达多太子就由姨母抚养。那么太子成佛以后,她和耶输陀罗带领五百释迦女来皈佛剃度。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女众受到歧视。据律典说,女众从乞求而来的经济生活,比男众艰苦得多。还有往来,住宿,教化,以及男女之事,生理问题等,麻烦也比男众多。尤其是女众的爱念重,感情胜于理智,心胸狭隘,体力弱,这些积习所成的一般情形,无可避免地会增加僧伽的困难。佛陀出于现实的考虑,再三拒绝女众出家。好在阿难菩萨呢,跟女众特别有缘,多次跪在佛面前痛哭流泪,为之求情。所以这一大群宫女自己剃头披上袈裟,跟着佛长途跋涉,不相舍离。最后佛给她们提出八敬法,说:「你们能够做到,就准予出家」,这些要求很苛刻啊!没有想到她们道心非常坚固,乐意遵守八敬法。僧团中第一次出现了女众出家。现在女众受戒比男众受戒多98条,当然这是对小乘人而言呐!
耶输陀罗
翻译为「持誉」,她相貌庄严美丽,又生下罗睺罗,天人赞咏,故得此名。为证明血缘关系,母子二人跳火海,一朵金莲华把他们托起。举头三尺就有神明,我们修行人心里怎么想、嘴巴怎么讲、身体怎么力行,诸佛菩萨鬼神大众有目共睹,我们可不要自作聪明。行善必得善报,行恶必得恶报。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菩萨摩诃萨:「菩萨」:「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为「觉悟」,「萨埵」为「有情众生」,「菩萨」含有二义:
一者,觉有情。「觉」是作为定语,觉悟了的众生啊!不觉悟就是凡夫;二者,「觉」是作为动词来解释,为教化、度化之义,讲菩萨的责任是教化众生。前面是自利,后面是利他,这叫菩萨道。后面的「摩诃萨」是特指明心见性的菩萨。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佛法里是一个常用的名相概念,总解为「无上菩提」,也表我们的三身功德。那细解呢,「阿耨多罗」译为「无上」,表「法身德」。这个「无上」呢,是绝待之义——没有上下,没有前后左右,没有内外空有,不要把它解释为最高、第一、冠军。「三藐」是译为「正等」,表「解脱德」,是表已得到解脱自在。「三菩提」译为汉语「正觉」,是表「般若德」,表智慧,正而不邪。就修行的次第而言,「阿耨多罗」是表究竟圆满之佛,破除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究竟圆满地了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变易生死」就是指我们的烦恼习气,迷惑颠倒;「分段生死」就是我们有形有相的肉团身这种生死。「三藐」是表菩萨果位,已经破除一分或者多分无明微细烦恼,证得一分或者多分法身。「三菩提」一般地是表小乘圣人的果位,已经得到正觉,解脱六道轮回。
「不退转」:是专门来说明这八万菩萨摩诃萨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已经证到不退转的境界。此境界在佛法里莫衷一是,大概有三种不退转——证到「位不退」,起码不会再退到六道轮回;有的说为「行不退」,不会退到二乘人那种心态和行为;有的说为「念不退」,这个念不退是说明菩萨的定力更加加深,乃至于到七地、八地菩萨才能圆证三不退。能证到其中任何一个不退,都叫不退转的菩萨。对于受持《妙法莲华经》的修行人而言,一般地都说为「阿惟越致菩萨」。
阿惟越致菩萨呢,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为七住位以上的菩萨位不退转;一种说为,七地位以上的菩萨位不退转。但是这个七住位和七地位,又有两种说法:有别教和圆教的说法,圆教也有七住位,七地位;别教也有七住位,七地位。所以对这个法我们知道就行,没有办法去执着,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在后面的《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里讲到,无量众生仅仅听佛讲了〈如来寿量品〉就能证到等觉位。那我们可以大胆地判定,能够对《妙法莲华经》「一心三藏」深信不疑的人,为「圆教七地位」以上的菩萨。这个不算过分,就看你悟解得深与浅。
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初住位」,明心见性完全是来自听闻经法,不存在修证的问题——智者大师讲得很清楚,听经、读经、讲经即修!即行!即证!我们要调整这种心态非常困难!非常困难!这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习气!师父就抓住这一点不放,始终强调这个问题。即便这样,仍有些人还容易反水倒转,而且说出一种谬论——法华会上那些佛菩萨当下成就,是大菩萨来示现的。可悲啊!你是彻底地诽谤《法华经》!那《法华经》《楞严经》不成了伪经?佛不成了打妄语?《法华经》还有什么用啊?让已经登天的人来示现一步登天,佛岂不是戏弄人?
