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记品第六 22(1 / 2)

授记品第六

「授记」二字,在梵文叫作「和伽罗」。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这里的「三百万亿诸佛」,后面有什么三百亿无量劫,都是不定数。也许他勇猛精进以后还能比三百亿劫提前成佛。不讲缘只讲因,是佛门内部的外道。佛是就此时,就计划而言,大概地讲出一个数字,并不否认计划赶不上变化。那么为什么有一个数量上的区别呢?这是方便说法,无非是根据各人修行选择的法门胜与劣、精进力度的强与弱,是鼓励我们勇猛精进。如果讲意义,即在于此。

光明:是这尊佛的别号,后面十号是诸佛通号。为什么选择「光明」?这与摩诃迦叶在因地修行因缘相关。摩诃迦叶身为大富长者,而且年事已高,仍然修十二苦行,所有的财产供养三宝。他生生世世发的大愿就是要庄严佛土,他凭自己的气质为同修所信仰,为信众所恭敬,所以又叫「饮光尊者」。

国名光德:这是光明如来的佛土名号。「光德」与「光明如来」这个因缘是一致,说明这个国土众生的根机非常好,智慧具足。劫名大庄严:「大」也是表「一相一味」,都是用大法、大智慧来教化众生。

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佛在《法华经》给菩萨授记很少讲到末劫,看来这个末劫是对我们娑婆世界而言。末劫时代是斗诤时代,众生好斗。娑婆世界众生很苦,毛病习气特别重,但福报也最大。为什么?在后面就要讲到。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这里解释了为什么不存在末劫,心净国土净。「秽恶」,是垃圾堆;「瓦砾」,是碎石头、碎瓦片;「荆棘」,是长得弯弯曲曲的那些灌木等等;更不存在「便利不净」,你看我们这里,鸡粪、狗粪到处都是。「坑坎堆阜」,是高山丘陵、大小河流。

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琉璃」表清净心,表佛法的摄受力;「宝树」表智慧;「黄金」表真实;「绳」表佛土的规范教化,由于以这些正法教化众生,所以成就其庄严。散诸宝华,周遍清净:「散诸宝华」是指以佛法教化众生,精神教育很殊胜。

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前面讲到舍利弗成佛的国土连魔都没有,它只有人道和天道。那么在这里来讲,即使有魔——魔一般属于三恶道众生,他也是来护法,也就是说,遇到正法他就能学正法。一个国土国民的素质固然由他自己过去世中的习气所决定,但也离不开今生今世的增上缘——所谓增上缘,如果国王官员实行亲民政治,以身作则,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由于摩诃迦叶尊者在因地修行严于律己,能够以身服众,己正才能正人,所以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当得作佛,

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智慧,净修梵行,

供养最上,二足尊已,修习一切,无上之慧,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

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地平正,无有丘坑,

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

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二足尊:是「两足尊」,佛的一个别号。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宝树」是表智慧,表众生的教养,这个国土用智慧来引导众生。「金绳界道」是指法律、法规。这个「金绳」是比喻以佛法真理为法律、法规。「金」表真实;「绳」表约束管理、表准则。「界道」,「界」是把准则规范付诸实施。前面的「绳」表名词,这里的「界」是表动词。动词、名词都是说道,是表以佛的教法、教规来规范国民的一切行为准则。

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这里都是指好的方针政策。「散众名华」与「常出好香」是同样的意思,起重复的作用,都是种种很好的管理处治方法和条例而公诸于众。「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庄严」就是用国家的条例治理。

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心平则国土平,这个国土的众生人人心地都很柔软、善良、平等,所以人心平国土也平。我们娑婆世界之所以有高山大海,坑坑洼洼,乃至经常地震……就是由于众生非常地顽固、性情非常暴躁而导致。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日益激烈的竞争,必然带来大量地杀生。而我们在不知不觉杀一只鸡、杀一只鸭,它那个强烈怨恨心、报复心已经注入了「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阿赖耶识。所以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次瘟疫的流行,就是由于非常普遍的这种杀生、这种信息输入我们的阿赖耶识这种程序而形成的果报。但是要想停止杀生、停止竞争,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我们只要想想家人是怎么样地固执,就知道众生怎么样难度。佛法就是讲真实的科学。所以这以上就是讲「依报随着正报转」,心平国土平。讲到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我们要生惭愧心,要成就自己的「柔软心、平等心」。

