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第一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或有行施,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砗磲码碯,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从这里开始,弥勒菩萨以偈颂的形式把前面释迦牟尼佛「眉间放光」,一光东照「万八千土」所显现出来的诸佛菩萨怎样修行,在这里详细地分述,来向文殊请法。
彼土:这里可以概述为十方法界一切佛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这是总说,下面是分说。「或有行施」往下这一大段,专门向文殊菩萨请问关于菩萨布施。「行施」就是布施,把自己的财物拿来供养三宝、供养众生,「施」带有供养之义。「金银珊瑚……」这往下这一大段呢,是讲外财布施。
金银珊瑚:「金」:是表以真诚心来修行。人类社会最初以贝壳、布匹作为一种稳定的货币,参与商品的交换。那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铁、铜、金、银这种比较稳定的货币。那么在这其中金子最贵、最稳定。故而在佛法里以「金」比喻真实。「银」:这是比喻智慧、判别能力。古代王公贵族吃饭用银器,因为银器可以鉴定食品有没有毒,变质了没有。银器上出现一块绿色的斑块就表示食品有毒。「银」还表方便智慧——在古时候,一般金子储藏在家保值,「银」具有流通性,这是表修行人既有根本智慧又有方便智慧。「珊瑚」:是海里的一种珍宝,由众多珊瑚虫及其分泌物和骸骨构成的组合。天长日久,由动物而变为矿物化石。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像小山,也有像树枝。大的还可以形成暗礁,再大的形成一个岛屿叫珊瑚岛。
真珠摩尼:「真珠」即珍珠,主要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摩尼」,就是摩尼宝珠,或出自摩竭鱼之脑中;或由龙王之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之舍利变化而成,以利益众生。此如意宝珠是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地藏菩萨等之持物,能满众生之愿。
砗磲码碯:「砗磲」:一种海洋生物,形如蚌蛤,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它的直径约有一点五米,体重可达三百多公斤;在此种动物的外壳上有深大之沟纹如车轮的外圈,故被命名为「砗磲」。「玛瑙」:是一种矿物,经常是混有蛋白石和隐晶质石英的纹带状块体。玛瑙的历史十分遥远,大约在一亿年以前,地下岩浆由于地壳的变动而大量喷出,熔岩冷却时,蒸气和其它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岩石冻结时被封起来而形成许多洞孔。很久以后,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凝结成硅胶。含铁岩石的可熔成份进入硅胶,最后二氧化硅结晶为玛瑙。玛瑙的种类很多,产地也很多。据《本草纲目》讲,玛瑙有清热解毒、除障明目之效。
金刚诸珍:「金刚」就是钻石之类,是金中之金。「诸珍」:是按照方便法讲,这些东西都是宝物,在人间稀有珍贵,就是以这种最宝贵的东西供养三宝。究竟法,如果非要要搞金银财宝来供养,穷人怎么修行?这也是表法。
奴婢车乘:「车乘」作为主导法门;「奴婢」为管理、护持、打杂的人员。这是表在一门深入的同时,我们不妨参考其它一些助修法门。佛法是讲圆融,大乘法是生动活泼。见道以后,无量法门任你选择。
宝饰辇舆:这是对「奴婢车乘」的加重强调解释。大乘法门离不开方便法门,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哪一法不是「宝」,但是前提,你必须见道。
欢喜布施,回向佛道:「布施」,把自己的东西给人家还要欢喜;用钱财供养三宝,我还要感恩三宝。用世间法来讲,这是强盗逻辑。佛法就是强词夺理。怎么「欢喜」啊?张三供养一百块钱给李四,李四是谁啊?李四是不是就是张三啊?供养的一百块钱,一百块钱是不是就是张三呐?你明白这个道理,是调养自己这一种习气。世间人讲恶习难改,善习好不好改啊?有些人行善的话,你用刀架着他的脖子叫他行恶,他都不干。那么佛习、菩萨习是不是更难改啊?是调养我们的习气。
我今天供养了你钱财,你要让我成佛,这是不是「回向佛道」啊?你这是回向魔道。「回向佛道」就是没有我,布施谁啊?一切都是我啊!这是我的责任!明白吗?大乘修行叫「不回向法门」。明白「如来藏」,你回向也回向,你不回向也回向,一切都是你。我们之所以要念个回向偈,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而已。
