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品第二11(2 / 2)

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盘。

我虽说涅盘,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遇」是表缘分,人无缘不聚。师父在这里讲经,能来听法的就是「若我遇众生」,你与我有缘,你与《法华经》有缘。在此道场我们要按照佛的教导。

尽教以佛道:只讲「一心三藏」,对其它一切法放下。切莫少见多怪,以为我又在这里赞自毁他。你有两个老师,你就在那里进退两难;你有三个老师,你是在三岔路口,不知道往哪里去;你有四个老师,就是十字路口,你连东南西北都糊涂了。

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法华经》还没开讲,就有五千人退席。这八年中,不断有人怨恨、轻慢、诽谤。众生根机是不一样的。

坚着于五欲:「坚」就是顽固的我执;执着于「五欲」——财、色、名、食、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食」有了;「名」呢,这个脸皮很薄,特别贵重、他不知道这个假东西不是我;「睡」,不要光理解为睡觉,还指麻木的、贪图安逸的心态。痴爱故生恼:「痴」是没有智慧;「爱」是一种贪求,爱吃,爱穿,爱美。他还不知道当下就是在造业受报。为了追求名闻利养而生出种种的烦恼:顺利的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飘飘然,这是一种烦恼;不顺利的时候,怨天尤人,这也是另外一种烦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万恶之源就是「贪」。贪心得饿鬼报;嗔恨心得地狱报;愚痴心得畜生报。但往往呢,它是综合性的报。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受胎」可理解为这个有形有相的分段生命受胎,乃至包括卵生、湿生、化生,只要有这个分段肉团形相的,都叫「受胎」,这是广义地讲;那狭义呢,佛当年说法是面对地球人,身高两米多的就算巨人,对其它佛土来讲是个小爬虫而已。其它佛土的众生,身高可以几千里、几万里,千万里都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世」就是多生多世地在这里轮回;「增长」,可理解为无量的生生世世的轮回。

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薄德」是既表功德,也表福德。娑婆世界称为是「忍土」,物质生活条件非常糟糕,所以叫「薄德少福人」。正因为条件比较糟糕,才能够造就人才。所以佛讲在此界修行一天,胜过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真修行人要以苦为乐。那「众苦所逼迫」,一种呢,是对迷惑颠倒的众生来讲,逼迫他们造恶业;另一种,是对有智慧的人来讲,是逼迫他们赶快发心成佛!顺治皇帝快乐不快乐啊?他就是看到了三世六道轮回之苦,是不是「苦」逼迫他皇帝也不当啊?剃头出家。没有什么好选择。今生今世官再大,钱再多,充其量而言,几十年而已;未来世的痛苦是无量百千万亿年,或下地狱,或做饿鬼,或为畜生。

没有两全其美,只有权衡利弊。你只想一想,未来生生世世的三恶道之苦,就知道你现在应该怎么办。如果没有来世,没有六道轮回,我也不会做这个傻瓜。我难道不会吃喝玩乐?顺治皇帝也不会做这个傻瓜。

入邪见稠林:我们的邪知邪见有无量,叫「邪见稠林」。「见浊」是指根本世界观的颠倒,看一切万法都看走了眼。明明这个东西就是孙悟空,他讲不是,这是茶杯;明明这个东西就是阿弥陀,他说不对,这是茶杯盖;明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他说不是,认为你是你,我是我。处处自以为是。

若有若无等:「有」呢,在这里指「常见」——认为人死了还是人,鬼死了还是鬼;也可以讲为「身见」:这四大之身就是我。「若无」呢,一种可以说为断灭论,认为什么也没有,这是佛法之外的邪见;另一种可以说为佛法之内的邪见,通教执着空性,就是「若无」,这叫「菩提邪」。

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以「常见」和「断见」为前提,又延伸为六十二种邪知见;以六十二种邪知见来概括一切无量的邪知见。哪六十二种邪知见呢?我们依照《心经》所提出的「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法来一一对照。

围绕色法与「我」相对照有四种邪知见:

第一种邪知见认为,「色即是我」,认为这个肉团身就是「我」,这是身见。第二种邪知见认为,「色不是我」,包括阿罗汉,外道鬼神,都认为灵体是「我」。第三种邪知见认为,「色大我小」,认为在肚子里的心脏就是「我」,心脏是不是比肉身小啊?有的认为脑袋里有神经细胞在思惟,这神经细胞是不是比肉身小啊?叫「色大我小」。第四种邪知见认为,「色小我大」。外道灵体出窍以后,他活动的空间是不是大了?他知道肉身是小。佛在《楞严经》讲,太虚空在我心里也不过是一片云彩,是不是讲「色小我大」呀?其实,佛当时讲这个法是以邪治邪!专门破「色大我小」。

当真正明白了万法都是一个念,你这时讲什么「色是我、色不是我、色大色小」……是不是无稽之谈啊?所以「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每蕴都是四句,是不是就二十句呀?那二十个邪知见把它分到过去、现在、未来,是不是六十?再加「断」和「常」这两个根本邪知见,就是「具足六十二」,以这六十二种邪知见包括了无量邪知见。

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佛在这里总结了那些不能入道的凡夫,他的原因就是深深地执着这六十二种邪知见,讲出了「色受想行识」都是我们自性变现的幻妄之相,他把它当真,就是「深着虚妄法」。但是提醒各位,当我们知道了万法皆是虚妄的时候,万法当下就是真的。以此来成就自己的道行,广度一切众生。

「我慢自矜高」,就是盛气凌人。「谄曲心不实」,直心是道场——做人可累了!可苦了!心里明明这样想,他偏要那样讲。天天就是应付别人,直话不敢直讲。

「于千万亿劫」:这种心不改,永远不能成就。「不闻佛名字」:不是说不能听到佛名字,这个「不闻」是听不懂,就是老佛爷把他抱在手里,他都「不闻佛名字」。这个「闻佛名字」,一定是明白一切万法都是我的一个念。像「不闻佛名字」这样的人他永远不会相信的,你相信了他还讽刺你:你看这些傻瓜,这些东西也相信?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盘:「诸」解释为「于」,于苦集灭道这些方便法引导,苦的原因就是因为你贪着名闻利养啊……等等等等。那么现在怎么办呢?佛讲,你不要贪心,要布施,要持戒等等等等,能证涅盘。但其实修这样的法只能够得到人天福报,不能成佛,不能了生死。这是假涅盘。

我虽说涅盘,是亦非真灭:佛现在讲真话了!以前说的那种「涅盘」,不是「真涅盘」,它是「偏真涅盘」,或者叫「方便涅盘」,不要把它当真。虽然证到了人我空,但是法执全在。所以阿罗汉的这种涅盘呢,他可以解脱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证得一个灵体自在。真正的大涅盘,是证得一切的万法,树木花草、泥巴瓦块跟自己同呼吸,共命运,都是一个本体。

诸法从本来:一切法从根本上说来,注意,真心本来面目没有来去,来即是去,去即是来,当下就是一。比如印广法师从山西来到扬州,山西有没有少一个印广法师?扬州有没有多一个印广法师啊?「如来」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不动道场,无所不至」。

常自寂灭相:这里的「常」是指时时、事事、处处,没有哪一法不是「我」;「自」是「法尔如是」;「寂灭」就是「阿」,「相」就是「弥陀」;诸法法尔如是,都是「阿弥陀」。怎么叫「寂灭相」呢?我在这里讲「一二三四五」,这是不是「相」啊?有声音的振动、文字的形相、文字的义理,这是「相」。那么我在嘴巴没有讲出来,头脑没有想出来之前,「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虽然在,它没有任何的形相,这就是「寂灭」,一切万法无非「寂灭相」。那么「一二三四五」虽然是「相」,它当下是不是就是「寂灭」的那个东西啊?在相见性,这就是智慧。那么在那个「一二三四五」没有发出形相的时候,那个「寂灭」当下是不是就是有形有相的「一二三四五」?「寂灭」当下就是「相」,「寂灭」就是「真空」,「真空」当下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相」,「妙有」当下就是那个「寂灭」之性。

那我是这样,一切的天人鬼畜是不是都是这样?我的那个寂灭、你的那个寂灭、牛马猪羊的那个寂灭,既然都是无形无相,能不能分张三、李四、王五啊?所以「寂灭」是「一」,叫「第一寂灭场地」。「相」呢,是无量,这无量的相都是一个寂灭。既然无量的相都是一个寂灭,那么无量的相有没有哪一个相不是哪一个相啊?没有啊!