讲这些法有罪过啊!如果这样的话,佛法只能走向灭亡,一代不如一代,很可怕啊!每一代的人都认为今不如昔,只有过去人才有智慧;只有释迦牟尼佛和六祖慧能才能成就——那你弘扬佛法干什么?佛口口声声: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他并没有讲,只有我们这一代的人能成就,后人不可能。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平等,而且越往后来越容易成佛,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是后后胜前前。是不是这个道理啊?佛法也是与时俱进。
皆得陀罗尼:这个「陀罗尼」也是对「不退转」的一个补充解释。为什么「不退转」啊?因为他得到了「陀罗尼」。「陀罗尼」翻译成汉语叫「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以此表明修行人已经得到了法理法义的真实受用,这一定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所谓「总」,森罗万象,随拈一法,就是「陀罗尼」,没有哪一法不是「陀罗尼」;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闻」;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这本经书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字,一个字的任何一撇、一捺、一点,都是「陀罗尼」。
一大本书即使毁坏到只剩一个小纸角,现代全息摄影技术从这个小纸角就可以还原整本书的原貌。这是打比喻,它还不足以叫「陀罗尼」。一片风、一滴雨、一个草叶、一根草丝、一块泥巴,它就是我们整个一真法界。这一个小小的泥巴、一滴水它就是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山河大地、无量的法界。无一不是真心所变现。这个法好啊!妙啊!真正搞懂了,你晚上觉都睡不着,会高兴得在地上打滚。有一位菩萨把《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一口气连续看了十遍,五六个晚上他都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真正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他看了一遍再看,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听经、读经、看光盘看你怎样用心,怎样来理解「陀罗尼」?你的心态当下彻底改变,当下得大自在。因为你懂得了「陀罗尼」。
乐说辩才:这都是在进一步在圆满、圆融「不退转陀罗尼」。前面「得陀罗尼不退转」是自利;「乐说辩才」这里变成利他。「乐」可以从两种角度来观照:一者,表慈悲心、度众生的心,开悟的人会如痴如醉,走到哪里,就把如来藏的金刚种子种到哪里。二者,表圆融、圆通、圆满无碍。活嘴活下巴,怎么样讲怎么样好,善解人意,随顺众生。一般来讲,我们把「乐说辩才」说为「四无碍辩才」。
所谓「四无碍」:第一个叫「法无碍」,何义呢?随拈一法,他都能就此法说出宇宙人生真理;第二个叫「义无碍」。无量法都有无量义,无量义都归于这一个义,无量法都是由一个念变现而已;第三个叫「辞无碍」,辞就是表达的语言、表达的方式,他不是说来背诵人家讲经的文稿,而是演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自性流露;第四个无碍叫「乐说无碍」,他受到佛力加持,教化众生而孜孜不倦;其次呢,无论你是帮助别人答疑解惑也好,还是回答问难也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所畏惧。因为他明白了「一心三藏」,胸有成竹。那么这个「乐说辩才」,除了见道,还要实修。所以我每到一处,劝导大家发心登台说法。师父不在身边,你们三五个人自由结成学习小组,互相督促,互相成就。
转不退转法轮:一般是指菩萨利他功德,对众说法,讲经说法就是「转法轮」。这里特指讲大法,而非小法。不把《法华经》《楞严经》的「如来藏」讲清楚,你讲三藏十二部经都不能称为「转不退转法轮」。当然涉及到自利,我们自己也可以转法轮。为什么?你听经读经就是转法轮——把你的迷惑颠倒转为智慧。「转法轮」,「轮」有轮转、运送之义,通过听经闻法、讲经说法,把自己和别人运送到佛土。
那么按照圆顿大法来讲,「转法轮」利他即是自利,自利即是利他。为什么?万法都是一个本体。利他,他是谁啊?自利,自己是谁啊?自己也是别人呐!于方便法而言,也能讲得通。登台讲经的法师,既在教化别人,同时也在教化自己,成就自己。有些菩萨呢,常常为自己的烦恼习气着急,而向师父请法如何断掉。我说:「你断它干什么啊?烦恼就是菩提,你断了它就没有菩提了。你可不能断哦!我想烦恼,还想不到呢。」那怎么办呢?讲经说法。你的习气会因此潜移默化,成为佛习、菩萨习。你不懂得「如来藏」,不去登台讲经说法,你有烦恼习气想改也改不掉。有些菩萨登台一段时间以后呢,跟师父讲:「弟子感到很奇怪,现在对任何人都恨不起来了。」他不知不觉地把嗔心改掉了。讲经的法师、听经的信众,时时都在转法轮。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注意!「无量」就是无量。那我们想一想,从第一尊佛出世到现在已经成就的圆满佛,这个数字是有量还是无量啊?一定是有量,对不对?那么这里讲「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怎么解释啊?千经万论,处处指归,看你懂不懂。凡是「明心见性」者,知道一切诸佛菩萨、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风云雨雾皆为一人一念之所变现,他当下即是「供养无量诸佛」。这个功德大呀!为什么他叫不退转呐?心放开了,真正放开了。他能不能再缩小啊?所以难怪佛讲《法华经》是第一难懂之经,你如果解释为:这些人不得了啊!都供养了无量无量的佛啊!这是依文解字,你没有读懂。「诸佛诸佛」,十法界我们耳闻目见,有没有哪一样不是「诸佛」啊?
