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品 第一 06(2 / 2)

一者,生忍。也就是「强忍」,他心里想不通,但是他权衡利弊,小不忍则乱大谋。凡夫能够做到这种忍,也能成就一番事业。你别看现在的国王、将军、元帅、乃至企业家,没有一定的忍度,他一事无成。汉朝开国大将韩信受胯下之辱,所以最后称王称霸;后汉的刘秀也是得利于这个忍,当了皇帝。

在世间法里你能带兵打仗、你能说会道、你会写文章,会怎么样,都叫小才;你能容人,这叫大才;你自己可以非常无能,你信人、用人,这是最大的才,这就叫忍。所以像杜甫啊、李白啊,这些人都叫小才,一生不得志;韩信那种人也还没能忍到底,所以到最后来讲,死于非命;刘邦才叫人才,张良才叫人才,他会忍。我为什么将凡夫这种忍提出来啊?现在修行人连这种忍都做不到啊!是不是?何况修行人明白一切万法都是我。即使讲第二义谛,也是我过去世中的父母儿女,你有什么不能忍?

二者,恩忍。这个「恩忍」是真实的,一切的好人、坏人、牛、马、猪、羊都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儿女。他来讨我一点,骗我一点,甚至伤害我一点,他是谁?我是谁?以报恩的心态,什么事也没有了。打了我一个巴掌,老子打我还不是正常的?骗了我一百万,儿子没有钱,本来我要送给他,何况他找上门来?另外这个「恩忍」呢,还可以解释为,他是老师来成就我的忍德。就跟考试一样,我即使答不出来,正因为答不出来,所以我又把它搞懂了。表面看起来好像打叉扣掉十分,是不是伤害他了?但是扣了他十分的当下就得到了十分,明白吗?是不是应该感恩老师啊?所以佛法叫我们感恩一切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忍辱的功德。现在也有些人感恩,但是他那种感恩是满腔仇恨,「阿弥陀佛,谢谢你!阿弥陀佛啊!」甚至听了以后毛骨悚然。看上去是在感恩,实际上是无比悲愤的抗议。

三者,报忍。报就是还债,他再怎么样伤害我,是我前世欠他。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沾光,也没有人会吃亏,都是过去世中的因缘果报。他伤害了我,心理平衡了,这样债还掉了,谢天谢地。修行人不就是这么修行吗?

四者,慈忍。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对于加辱之人要慈悲包容,发愿度脱他。佛在因地修行为忍辱仙人,遭到歌利王无理的指责,遭到歌利王挖眼睛、割耳朵的伤害。佛口口声声:「大王啊,我该怎么感恩你啊」!这是发自内心。不仅不生嗔恨,而且发愿成佛先度他。

五者,空忍。连一个忍的念都没有,他都想不起是该忍还是不该忍,压根就没有这回事,这是最上层次的忍。一切的一切自在无碍,这就明白了「如来藏心地法门」,一切都是我。如果现在还有一个忍的念,你的境界就已经落入分别,就已经低下。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这段经文还是讲禅定。「戏笑」是表散乱,是表无聊。修行人「相见无杂言,互勉念佛声」,有嬉笑就必有怒骂,这都是相对待之法。「痴眷属」既包括亲人,不懂佛法,执着于贪嗔痴;又包括自己的贪嗔痴。我执就是最大的眷属。肉团身不是「我」,它是「我所」。「亲近智者」:凡夫的心态总是以下劣心怀疑别人。「一心除乱」:这个「乱」特指除去我们的贪心。一切的乱起源于我们的贪心。

「摄念山林」是讲我们念念在道,「山」是涅盘山,「林」是表智慧。时时处处,转识成智,善于用智慧来分别。「亿千万岁」如何理解呢?对十法界众生讲,有些佛土的众生不是「亿千万岁」,乃至无量百千万万亿亿亿岁。那么对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少则平均寿命十岁,多则八万四千岁,怎么谈得上「亿千万岁」呢?问大家,我们这里有没有在清朝时候出生的人啊?有没有宋朝人呐?有没有唐朝人?秦朝人?大通智胜佛时代的人,威音王佛时代的人在不在啊?从无量劫以来,谁死过没有啊?没有。你当下就是一个出土的文物,明白吗?哪一个人没有亿千万岁的反复修行啊?

