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品第二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盘,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増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这里语气斩钉截铁!我过去已经给你授记是阿罗汉、辟支佛,那是方便说啊!如果你现在不愿意信解《法华经》,就不是真正的阿罗汉,也不是真正的辟支佛。佛就是最圆满的阿罗汉。佛陀灭度后,如果有的阿罗汉不认可《法华经》,你不能讲他不是阿罗汉。为什么?《法华经》确确实实很难叫人信解受持。
但是可以讲他不是菩萨。他是个自了汉。对这些人我们要发慈悲心、恭敬心,想办法把他度化过来,让他们回小向大。发大心不是贡高我慢。受持《法华经》的人,就是要度化一切众生,不管你是多大的法师。这是一条原则!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这里特指贡高我慢之人,所知障很重,很难度化。除非将来肉身佛再出世的时候,这些人才能度化。所以我们只做努力,不做指望。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再三强调:三世诸佛,语无虚妄。你们一定要相信,没有其它法,只有《法华经》。「唯一佛乘」就是「成佛的法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此处对这四众增上慢又进行了分析。这些人的毛病就是「不自见其过」,没有自知之明。讲不客气一点,属于无惭无愧之人。无惭无愧之人他只会看到别人的短处,丝毫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甚至知道自己的短处还不以为愧。
于戒有缺漏:最大的戒——心戒。我们讲过「三聚净戒」,「摄律仪戒」只是皮毛之戒,在《楞严经》已被文殊菩萨果断否决;对于初机来讲,不求开悟,只是持戒,是不能成就的。「如来藏」是根本之戒,一戒一切戒。持戒之人,应以戒律己,以身教人,要做榜样,而不是拿戒来武装嘴巴,好为人师。护惜其瑕疵:他知道自己的毛病,可就是不改,而且硬着头皮跟你来杠着。
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小智」是小根机,不能讲这些人是坏人。「糟糠」是糟粕。佛威德故去:怎么「威德故去」啊?他的心量小,承担不了大气氛。释迦牟尼佛当年下地狱,看到小鬼被剥皮抽筋,慈悲心油然而生:我要代替他们受苦。刚动念头,当下就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不是也叫「佛威德故去」啊?你说地狱里的那种气氛怎么能适应他?那么心量小的人,他能不能去得了极乐世界啊?去不了,也叫「佛威德故去」。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认识。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不管什么法,让百分之百的人信受几乎是不可能的。「无枝叶」,那些枝枝叉叉的不堪大用,不成大器;「贞实」,表这种人比较真诚、实在,能够洁身自好,带有方便菩提之义。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只夜,优波提舍经。钝根乐小法,贪着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盘。
无量方便力,是三藏十二部经。「方便」,由「便」引导到「方」,「方」中有「便」,「便」中有「方」。归于圆顿大教以后,所有的「方便」都是「方」。明白「一心三藏」道理之前,三藏十二部经统统是「戏论之粪」。一旦明白「如来藏」,「戏论之粪」也是如来。这就是圆顿大法之圆、之妙:欲高先低、欲立先破、欲大先小。你如果不把这个法听圆满了,你断章取义,那正法也被你说成了邪法呀!而且你为此要承担沉重的果报。
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这是总说。佛在三藏十二部经良苦用心,对症下药,观机逗教。下面讲了九种体裁。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只夜,优波提舍经:「修多罗」,是前面的长行。「伽陀」,叫偈颂。「本事」,一般地是讲其他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的公案。「本生」,是佛自己在因地修行的故事。「因缘」,主要就是讲缘分——当看到某人心里很欢喜的时候,你要珍惜,说明你们过去世缘分很好,今生今世要互相帮助,互相成就;如果老对一个人很反感的时候,你赶快生恐惧心,你前世跟这个人有恶缘,今生今世一定要化解,不然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空点会互相伤害,谁害谁都要受果报!《法华经》也讲「佛种从缘起」,没有因缘法,不足以使我们悟到「如来藏」大法。「譬喻」,是打比方。有智慧的人要善于打比方。对极个别大根机之人,你几句口头禅一讲,他成佛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行,必须要劝导,必须要打比喻,慢慢地开示。「只夜」,也是偈颂,前面「伽陀」也是偈颂,这两个偈颂有区别。「伽陀」这个偈颂是单独而起;「只夜」是重复而已——前面有长行,后面用偈颂的形式再把长行的内容重新说一遍,带有复习、加重说明之义。「优波提舍经」,这是讲论议,是对佛经的解释。论议有佛说,也有菩萨说。
