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品第二
方便:「方」是表根本,表真;「便」是表权宜、引导、逗机。佛之正法,难以用世间的语言文字来表达,难以用世间人的心态来理解。因为语言文字都是有形有相,世间人的心态又是着相,往外攀缘。可是不利用语言文字,不用世间人的心态来思议,我们也根本没有办法去体悟出真实的法理法义。于是,佛硬着头皮指东说西,旁敲侧击,强词夺理,说了无量万法。虽然这些法并不是那无形无相的真实法,但是我们却能从中悟出真实之理。为什么?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那个东西。
《法华经》《楞严经》即是开方便门,说真实义。具体的「方便」呢,诸佛出世又有所谓「三轮度化」:一者「意轮」,特指佛的大圆镜智,根据众生的根机来考虑说什么法;二者「口轮」,用嘴巴开示佛法真义,接引众生;三者「身轮」,示现种种的神变,放光现瑞,以此去除众生的疑惑。
也有另外一种「三轮」的说法,叫「转法轮」:一者,示转法轮,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说出佛法的真实法理。大根机之人,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二者,劝转法轮,即通过拐弯抹角、讲因缘、套近乎、打比喻等等方法反反复复地劝导,所以中等根机的人能以此成就;三者,证转法轮,即通过种种的神变神通,使下等根机的人不得不相信佛法。
要注意!「方」不离「便」,「便」不离「方」;「便」就是「权」,「方」就是「实」;「开权显实,权实并重」,叫〈方便品〉。此品历来被祖师大德判为《法华经》之精品。下面我们来看这段经文。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诸佛智慧」:在这里是说根本智慧、真实智慧,即证得「一心三藏」:一切的万法从有情到无情,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六道众生,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非一人一念之所变现,这就是宇宙人生本来面目,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诸佛证得这个智慧,大解脱自在;众生迷于这个智慧,六道轮转。
「甚深无量」:「甚深」是从纵向而言,过去、现在、未来始终不离当下一念,当下这一念是「深」;「无量」是从横向上、从空间上来看,十方虚空森罗万象不离当前一处。任何一法堪为整个宇宙之中心,任何一法堪为整个世界全体,你看妙不妙?叫「甚深无量」。好好作如是观照。这是讲诸佛智慧难解难入。
「其智慧门」:这是表权智,表方便门。若能信解「一心三藏」,智慧门即已打开。证果被判为圆教初住位或别教初地位的菩萨。「难解难入」,通教菩萨已经明心见性都入不了这个门,他执着于「空」;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别教的「三贤位」菩萨,他即使已经证得「位不退藏教」,「行不退通教」,他都入不了这个门,只有初地以上的境界才可以。佛反反复复讲《法华经》在所有的经典中最难信,最难解。如果一听《法华经》就能生欢喜心,这个法一听就相信,说明你已在十万亿佛法中积累了善根。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声闻、辟支佛」属于小乘人,虽然证得人我空,但法执一分不破。即使证到四果罗汉、辟支佛的圣人,他没有办法理解这个大法。如果能够信解,你就知道你是什么根机。
所以者何:我为什么这样说呢?「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作双重解释:一者方便说,本师释迦已在无数的老古佛座下修行;二者究竟说,佛对十法界一切万法都已经通达明了,没有哪一法不是佛,已经证得「万法一念,一念万法」。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在《楞严经》讲,松树为什么直?荆棘为什么弯?乌鸦的头发为什么黑?天鹅的羽毛为什么白?乃至恒沙界外一滴毛毛雨有多少个头数?如来尽知。泥巴在怎么修行?树木花草在怎么行道?佛都知道,他能够与一切有情无情沟通。
勇猛精进,名称普闻:在见道之前,我们感到勇猛精进是一种负担,「哎呀!还有十万声佛号没有念呐!」「哎呀!还有八百拜佛没有拜呀!」见道以后你法喜充满,精进也精进,不精进也精进,念念在道,触目菩提,连睡觉都在菩提之中,叫「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是指对万法之名,你统统通达明了。