「常自寂灭相」,没有哪一法不是「常」,没有哪一法不是「常自寂灭相」,在四种涅盘里叫「自性清净涅盘」,没有哪一法不在「清净涅盘」中。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都是一个「阿弥陀佛」,你都是「自性清净涅盘」;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当下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观世音菩萨,你去拜谁,去求谁啊?不管怎么样,你当下就是猪八戒、白骨精、乌龟王八蛋,你去轻慢谁,去看不起谁,去恨谁?谁不是谁啊?是非好坏皆是一个人一个念。

佛子行道已:明心见性的菩萨已经是分真即佛,这才是真正的行道,你已经行于佛道。来世得作佛:那是成究竟圆满之佛。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先说「开示三乘法」中有没有大乘法呀?有。但那种大乘法叫「不了义大乘」,是「权教大乘」。所以讲来讲去,佛强调了一切诸佛「皆说一乘道」,都是为了最后归宗于「一乘道」。这个「一乘道」也叫大乘,但是叫「实教大乘」,也叫「了义大乘」。一般地,《法华经》《楞严经》《涅盘经》《无量义经》被说为圆教一乘大法——《无量义经》是《法华经》的前方便;《大涅盘经》是《法华经》的后方便;《楞严经》呢,是为《法华经》鸣锣开道,投石问路。

「一乘」就是「一大事因缘」,万法归于「一」。后面讲「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个「一」啊,在佛法里举足轻重;还有「大、元、正、如、性」等字,都是最关键的名相,绝对不能以世间凡夫的心态来依文解字——它都是表真、表实、表「我」,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启发我们观照真心本来面目。只有真正明白了万法为一念所现,我们对于佛的种种的说法才能圆融。就是佛没有说,你也能圆融。

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法会大众没有一个不「除疑惑」。「应」就是道交感应,即使我现在还是疑惑重重,你已经除掉了。怎么除掉了?因为里面的真人已经成就了,他没有疑惑了。《法华经·弘传序》讲了「俱崇密化之迹」,他已经瞒六识之天,出轮回苦海。

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三番五次讲「唯一无二乘」。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妙法莲华」,没有第二个法门。所以你看看诸佛是不是脚踩莲华台,身坐莲华座?就是坐了什么大象、麒麟,下面必然还有莲华,这就是示现「唯一无二乘」。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诸大圣主,仍然是佛的一个代名。

异方便:无非是「三乘法」,圆教前七方便,所以这里特指「异」于圆教正法——以「异」来入「同」;等入了「同」以后「异」当下就是「同」。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櫁并余材,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盘,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从这里往下是总讲,乃至举手投足,皆已成佛道。

若闻法布施:闻必有慧。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布施、持戒也好,修忍辱也好,修精进也好,修禅定也好,修种种世智辩聪也好;「等」是表无量。种种修福慧:这里特别画龙点睛,修福的时候,当下就是智慧。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也就是说已见佛者就已成佛,今见佛者就今成佛。「见」不是眼睛见。你若不懂「如来藏」,佛就是把你抱在手里,你都没有见佛。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善软心」,特指见真。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櫁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楞严经》云,「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所以这里就是讲,就随你怎么样修,小孩子玩游戏都成佛了,但贵在「见道」。这里的「金银、玻璃、砗磲、玛瑙」,在前面已作解释。「玫瑰」,此花在佛法里是表富贵庄严。

「栴檀沉水」:根据记载,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台湾亦有栽培。种种说法不一,旃檀木价格昂贵,药用价值很高。「沉水」呢,也叫沉香。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脂膏凝结为块,入水能沉,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木櫁」,也是一种特种的香木。「余材」就是那些不值钱的材料。