愿得是乘,三界第一:「愿得是乘」,不要解释为我愿意、我想成就大乘法门。「乘」明白道理你就是「乘」。「愿」,原字下面一个心——在当下凡夫的妄想心见到了真心,你就是「愿」,你就已经成就了。「愿」当下就成就了「是乘」,「是乘」就是「佛乘」,这就叫「花开莲现,见性成佛」。「三界第一」,用方便法解释为,心地法门在无量法门中是第一。无分别不妨分别,没有分别不足以显现出佛法的大中小、胜与劣。
诸佛所叹:「诸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佛都是一个佛,都是一个念,叫「诸佛称叹」。这段经文是讲舍财,用身外之财供养三宝。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轩饰布施:「驷马宝车」,是一车四马,为显贵者所乘,表示地位显赫。「栏楯华盖」,为国王、大臣、贵人所用。横者为「栏」,竖者为「楯」,是讲这个车子四面的护栏都有讲究啊!有金、银、铜、铁、木头乃至玉石做「栏楯」。「华盖」,帝王或贵官车上的伞盖。「轩饰布施」就是豪华布施,就相当于现在那些大功德主,出手阔绰,建寺院拿出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都不在话下。但是要注意,布施功德大小在于你的一念心!以上都是讲外财布施。
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这是舍身供佛。「身肉手足」是舍内身。「妻子儿女」是外身。大乘小乘都涉及到「身肉手足」供养的问题。那么在《金刚经》里讲,你用恒河沙数的生命供养佛,还不如受持四句《金刚经》;在《法华经》里讲,你燃一根指头供佛,都能成就。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其实不然。
《金刚经》叫「不了义大乘」,连诸佛三十二相都要破除,他半见半不见。把无量生命供佛,都没有多大用处。可怜不可怜?现在动不动就燃一根指头,有什么用啊?那到了《法华经》,你燃一根指头供佛,你就是法布施,不可思议。为什么?他在明心见性情况之下来布施,是全性起修。讲到底,是不是听经闻法比什么都重要啊!要倒吸一口凉气啊!这可是佛的金口玉言呐!至于以「身肉手足」供养佛,在佛法公案里也没有少听啊。慧可大师,断臂求法;舍利弗挖眼睛供养众生;释迦牟尼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这里不多讲。
「及妻子施」:注意,不要用那种庸俗的心态——菩萨要修行,非要把自己老婆送给别人啊!不要这样想,你离开家庭出家或者不离开家庭,破除对自己亲人的这种情执,就叫「及妻子施」。你想一想,哪一个人、哪一条狗、哪一只猫在过去世中没有做过你的父母儿女?哪一片风、哪一滴雨、哪一块泥巴瓦块,在过去世中没有做过你的父母儿女?你何必就是痴情于今生今世的父母儿女啊?!无量的万法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而被法服。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又见离欲,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寂然宴黙。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
増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肴饍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直千万,
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求无上道。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着,
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在这里是以贵例贱——高贵的国王都必须要受持戒律,何况贫贱之人?何况平民百姓?「而被法服」:不仅僧服叫「法服」,是比喻修行人能够受持戒律,以戒为师,这是讲戒。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这里与修「忍辱」相对照。「而作比丘」是指落发出家。为什么与「忍辱」相对照呢?出家要有不可思议的忍辱精神。有些人即使想出家,他对着镜子看来看去:哎呀!头发怎么样都舍不得丢!一丢,留下个肉头,那像什么东西呀!你不相信你试试瞧,你来剃一天头,当一天和尚怎么样?看看你是什么滋味。当然这个是对真心出家了生死、度众生而言,这就不简单呐!你能对出家生起恭敬心,就有福报。即使今生不能出家,也为来世出家结下了缘分。