有些菩萨质疑正法,说当年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讲小乘法、中乘法,涅盘之前才讲《法华经》。你印广师怎么劈头盖脸,就是从《法华经》起步?所以我问他:「难道你过去世没有修过无量的小乘法吗?」他不回答了。「难道我们生生世世都要从《阿含经》起步吗?」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这段经文都是讲布施、供养。要想破除我执,首先从布施开始。

「肴膳饮食」:「肴」是表美味的饮食,「膳、饮、食」笼统解释为吃饭、吃菜、喝汤。「百种汤药」以吃、住、衣、用,这四事供养,这是在家人对出家人有这种义务。「施佛及僧」,「僧」泛指修行人。这里的「僧」,大家注意!在传统的佛法里「僧」是解释为修行团体。由出家人和在家人,四人以上即为「僧」。

「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这些东西都一目了然。

「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栴檀宝舍」那个「栴檀木」,不到一两,价值一个银河系,无比地尊贵。这是比喻,要尽最大的努力供养正法道场。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这是讲给修行团体,要建立一个安定的环境。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说寂灭法,是「破有归空」入通教佛之智慧。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观诸法性」,即一切法之性。这里说为「假观」,「假观」是讲别教「从空出有」,历事练心,来体会俗谛。就是「处林放光」,不从空出假不足以度众生,不度众生不足以圆满自性功德。前面「说寂灭法」叫「空观」。那么「空观」呢,可以证到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就是《金刚经》所讲的佛。「无有二相」,没有生死相,也没有「涅盘相」。

又见佛子,心无所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此处讲「中观」,也叫「圆观」,他可以破除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究竟成佛;无所着,既不执着于空,又不执着于假;非空非假,又是即假即空。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又见佛子,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常以供养。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无数恒沙」是表数量,比喻我们的心量无比宽宏。

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这里带有「会相归性」。「塔」称为「宝」,注意!它这里隐藏着真实义:你懂了「如来藏」,它就是你的「法身舍利」,你的心就是「宝塔」,你就是在「供养舍利」。「高」就是深,无上甚深,这一定是指「明心见性」。

下面「五千由旬」也好,「二千由旬」也罢,它都是表不定量。「纵广正等」:「纵广」表长宽高,这是从立体方面来说「宝塔」的身量。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幢幡」表胆量。过去军队上阵,那大旗一竖,「岳」!名将出征,它起威震敌胆、鼓舞士气的作用。明心见性之人,如佛在《法华经》所讲:我独无所畏。这叫「各千幢幡」,「幡」跟「幢」是表同样的意思。士兵打仗,只要自己的军旗在,军心就是稳的。如果军旗没有了,这个军队大败而逃。也就是说有了「幢幡」,是比喻我们修行人明白了真理以后,心里有了方向,有了主心骨。

珠交露幔,宝铃和鸣:「珠」是表「圆融、圆通、圆满」;「露幔」,表护持、覆护。明白「如来藏」道理以后,就是「珠交露幔」。对一切的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能够圆融,时时、事事、处处把自己置于安全地带,破除了恐惧心,这叫「露幔」。「宝铃和鸣」:是讲菩萨利他。风吹铃铛发出的声音,是表传法教化众生。「和鸣」,指所传之法与学生道交感应,就如上面讲「天人散华」一样。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香」是表讲经说法。香气表你开了智慧;那个香烧成了灰表你破除了一个迷惑颠倒,这叫「烧香」。「华」特解为「妙莲华」,也就是《妙法莲华经》——花开莲现、即因即果,你听经闻法,明白了佛你即是佛。「伎乐」,「伎」一般说为载歌载舞,种种的技艺;「乐」是乐曲、歌声,这里是表无量的法门。

「常以供养」的「常」解释为时时事事处处。前面有了「舍利」,有了「塔庙」,又有种种的「幢幡露幔」,这是表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这就是《阿弥陀经》所讲,饭食经行,以「饭」和「食」来代表无量法。就是说,真正懂了「如来藏」,你吃饭、穿衣,一切的行持都是「如来藏」。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这是弥勒菩萨再发大慈悲心,感到前面所讲意犹未尽,所以这里重复赞叹菩萨精进。从方便法来讲,是讲菩萨利他——通过造塔、供养舍利来引导众生;从究竟义来讲,会相归性——我们听闻大法就是「供养舍利」,调整心态就是在「严饰塔庙」。《法华经》就是「如来全身」,就是如来的「法身舍利」。

「国界自然」:「国界」,大至佛土、小至微尘,无非「国界」,此处特指肉团身;「自然」,是讲「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表圆融圆满圆通,自在无碍。「国界」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国界」。「自然」表圆融圆满圆通,自在无碍。「殊特妙好」,形容「如来藏」之法殊胜,不可思议之美好。「天树王」,忉利天上之波利质多树也,此树为树中之王。「其华开敷」,天树之花非常奇妙。以此比喻修行人听闻《法华经》以后,身心快然,殊胜不可思议。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诸佛神力,智慧希有,