我零四年在江阴讲《法华经》,有一位居士请法:「师父啊!如果在拜佛的时候,猫狗在大殿里转来转去的,我们能不能拜它啊?」我说:「怎么不能拜啊?!我们是不是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啊?那猫狗是不是未来佛啊?」讲未来佛还是方便说,其实就是佛,它就是你自己,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这是真实法呀!为什么佛陀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无量的经典呐!你若一开始讲这句话——猫就是我!狗就是我!狗屎也是我!谁相信啊?为什么佛到最后八年才讲《妙法莲华经》啊?要明白,以前一切的经典都是在为宣讲《妙法莲华经》铺路。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此处作双重观照:第一,我们不能忘本——虽然是「依法不依人」,但没有人也不能把法传出来,所以对我们的老前辈、老古佛、大菩萨、祖师大德,我们应该恭敬;第二,通过这些已经成就的圣贤弘传教法,使我们得到受用。所以于这些佛所,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佛一个念,你叫「植众德本」。这个「众」是无量,这个「德」使你立于不败之地。「万法即是我,我即是万法」,这才是「万德之本」。
佛在后面就要讲,你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无量佛,开口之劳啊!「生一念欢喜心,即蒙授记」,这是开耳之劳。按照方便法就是强调怎么修,怎么证,怎么念佛,怎么拜佛,怎么除烦恼……而且讲得振振有词,很容易迷惑人。因为他是利用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习气,这种习气是最可怕的力量。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首先从方便法来观照:你们修得不错,诸佛赞叹,也讲得通。从究竟法来讲,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他当下得诸佛菩萨、天人鬼神大众乃至风云雨雾、泥巴瓦块「之所称叹」,这就是讲的心电感应。这是不是在讲「应供」啊?你怎么样供养别人,别人就怎么样供养你。这一定是等量代换,这个法很重要啊!
佛在《法华经》讲「我独无所畏」,为什么「无所畏」啊?就是这个「我独」与无量的万法感应为一体;也就是万有引力,一切万法相互之间都有吸引力。是不是啊?你以慈悲心对万法,万法就以慈悲心对你,叫「称叹」;你以下劣心对待万法,万法也以下劣心回报给你,这叫「障碍」。障碍也好,称叹也好,是不是都有这种万有引力啊?你能不能跳出心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佛法里叫「命自我立」,看你怎样用心。佛将真理昭告天下,信不信由你。
以慈修身:你看这个「慈」字,上面一个兹,下面一个心。兹就是此,以「此心」修身,所以《楞严经》讲「修心」。我们现在把修心变成修行,本末倒置。这里的「慈」就是四无量心,在这里叫「无缘大慈」。世间人讲慈,是有血缘的父母、儿女、姥姥、姥爷,要互相慈;好朋友对我有恩了,他要慈;素不相识的人与我无关,他不慈;对我有矛盾有误解的,他不能慈。佛法来讲,不管有缘无缘皆是慈,是不是最圆满的慈啊?一切人都是我一个念,这是不是最大的缘呐?这叫「法缘」。你有这种「慈」即是「修身」。以慈修身,没有讲是以行修身,以放生修身,以什么什么什么去修身。懂了这个「慈」,我们更要去广行善事,广积恩德。不可对师父的话断章取义。师父从弘法第一天就讲,持戒不能成就,但是不持戒更不能成就。可是有些人只抓住第一句话而理解为师父反对持戒!如果这样,我们这个道场的人不变成强盗土匪了?哪一个破戒犯戒都要受到惩罚!哪有持心戒的人,还去破小乘戒?去搞杀盗淫妄酒?