钝根乐小法,贪着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盘:鉴于当初,这片国土已经几千万亿年没有佛法,而盛行外道那种世间善法,众生执着很深,所以讲了很多方便法。这个「涅盘」呢,是指小乘的人我空,破除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
讲方便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证阿罗汉,而是通过这种桥梁把他过渡到佛道。「说时未至」就是特指尚未到传《妙法莲华经》之时。修行人在没有见「一心三藏」之前,是不可能成就佛道的。自古以来就是「成佛的法华」。
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这句话是无价之宝啊!言外之义,在讲《法华经》之前,佛没有讲大乘——同于前面讲「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九部法」,就是对修行人讲的一切的法呀!「以故说是经」:因为要让你们成佛,所以我才说了《法华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这下面讲了几种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有佛子心净」,不需要把他分别为什么等级的菩萨。你是别教也好,通教也好,藏教也好,乃至一天也没有学过佛的人也好,他「心净」,性格平和,比较随顺包容,这种人最容易入道。「柔软亦利根」,「柔软」是当下;这个「利根」,他今生的柔软是与过去世的利根分不开,他从无始劫一直走到当下。
前面我们讲过「五蕴见慢」,由此明白,我们既是个历史人,又是个现代人,我们还是个未来人。你要记好,你别以为你就是这一世是个人。唐朝、汉朝、秦朝,这个大通智胜佛的朝、威音王的朝,我们哪一个朝代没有经过啊?我们就是三朝元老,「三」是无量,我们每个人都是三朝元老。
「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这里再补充说明,曾于过去无量诸佛所精勤修道的人,只要遇到正法,他就能够成就。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法华经》里讲的大乘,把过去的小乘、中乘、大乘全都包容为一,把万法归于一个念,这叫「了义大乘」,也叫「实教大乘」。
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只要听闻《妙法莲华经》,佛即予以授记。「记」就是授记;这个「来世」就是未来世;成佛道,这里是指成究竟圆满之佛。我们前面讲了授记的功德,从授记之日起,你即是「分真即佛」,永远不落三恶道;并且从授记之日起,指日可待,成究竟圆满佛。比如在黑夜里,你在一百步之前看到灯,这个时候就给你授记了;你看到灯以后,不会再转身往后走,这时你已经进入佛土,再也不会落入三恶道;那么指日可待呢,你走一百步,需要十年时间,那你十年以后成圆满佛。只要懂了「一心三藏」,无量劫的黑暗已经破除,我们见到了光明;不仅见到了光明,而且见到了太阳。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为什么给他授记?佛讲出了理由:「以深心念佛」,即明心见性,否则不可谓「深」。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如果你不懂得阿弥陀佛的含义,你不叫「深心」;你只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在那接我们,我们来念佛求他帮忙,你这是行邪法——佛在《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都见不到如来,你往生到哪里去呀?
「修持净戒故」是授记的第二个原因。这个「净戒」就是「心戒」,心戒是「无上大戒,一戒一切戒」。一个人明白了万法都是我,你叫他去破戒,他能破吗?他不需要你提醒,也不需要刻意地一天到晚去执着,他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戒,叫「道共戒」,戒在道中,一定要明白。但是也有些人不明白心戒,只懂得口头禅,却利用大乘法,认为修了心戒就可以不持小戒。这种人更糟糕。
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这是指明心见性人的一种心态。「闻」就是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佛,当下「大喜充遍身」。这就是指法喜!我们可以检查自己,明白「如来藏」之后是什么心态。你一定是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原来如此啊!我们要修的就是这个心,把这个「心」弄明白了,你吃饭、穿衣、走路都是叫修行,你连打人骂人都是行菩萨道;这是恨铁不成钢,但你过去打人骂人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私愤。大乘心地法门不可思议,「一修一切修,一戒一切戒」,此即「大喜充遍身」。如果你仍然是烦恼充遍身,你就还没有「深心念佛」,你还没有懂得心戒法门。但有时候,他一边在烦恼现行,一边心里难受:哎呀!我怎么还这个样子!他知道错了,这也叫「大喜充遍身」。因为惭愧心也是功德。你已经不落三恶道,这是不是「大喜充遍身」呐!