「独处闲静,乐诵经典」:闲静,不要打妄想,不要生烦恼,这也是修忍辱。佛在《遗教经》上讲,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有些人叫他吃点苦,他愿意;要他持戒,也行;但修忍辱啊,可不容易!特别是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一张脸皮比纸还薄,伤及一点点个人的自尊心和利益,他会耿耿于怀,跟你没完没了,这种心态不能成就道行。「独处闲静」呐,世间法里叫「独善其身」。「乐诵经典」这个「诵」字可不是读,也不是背诵。「乐」和「诵」已经能做到圆融、圆满,道交感应。我当人就是「经」,当人就是「典」,这个「经典」就是讲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时时事事处处都知道自己即是万法,万法即是自己。始终保持这种心态,你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灵感爆发,得到大自在。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这段经文是与六度中的「精进」相对照。精进到什么程度啊?「入于深山,思惟佛道」:不可单纯理解为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苦行。「深山」,观照为「涅盘山」。就是把宇宙人生的道理,已经彻法源底,到于深处。「思惟」即是禅定,他的心已经与宇宙本体定为一体,所以这个「山」叫「涅盘山」。佛法里也以「山」来表我们的「法身」。什么「须弥相佛、须弥光佛」……提到「山」,提到「海」,提到「水」,我们都要会相归性。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这里与六度中的「禅定」对照。「禅定」有无量:有人天的凡夫禅,有出世间的圣人禅,也有成佛之无上禅。但是修禅,不管是人禅、天禅、圣禅,有共同的基础,就是要离开男女之欲。你能把男女生活这一关突破了,当下就是出尘罗汉,很重要。你能离欲,便可「常处空闲」。「常」,你时时事事处处感到清净自在。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这一般的是指「世间禅」。《法华经》也好,《楞严经》也好,不乏「权实并重」,以此来显现出无上大法之妙。那么这五种神通呢?连鬼神都有。在佛法里,「神通」说为叫「圣末边事」。「末边」,于佛法而言,是个皮毛而已。可我们许多人执着于此。如果不明理见道,非常容易走火入魔。「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果加一个漏尽通,你解脱了。加漏尽通就是六神通,证到阿罗汉。那么我劝修行人,不要练神通。为什么呢?你如果想成佛成菩萨,要听经闻法;想修神通的话来讲,你不用修,死了以后自然现前。你现在修的话是不是浪费时间啊?做鬼你不要急呐!死了以后自然是。没有必要!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这仍然是在讲禅定。这里的「禅定」是指「出世间禅」,也可以叫「世间出世间禅」。修得好一点,能得二十八层天的福报;更好一点,可以证阿罗汉、辟支佛。为什么讲他是「世间出世间禅」呢?他有个「安禅合掌」,「安禅」表心已安。「合掌」是表「福慧双修」。他不像世间禅、外道禅那样,还要执着于非要在空闲地方、执着于在形相上怎么样。这个「以」是以佛法来修禅定。「赞诸法王」,一般是以佛之正法来行持。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这段经文仍然是讲修禅定,这里一般的我们把它说为大乘第一义禅——「如来禅」,亦名「出世间上上禅」,也就是「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是「一心三藏」。外不乱叫禅,内不动为定。外不乱:万法归一,一念万法,这叫不乱;内不动:知道万法皆是一人一念而已,心里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叫「见道」。这是真正的禅定,为一切禅定之王,所以称为「智深志固」。智慧深,怎么样「深」呐?已经彻法源底。怎么「志固」呢?「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这就是我的「心」,如涅盘山一样坚固,而不可改变。「能问」,已经是智慧,就怕你不能问,这是在菩萨道上修持。「闻悉受持」:凡是佛所讲之法全部能够受持。你明白了《法华经》的真谛,一切法不管是非大小红黄黑白香臭,皆是《法华经》。森罗万象皆是一人一念,皆是一个法,这叫「妙法」!你可不要以为《法华经》是排斥其它经。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此段讲菩萨自利利他。「定慧具足」是利他的前提。他能把持住当生当下以及周边的环境,这叫「定」。「慧」,他能善于分别万法万相种种差别,并且能以种种语言表达。「定慧具足」是总讲,下面「以无量喻」是具体地说明。「无量」就是无量,他讲任何一个法可以以种种的比喻,深入浅出,依佛的教诲。有智慧的人讲经要善于打比喻。