这里从金银至贵到泥巴瓦块至贱,就是在讲平等法。你修哪一个法门都能成就。因为你明白了「如来藏」,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怎么样修都成就。不修是不是也是一种修行啊?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在这里呢,佛其实随时可以来划一个句号,但是说了还想说,使我们感到有点杂乱无章。妙就妙在这个杂乱无章,说明佛讲到兴头上意犹未尽,那干脆就再多讲讲吧!怎么样怎么样……

或以七宝成,鍮石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里「鍮石」是一种黄铜;「赤」是红色,红铜;「白」是指白铜;「白镴」是铅和锡的合金;金属呢,是铸造;泥巴呢,是塑造。「胶漆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玻璃钢这一类。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这里讲的你用一根草棒,用一支笔,或者用一个手指,乃至一个脚趾头随便在地上画佛像,你都能成佛,处处体现出「成佛」太简单了。你只要有这个心,你都成佛。这是指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何况你还去正儿八经两条腿一盘,眼睛一眯?是不是也是一样成佛啊?这就是破除我们最大的迷信:认为成佛比登天都难。

《法华经》是不是叫我们生欢喜心啊?但是你必须明白什么是佛。泥巴瓦块是不是佛啊?沙子是不是佛啊?统统都是佛。你时时事事处处都是「见佛」。念念在道,关键是你懂不懂什么是「佛」。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既有复杂的敲打唱念、烧香、供花,也有简单的,「乃至一小音」念阿弥陀佛,「皆已成佛道」。只看你喜欢,你愿意怎么样修就怎么样修。「箫」,是竖着吹;「笛」,是横着吹;「箜篌」,也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铙」,又称为钲和执钟,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钹」,古称铜钹、铜盘,做法会时,两手往中间扣的那种;「琵琶」,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歌呗」,歌咏梵呗;「颂」,读经念咒之类。以作曲或者诗歌等方式来歌颂称赞佛德,这都是供佛,都是修行。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这里的「散乱心」,是乱而不乱。一个人虽明心见性,因为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他难免还有些妄想,但是这是不乱中的小乱,乱而不乱。「或复但合掌」,看到佛,合一下掌也成佛了。「乃至举一手」,阿弥陀佛你好!是不是也成佛了?佛在这里就是用各种善巧的方法,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告诉我们,明心见性之后,任何一法皆是全性起修,因为你已经见道。在见道的当下佛便予以授记了,然后你不断地提升品位,就「渐见无量佛」。是不是也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渐见无量佛」,就是要成究竟圆满之佛,你还要不断地修无量的功德,加深定力。「渐见」,也就是「养悟」,不断地提升品位。「自成无上道」,见道以后的修行叫作「真修」,叫作「自然成佛道」,他不需要人指点。

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盘,如薪尽火灭:「薪尽」,即柴火烧得的灰也没有了;「火」就是热恼,这是比喻已经变成了清净心。现在一般来讲,讲涅盘几乎千篇一律都是讲「无余依涅盘」。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厉害不厉害?心里乱七八糟,正在生烦恼:儿子怎么这么不孝顺,先来寺院好歹念句佛再说——都成佛道。不是清净心,不是专一心念佛都能成佛,就是因为见道太重要。如果你不明白什么是佛,你再信愿行,一天念十万声佛号都是白念;你把喉咙念破了都是白念!不明白「如来藏」道理,不管修密、修禅、修净,你都是白修。当然也不白修,能得人天福报。不过究竟来讲还是白修,甚至比白修还要惨。为什么?人天福报是「三世冤」,今生修,来世得,第三世往下掉,是「修痴福」。而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他生生世世都是很大的人天福报,他永远不会往下落,在《法华经》叫作「以道受乐」。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这是唯恐我们理解错了,以为「南无一称佛」就真成佛道了,又提醒一下,一定是「闻是法」才「皆已成佛道」。不「闻是法」,你怎么样修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