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这里总结了「其地平正」就是因为这个国土的国民「其心调柔」,大部分都是菩萨众。有的国土就是菩萨众在那修行呐,前面讲了即使有少数的魔众、魔民,他也不调皮捣蛋,他能护持正法。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

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

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悚栗」是有所期望,又不便于出口。无非是看佛给摩诃迦叶授记了,他们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够授记。但是在没有授记之前等待授记,是不是很激动啊?就跟做一笔生意一样,我们已经知道要发大财,已经成就了,但在钱到手之前,这个心里是不是有点急啊?一样的道理。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大雄猛」是形容佛之威德。「诸释之法王」是指「缘因佛性」。佛当年是在释迦族净饭王宫示现太子悉达多,以显示出他的真实性。「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讲白了就是求你老人家给我们授记。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想得到「授记」,不要理解为贪图名闻利养,修行人向佛请法,看看自己到了什么境界,这是一种正常的法喜。「见为授记」,就是能够得到授记。「除热得清凉」,「热」属于一种烦恼,他有一种祈求。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打这个比喻很形象。肚子很饿了,看到人家摆了一桌饭菜,明明知道是给自己摆的,但是主人不讲「大家吃吧」,他不好意思动手。他明明知道要得到佛的授记,但是总要佛讲了以后才能算数。

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忧惧」,这个心态比较复杂,并不是怕佛讲的这个是不是假的?是不是糊弄我的?「忧惧」是讲在没有宣布之前,他心里不踏实。

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在佛面前他也顾不得许多了。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前面讲大迦叶是奉觐「三百万亿佛」,这里讲须菩提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看来他比迦叶大致成佛的时间要长那由他倍数。但是这都是不定数,因为在未来的过程中有因缘果报,还要看各人勇猛精进的程度,还要遇到许多许多意外的偶然的因素。既然是这样,佛为什么搞数字区别?主要在于辨别各人勇猛精进的程度和各人修行的法门。须菩提是修什么?修「空」。摩诃迦叶是修什么?修苦行、供养、布施,还修「首楞严大定」,不一样。凡是明白了「如来藏」以后,修任何法门都能成。「名相如来」,也就是说须菩提喜欢在形相上执着。修空相是不是也是修一种名相啊?他不是那么很灵活。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有宝」和「宝生」都是吉祥的名相。这个与须菩提在出生时发生的奇妙变化有关。须菩提生在富贵人家,出生当天家里的宝藏不翼而飞,所以他老爸生烦恼,认为是个祸害,给他取名叫「空生」。他就去找一些算命的一看,人家看来看去,都说你这个小孩子是大富大贵之相啊!所以老爸又为他改名叫「善吉」,是不是对应「有宝」?一个礼拜之后,所有的财宝又失而复得,一样不缺,这下老子高兴了,又改名叫「善现」。「善现」与国名「宝生」是不是也对上了?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他的佛土庄严与他见空性有关。国土也好,以及你的弟子、大众、国民也好,都是你生生世世的缘分。你对自然环境的泥巴瓦块都有恭敬心,你将来的国土一定像极乐世界一样平整,心净国土净。娑婆世界为什么这么糟糕,知道吗?就与释迦牟尼在因地修行有关。佛批判自己,他曾经在三十亿同名同号释迦牟尼佛法中修行,生生世世都是当转轮圣王。由于他太贪图名闻利养,所以每尊佛灭度的时候跟他说:对不起,不能给你授记,你还有所得。这是在《佛藏经·净见品第八》里所讲:佛告舍利弗。我念过世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值三十亿佛。皆号释迦牟尼。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尽形供养。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是诸佛不记我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所以我们这些东西都是生生世世跟在老子后面学来的,但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生惭愧心,将来我们的国土比老师释迦牟尼佛的国土要好,老师高兴不高兴啊?(高兴)。

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这个佛土正报——有情福报大,依报同样庄严殊胜,无情国土皆有「见闻觉知」,皆有灵性。

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这里「常处虚空」是表中道「第一义谛空」。「虚空」代表有,《心经》里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虚空」属于色法。所以在虚空说空法,那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坐虚空是比喻他的因缘是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修「空如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