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这样的人已经成佛,他永远不落三恶道。
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声闻若菩萨,这个「若」更广泛。所有众生只要能听懂《法华经》,若天、若人、若鬼,「乃至于一偈」——一偈是四句话,「皆成佛无疑」。佛在这里有没有讲「再修一万年,皆成佛无疑」?有没有啊?所以《法华经》像此类的授记多得很呐!就是强调无修无行而证!摩登伽女见佛,几句话就证三果罗汉;又听文殊菩萨几句偈颂,当下证四果罗汉。当然我们并不是不要修、不要证;有修、有证的话,品位可以进一步提升。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法华经》是圆教一乘,是了义法。「无二亦无三」,何况百千万!有没有什么三藏十二部经呐?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这一部经就是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所以佛把「如是我闻」贯于一切经典之首。「除佛方便说」,其它讲的一些经都是方便说啊!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用各种方便言说来引导众生。
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诸佛出世的本怀,就是「唯以一大事因缘」。说「智慧」,就是为了说一朵「妙莲华」。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前后不到几句话,再次强调唯有《法华经》是事实,这个「实」表真;祖师大德也讲,前七方便皆非真实。但你懂了「如来藏」以后,前七方便统统是真实,妙就妙在这里;如果「如来藏」道理你不搞明白,你即使讲《法华经》,讲《楞严经》,同样不真实。有些人就把《法华经》《楞严经》讲成了藏教,或者通教,或者别教,这也是误导众生。
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在《法华经》中,其它的一切经都被判为小乘,这个「小乘」包括不了义大乘在内。因为佛讲,在讲《法华经》之前都不是真实,都不是大乘。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小乘法度不了众生,它只是引导而已。「自住大乘」,却叫人家去修小乘法,佛都不敢这样做。你自己懂得「如来藏」,却去安慰人家:「哦!行!你那个法都一样的」,将来你必受恶报。你不懂犹可,你懂得了怎么可以糊弄别人?自己懂得大乘法,对别人却不传大乘法,会落得愚痴的果报。当然他是见道之人,虽然落得愚痴的果报,他不会落三恶道。
「定慧力庄严」,一定是指「首楞严大定、法华三昧」之定、之慧、之力,它圆融、圆满、圆通一切法界。「严」是表圆满,「庄」就是修证。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亦无贪嫉意:不是贪自己的弟子多,那是我执。
我一个弟子他要回去,他说:师父啊!我走了。我走了以后再来,你还要不要我啊?我说:师父不需要任何人,这是第一;但是任何人都需要师父,是你要来,不是我要你来,这是第二。到我们这个道场,不管是我剃度的弟子也好,还是外来挂单的和尚也好,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有些弟子即使要走的时候,我无非是劝导他一下:还没有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你最好不要走,等你开悟了,你不走我也要把你赶走。赶走干什么?叫你去度化众生。我对任何人毫无所求,无非求你把经听懂了以后,去承担如来家业,为教化众生出力。我自己没有个人贪求。
「嫉」就是嫉妒。我教了你,你将来会不会超过我啊?真正的老师,如果学生超过自己的话,他是不是更加高兴呐?!有许多弟子暗暗发心,说要超过师父。你真正发这个心,那就皆大欢喜了。在事实上来讲,弟子就应该超过老师,未来的人应该超过我们。
断诸法中恶,这也是方便说。「善」是我,「恶」是不是也是我?一把刀,它可以给人动手术,治病救人,是不是「善」啊?它也可以杀鸡宰鸭,这是不是「恶」?善和恶是不是都是这一把刀啊?不在于什么行善断恶的问题,而在于懂得:善是谁,恶是谁;怎样就是善,怎样就是恶;哪样最自在,我们就往哪个方向成就。佛如果没有恶的话,要怎么教化众生?善和恶是不是都是我们的心在示现呐?要明白这个道理。
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佛成就了这个心,面对一切的万法而无所畏。为什么「无所畏」?因为他已经与万法证为同一个本体,回归大光明藏。
我以相严身:这里的「相」就是唯一实相。如果用「实相」来与「一心三藏」相对应,这个实相包括三种:一种是「无相之实相」,这就是「空如来藏」,就是一个「一」;第二个呢,「无不相之实相」,这就是「不空如来藏」,是指十法界有形有相的万法——从诸佛菩萨到天人鬼畜、泥巴瓦块、树木花草,这个「无不相之实相」是无量;第三个呢,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这个即与「空不空如来藏」相对应——比如拳头是「无相」,手掌是「无不相」,拳头当下是不是手掌?所以这个「无相」当下是不是就是「无不相」啊?叫「无相无不相」。手掌当下是不是拳头?这个「无不相」是不是当下就是「无相」啊?所以叫「无不相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不是「无相无不相」?一个道理!所以这三个相当下是不是就是一个东西?要这样来观照。一切万法没有谁不是谁。这叫「我以相严身」,以这个「相」来成就自己的真身。通教、别教把它分为三个身,圆教说为就是一个身。
光明照世间:明心见性就是智慧功德,就是光明。明心见性就是自利,当下是不是「光明照世间」呐?自利的同时就已经利益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的万法。只要你明白「如来藏」,你即已供养了一切佛,即已在帮助教化一切的众生。
世界无非是正法与邪法在对峙,当我们的心明白了如来正法,是不是自然加入了正法的圣人之流啊?圆融为一个本体,当下对整个一切的万法就是一种加持。
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在证道位,证得了万法皆是我,就是「无量众所尊」;我们见到了万法,在比量功德上也可以方便说为「无量众所尊」。我现在已经刻骨铭心深信一切万法就是我,你就是「众所尊」,但是千万不要落入「大我慢」,不能像四果罗汉还走火入魔。四果罗汉在进入阿赖耶识以后,他认为其它天人鬼畜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变成「大我慢」。这是他根机浅薄啊!「为说实相印」,就是前面讲的三个「实相」,就以此印来辨正邪。师父到哪里,没有东西给大家,就是用「一实相印」跟各位结缘。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佛立的誓是要一切众生都成佛。「如我等无异」:既可以方便说为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证极果如来,也可以说证到「一心三藏」。无异就是无异,就是一。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念,没有第二;正法是绝待之法,就是一个念。这是佛法的命脉。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佛过去立了这个「愿」,现在成佛了,可以自在地教化众生,说出真理,满了他的愿了。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从成佛之日起,往后无量的道路,要度化众生,共证菩提。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着于五欲,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増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