「欣乐说法」,与「四无碍辩才」来观照。一个人明白「如来藏」以后,见到人就想传法,这是慈悲心。说法圆融无碍,不管是答疑解惑,还是面对刁难质疑,都不在话下。「化诸菩萨」,怎么「化」呀?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要成就自己,无非是化掉我执化掉烦恼习气,化凡夫为佛菩萨。
「破魔兵众」:既有我们自身的病魔、苦魔、心魔,也有身外所面对的鬼魔、天魔。兵众,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就跟交兵打仗一样。用世间法来讲,也是很残忍,硬是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只有把心魔化掉,我们才有办法对付鬼魔、天魔。对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轻描淡写,甚至为自己种种辩护。我们要对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任!也跟用兵打仗一样,来正视我们的种种邪气、习气。「而击法鼓」,就是要用大力量、大决心。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从这里往下面,是杂说。讲完了六度,这里又再次提出「禅定」的问题。「寂然宴默」这仍然是修禅定。「寂」就是寂静,无形无相,不动声色,与世无争。「然」就是这个样子。「宴」和「默」,都是「寂」的意思。「天龙恭敬,不以为喜」:老天爷、龙王爷来赞叹他,他无动于衷,叫「宠辱不惊」。「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妖魔鬼怪甩他一个耳把子,他会不会发脾气啊?不会。这种禅叫「舍禅」,舍一切的境界。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这是讲「悲禅」。圆顿大法,历事练心,出世间而不离世间。「处」即时时事事处处,「林」表智慧。我念念在道,念念与一切万法道交感应,这就是「放光」。得道之人,其言谈举止,你都能得到智慧,得到安全感。佛光普照是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的气质。依报随着正报转。你只要常作如是观:万法皆是我。以慈悲心、平等心、柔顺心,种种的智慧,不需要你刻意地表演,而自性流露、自性现前。你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片的人,为你所摄受,这叫「处林放光」。「放光」,即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气质。
「济地狱苦」:地狱苦,可笼统说为烦恼习气。一个人心地光明、慈悲,与其有缘众生及周边泥巴瓦块、风云雨雾,皆蒙其益。任何一念,与十方三世一切万法都分不开啊!相反,你一念恶就是对万法的污染伤害。所以,「明心见性」何其重要!不管你感觉与否,它是真实存在,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法尔如是。真理是一种客观存在。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这是讲「精进」,这属于凡夫精进,方便解为「不住念佛三昧」。法是妙法,但是几乎就没有人能够成就。九十天不可以睡觉来念佛。有四种修法:一者「常行三昧」,走路不停;二者「常坐三昧」,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三者「亦行亦坐三昧」,走累了就坐,坐那防止困了,再走;四者「随意三昧」,站也好,走也好,坐也好,躺下来也可以,但是不能睡觉。念佛念到最后吐脓吐血,大死一场,乃至天王下界来安慰你,帮你调理,鼓励你:要成就了。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这里又重新提起「戒律」的问题。这里的「具戒」,是「三聚净戒」。「威仪无缺」,这是「依报随着正报转」。真正的「威仪」那是无量的,一般说为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净如宝珠」:「净」表持戒精严,丝毫无犯,如同护持宝珠一样。「戒为无上菩提本」。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这是又提起「忍」,比前面更为具体。这个「忍」呢,在佛法里有这么几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