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文殊当知,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法会大众参差不齐,有百分之百的凡夫,也有天、神、阿罗汉,也有佛菩萨。但都受益于佛力加持,万千境界相互都能了知。「种种殊妙」,即以上所讲六种瑞相: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众喜瑞、放光瑞,六种瑞相。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这四句话是对上面四句话的加重,重复说明,道理是一样的。佛以一光把无量的万法显现起来。如果没有佛光的话,当下佛、菩萨、天、人、鬼、畜他能不能互相照面呢?不能。那我们现在在这里,虽然不能照面,在这么大的空间里,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在不在啊?都在。乃至我们一个毛孔里,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在不在?都在。这是不可思议的妙法。所以这两段经文我们要仔细地观照,谁能观照到深妙,谁得大受用。

《楞严经》讲「于一毛端」,里面都有无量的大千国土在开大法会,这可不是谈玄说密,这是真实法。不管你看到看不到,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法尔如是。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因为烦恼习气重,看不到。我们现在因为眼睛是盯着名闻利养,所以我们那个真人被名闻利养「调虎离山」。虽然是真如实相,但是由于我执和烦恼习气,现量的智慧德能不能当下现前起妙用;虽然不起妙用,但它就在这里,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我们。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这里是弥勒菩萨代众请法。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四众」,是讲整个法会大众;「欣」,表法喜;「仰」,表恭敬心;「瞻」,是以期望心注视;「仁」,是对文殊菩萨的恭敬;「及我」,是讲法会大众都知道你是三世佛再来,我是未来佛,没有再超过你我二人的,法会大众就把期望寄托在你我身上。「世尊何故,放斯光明」:到底这里有什么因缘?「放」,是成就;「斯光明」,是整个法会这种气氛都是由佛力加持才成就。

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这是表一种殷切之心。「佛子」,是对文殊师利菩萨的恭称;「时答」,带有迫不及待之义,你要抓住这个时机来解答;「决疑」,解除我们的疑惑;「何所饶益」:「何」是「什么」;「所」是「给予」,要给予我们什么利益;「饶」是表大、多、丰;「演斯」就是「放斯」,就是成就这样一个殊胜的气氛。

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佛坐道场」,指佛在因地修行。「坐」是表因缘;「道场」泛指「修行」。「所得妙法」:成佛到底修了什么法门?成佛的因缘是怎么回事?成佛有无量法门,但真正能叫人圆满成就的只有一个法,这到底是什么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是要说这个成佛的「妙法」呢?还是要给这些有关的菩萨授记呀?因为当年佛讲法已经四十一年,有些人该授记。所以弥勒菩萨也就是探文殊菩萨的口气——没有你老人家来印证,我不敢乱讲呐!显示出这个法会的和睦气氛。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此处再次总结前面种种胜相。「示诸佛土」:一切佛土,无论远近,如何庄严,以及诸佛,同时显现于大众面前。「此非小缘」:要显现出这种气氛来,一定有大事发生,一定有大法要传,否则不会花这么大的成本和代价。

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前面是「瞻仁及我」。这里是点明,虽然看上去是你和我,但是来讲啊,你是「三世佛」再来,所以大家的本意,还在看你怎么个说法。「瞻察」,「察」就是看呐。恭敬地看着你,看你怎么个说法。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大士,指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善男子,是吉祥语。惟忖,是思维、估量之义,这里应该解释为逻辑推理。文殊菩萨几乎肯定佛就是要讲《法华经》,但是佛毕竟还没有开讲,所以这里只能用「惟忖」。

欲说大法:当然就是《妙法莲华经》。

雨大法雨:是打比喻。甘露雨入了心田以后,心是不是得到滋润?

吹大法螺:与「众喜瑞」相对应。大众聚会,吹起号来,边跳边唱,是形容这种气氛。

击大法鼓:与「地动瑞」相对应,表力量。表《妙法莲华经》的法力大。

演大法义:与「放光瑞」相对应。明白了「如来藏」大法,这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光亮,把我们心照亮了。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文殊菩萨讲了自己的判断以后并提供理论根据,因为我在过去见过这种情况,而且不只一次。斯光,这里不要简单地解释为就是一种白毫相光。整个法会的气氛,六种瑞相以及见彼佛国土森罗万象,都叫「斯光」。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过去诸佛」为「本」,「今佛」为「迹」,本迹不二,以「本」来证「迹」。

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咸」是全,都;「得」是「成就」,这两个字至关重要。「闻」就是开悟;「知」就是证得。世间出世间六凡四圣,这叫「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法华经》是第一难信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