善入佛慧:这里的善体现出圆满、圆融、圆通。圆人前七种方便不能称为圆满之善。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样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行一切善都是魔业,何况谁也不能行一切善。所以明白「一心三藏」,这是「万善之最」。世间法里讲魔业是杀人、放火、强盗土匪、坏人坏事,佛法里讲魔业是六道轮回之业。修行人不明「一心三藏」,有「我」即是恶。
所以生人道、生天道,这叫「世间善法」。阿罗汉、辟支佛、通教菩萨、别教菩萨的「善」,是出世间善,但是他没有达到「一心三藏」的境界。这个「佛慧」就是「如来藏」真实法义。
通达大智:是对「善入佛慧」的一个提升。「善入」就是入门了,表「见道」,见道了以后我们反复观照,定力加深,叫「通达大智」,它是境界提升的问题。「大智」就是「佛慧」,「大」是表我们的「本体」;「智」是表我们的报身智慧妙用。所以「通达」在这里带有修证之义,虽然圆顿大法见道即是证道,一步登天。它是相对于方便法而言,要成圆满佛仍然要悟后进修。
到于彼岸,要作两种观照:第一种观照,明心见性的人即已到达彼岸,到达佛土,但是这里的等级也是逐步提升;第二种观照,究竟成佛,是究竟彼岸。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同样作两重观照:这些菩萨已经明心见性,他们的名号在十方法界都有登记造册,这是从方便法观照,说明他们的地位影响;从究竟法来讲,道交感应,心电感应。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你,一切万法是不是都跟你结缘了?诸佛菩萨天人鬼神大众看着我们,山河大地、泥巴瓦块、风云雨雾与我们息息相关。你的一个念,无论善恶,当下就是「普闻无量世界」。我手在这里摆一摆,太平洋的波浪都要动;你那边把门一开,这里的窗户就要晃。可是如果这里没有窗户动的话,你能不能感觉到风啊?不能。虽然感觉不到,它有没有风啊?一枝动百枝摇。你这里动一动,美国人、月亮人、太阳人……脸上都有风。
所以这个自然界的风云雨雾从何而来?水涝旱灾从何而来呀?都是我们的心在变化。我们今天在这里讲课,整个的尽虚空遍法界这样的气氛它在不在啊?一百万年一亿万年以后,这个信息还在不在啊?永远不会消失。将来成佛以后,其实不要等成佛,在中阴身期间,你会知道你宿世的各种身份:啊!唐朝的杜甫就是我啊!那秦始皇的大儿子也是我啊!一万年以前,我还是个乌龟啊!明白吗?你的信息永远不会消失,叫「名称普闻无量世界」,「世界」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上下十方。
讲到「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我们要生恐惧心、出离心,不要自我放纵,不要掩耳盗铃,善恶果报丝毫不爽。「名」和「称」,这里就是讲因果报应。「名」就是因,「称」就是果。不管你在何时何地,是何因当下就是何果。至于报,要在一定的机缘成熟现前。比如你行的是佛因,你就是佛,中阴身期间无量色身三昧现前;你行的是鬼业,你现在就是鬼,但是现在还有人身,定业不可转,到中阴身期间就报为鬼。果与报有相对独立性;而果与因是一,是绝待的,即因即果。
能度无数百千众生,作双重角度观照:方便说为他能教化无数众生,只要你是有缘、愿意接受帮助;那从究竟义来讲,明心见性之人当下就能度无量百千众生,包括给他们以吉祥加持——打个比方:冷水跟热水掺在一起,冷水升温,热水降温,所以热水是不是在布施供养度化冷水啊?冷水是不是得到真实利益啊?世间出世间,无非是正与邪、明与暗、菩提与烦恼。那么当我们明白如来藏以后,是不是自然就归于明、归于善、归于菩提?是不是归于这一个流派?汇为一个本体?是不是就对十方一切万法的加持?你是不是能度无量百千众生呐?
佛在《法华经·方便品第二》讲,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是不是能度无量百千众生啊?明理太重要了!那么我们过去一念只知道自己,只知道家庭,现在我们一念知道十方虚空世界万法都是我,所以心量变大,心力变强,是不是给一切万法增加了光明呐?你就是「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本来你就已经有这个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