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人嘴巴能发出声音来,你当下知道所有的人嘴巴都能发出声音;你不需要看看李四能不能发声音,然后再看看王五能不能发出声音……这叫「一修一切修,一闻一切闻」,所以这个法很妙。无量的万法、无量的智慧,你可以一步登天。关键在于你有没有「闻」到《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这个圆顿大法。若不闻此法,你按照人道、天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藏教菩萨、通教菩萨,乃至别教菩萨修无量法门,在佛法里叫「加法修行」,最后仍然难以成就。唯有《法华经》《楞严经》讲「如来藏」大法,叫「减法修行」。减到什么程度?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这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看你闻不闻。我们在研究这段经文的时候,首先要解放思想,放下沉重的包袱。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特指「一心三藏」。未曾有,指前面的七种方便没有这个法,权宜说为「三乘法」没有这个法。唯有在佛临终之前讲了《法华经》,经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随宜所说:即为「因病施药,观机逗教」。由于众生的种种执着,佛如果一开始讲:嗯!这个茶杯就是释迦牟尼啊!那堆狗屎就是阿弥陀佛啊!谁相信啊?大家肯定认为这个人是神经病或者邪魔歪道传邪法。所以佛只能恒顺众生,说了三藏十二部经。
意趣难解:只要我们把心放松,特别是放下逆反心理,随文入观,一点都不难解。佛在《楞严经》讲「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呐!讲到「真」,有些人就执着于那个「空」;讲到「非真」,又执着于有形有相的万法,认为自己行善断恶、持戒就一定能成就。告诉大家,这是不能成就的。讲到不能成就了,那好!他又造成偏激了:既然这样,我也不要去持戒,我也不要去行善,也不要去断恶。所以众生呢,往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他不知道东风西风是一,所以「意趣难解」。对老师的说法,他都能断章取义。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因缘、譬喻、言辞,都是方便引导。
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方便」,即「方便智慧」,属于「缘因佛性」;「知见」,是「真实智慧」,它属于「了因佛性」;「波罗蜜」是智慧的种种手段。「方便」也好,「知见」也好,它是一种能量,「波罗蜜」是一种手段。这种能量必须通过手段,才能显现出妙用。比如语言是「波罗蜜」,我的智慧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是不是「语言波罗蜜」啊?语言波罗蜜表现出来的法理法义就是「方便智慧」。那表现出来的方便智慧,在没有表现之前是不是存在啊?在,那就是「真实智慧」。
无量无碍:「无量」说为「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无量」跟「大」同一个含义,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无」是表「如」,「量」是表「来」;「无」是「无相之实相」,「量」是「有相之实相」,合起来即「无相无不相之实相」,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以「大」、以「无量」来描述「慈悲喜舍」,妙不可言啊!
慈:世间人有亲缘关系、有恩缘关系,便有「慈」。而慈无量心是「无缘大慈」——不管冤亲债主、亲疏远近,一概以平等之心给其快乐,给其利益。「无缘」实际上就是大缘、无量缘,一切都是我的亲缘,帮他了生脱死成佛就是最大的利益。「悲」为拔苦济难。悲无量心叫「同体大悲」——一切的万法都是我。「慈」字,上「兹」下「心」,是不是「此心」啊?「悲」字,上「非」下「心」。慈悲,义为「此心非心」。破除我执,证大无碍。悲心救苦从空间上(横向)来讲叫「无苦不救」;从纵向上来看,要救拔众生离开两种生死之苦:「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之苦。喜:世间情执之一。而喜无量心呢,是欢喜一切众生皆成佛,欢喜一切众生皆在我前面成佛。舍:更滑稽了,把前面的「大慈」、「大悲」、「大喜」统统舍掉,舍掉之后,舍无量心变成「自性流露」。如果你老在想我是「大慈」,我是「大悲」,这已经落入分别。证得四无量心,便成就下面的「无碍」。
力无所畏,简单归纳为佛的十种智力: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真空(非处)妙有(处)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盘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佛对众生说法的「无所畏」,概说为四种。具体说来:
一者,「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是「从有入空智」,知道万法都是我一个念而已。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一种幻相、假名而已。真正来讲,就是一个念,这叫「一切智无所畏」。这个「一切智」,也叫「见性」。所以以此法来教化众生,佛没有胆怯。因为他证到了这种真实境界。
二者,「漏尽无所畏」。也就是「永断习气」。佛把走过来的路告诉别人,有没有什么困难呢?所以叫「漏尽无所畏」。
三者,「说障道无所畏」。「障道」,作双重观照:行恶业,行迷惑业,障碍我们证菩提,障碍证「涅盘」;而行菩萨道,障碍我们六道轮回,障碍身心尘劳之苦。因为佛是障道过来之人,故说法无所畏。
四者,「说尽苦道无所畏」。众生具无量之苦,三界苦、界外苦、菩萨无明微细烦恼之苦等等。佛证金身,永离诸苦,故说尽苦道无所畏。
十力也好,四无畏也好,实际上都是「智慧门」。佛曾经由此门而入,成就以后,由此门而出,教化众生。
禅定解脱三昧:实际就是「禅定三昧、解脱三昧」。「三昧」,这里解释为「正受」,「正受」是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相对应。简单说来,离开「苦、乐、忧、喜、舍」这五受,为「正受」。对苦、乐、忧、喜没有执着,为「舍」;到最后连「舍」都不执着,这叫「正受」。
要达到这种「三昧」呢,就要通过「禅定」。禅定功夫成就了,那就是「解脱」。「禅定」有无量,就必然得到无量的「解脱」。没有哪一法不是「解脱」。
比如茶杯,是不是从工厂模具里造出来的?那是不是对工厂铁炉子的解脱啊?解脱为茶杯;工厂铁炉里的铁水是不是从矿石里炼出来的?是不是对矿石的一种解脱?那矿石、泥巴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从无形无相的实相里解脱出来的?「有」是从「空」里解脱出来的。千法万法无非是从有出空,从空出有,从上出下,从下出上,此一法即是对彼一法的解脱。大解脱不着一切相,而住于一切法,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深入无际:佛对无量的诸禅解脱统统圆满成就。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只有成佛,才能说「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佛证金身,虚空世界、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纤一毫,无非诸佛法身真常。唯有诸佛亲证,在菩萨位我们能够信解就不简单。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此处概述佛的良苦用心和智慧分别。
种种分别巧说诸法:就是前面的种种因缘、譬喻、谈空说有、三乘法、七方便法,等等等等。悦可众心:要求讲经说法一定要达到与听法者道交感应。「可」是认可,「悦」是法喜。
佛悉成就:佛与一切的万法融为一体。佛当下就知道:张三也是他;李四也是他;古佛也是他;未来佛也是他;二十八层天是他;妖魔鬼怪也是他;香花毒草、老鼠药、甘露水统统都是他。这个法很重要啊!「无量无边」,也就是讲一切的万法「佛悉成就」。这个法无上甚深,全靠我们用智慧来观照。
有些人怎么样都想不明白: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桌椅板凳就是桌椅板凳,泥巴瓦块就是泥巴瓦块,凭什么说这些东西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所以祖师大德劝导把做梦的道理想明白。梦到我、你、他,梦到人、鬼、畜,梦到泥巴瓦块、香蕉苹果、黄金白银。在梦中,从有情来讲,各有心事,各有言说,各有动作;从无情来讲,也各有形相,各有特征。梦中还跟老爸撒娇,还跟同学们说笑、跳舞,可是都是你一个人变出来的。心法不可思议啊!你不能用世间凡夫的心态来观照,这样没有办法观照,只有按照佛的开示来随文入观。许多人从做梦开智慧。那我们现在是不是也是在做梦啊?
诸佛到世界上来,叫作「梦中佛事,水月道场」。明白这个道理,梦也是我。你还以为梦是假的啊!如果我们做一个好梦,总是在天堂里腾云驾雾,最好这个梦永远不要醒。你是不是大自在啊?梦也是真的。没有哪一法不是当人当下这一念。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做好梦的话,他往生的时候不会落三恶道。甚至不会在人道,就在天道。为什么?「八识田中强者牵」,他老是在天上腾云驾雾,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气。这种习气在整个这个阿赖耶识里占有主导地位。一个人如果在平时总是行善积德,总是想好事,它做梦都会相应。醒中、梦中都是在自在快乐的境界的人,他死了以后一定是自在快乐的境界;如果在白天老是想勾心斗角、做伤天害理的事,始终提心吊胆,做梦的时候也是心惊肉跳。所以恶习难改,善习难改,佛习、菩萨习是不是更难改啊?那是「金刚习」。
命自我立,上天堂下地狱全在我们怎样把持好这一念心。心把持好了,口业、身业自然而然随之而好。言为心声,行为心使。《楞严经》讲「修心」,心修好以后,那个修行才是真修行。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这是佛的良苦用心啊!他日思夜想,就是要把这个法告诉大家。只有佛与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话中有话啊!这是使大众生起一种好奇心。
诸法实相:就是「诸法如是、诸法阿弥陀」。「实」就是「如」,「相」就是「是」;「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一切的经典你只要把第一句话「如是我闻」搞明白了,你高枕无忧,你成就了。你就说「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也不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啊?「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都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如是我闻,我只知道吃饭睡觉」,是不是《妙法莲华经》?统统是啊!如是我不闻,你一天十万声佛号都是白念,盘腿一盘几万年你都是修臭骨头,是坐鬼窟窿!这都是祖师大德的教诲啊!
诸佛已「究尽诸法实相」;菩萨来讲,可以进入「诸法实相」之门。入了这个门,你永远不落三恶道,乃至十地等觉。但是要「究尽实相」,你还要修证,要把这个次第搞明白。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如是相」,「相」即「不空如来藏」。比如我坐在这里,有皮肉筋骨之相,有红黄黑白之相,总有个相。
「如是性」,要解释「性」必须先解释「体」。按别教而言,「体」是无形无相的真实存在。比如,我在这里讲「一二三四五」,这就是「相」。在我没有讲、没有想的时候,这个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就是「体」,它无形无相。那无形无相的「体」变成有形有相的「一二三四五」,就是「如是性」的这个「性」,它起这个妙用。所以这「十个如是」一开始就等于是总讲,从根本上讲。
为什么把「相」放在第一呢?这是《法华经》所讲,「佛种从缘起」。这个「缘」是有形有相之万法,不通过「相」,我们在凡夫位不足以见「性」——由「相」而悟到「体」。注意!我们是倒过来走回头路。本来是由「体」先现出「相」。但是由于众生迷惑颠倒,所以倒过来从「相」上开始悟到「体」。这个「性」的智慧妙用,是不是紧随「相」后啊?不随「相」后,你到不了「体」。所以这「十如是」在开头这三炮最重要,以此为基础,对后七个如是作进一步的分别概述。
「如是力」,力,一般是在出现了有形有相的万法之后,在作为「道种智」、「分别智」的基础之上来分析。前面的「相、性、体」是从「根本智、真实智」上来分析,这后面来讲已经进入了「方便智」来分析。
下面是「如是作」:「作」就是造业。那在我「作」之前,我「能作」的这个东西在不在?在,那就是「力」。比如我现在具备吃饭的力、穿衣的力、走路的力,但是我吃也好,不吃也好,穿也好,不穿也好,这个「力」是不是就存在啊?起心动念产生身口意三业,它现出来就是「作」。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没有「因缘」不能成「果」。「因」和「缘」都是「因」——「因」是「主因」,「缘」是「次因」;或者讲「因」和「缘」都是「缘」——「因」是「主缘」,「缘」是「次缘」。一般把过去世之因叫「因」,今生世之因叫「缘」;或者把自己的因叫「因」,把外界环境之因叫作「缘」。
「如是果」:在「因」的当下就是「果」。但是要「报」呢,要待机缘成熟。比如说你杀鸡,这只鸡被下饭菜,当下是不是就是果?那你杀鸡的这个杀是不是因?「因」即是「果」,你将来也要变成鸡被杀。你杀鸡的当下这个因,就是你将来作为鸡被杀的果,这是肯定的。也许到下一世,也许到下十世,哪怕是百世千世万世,你所造之业、所作之因,都要作为果报现前,叫作「因缘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