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品第十 28(2 / 2)

佛从始至终都在强调《法华经》怎么真、怎么好,都是在帮助我们调理这个微调开关,人身就是宇宙间最精密的一个生物仪器。电器开关可以调控音量大小、清晰度。图案的清晰度总是有限度,唯有我们的心这个亮度、速度是无量的。要深刻地理解佛的良苦用心,强调怎么样供养……反反复复,婆婆妈妈呀!就是要把我们的心量调到最佳状态。

其实就《法华经》真实义而言,两句话就行。一者,「万法唯心所现」;二者,「即念即佛」。「万法唯心所现」就是讲我们的本来面目;「即念即佛」就是讲你明白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你当下成佛。所以越是真理越简单,就这么两句话,佛讲了这么一部大经。本来成佛就是很简单的事啊!因为我们众生被十法界花花世界所迷惑、所执着,而对最简单的真理却不屑一顾,积重难返。所以佛说了无量的方便之法来引导,那都是迫于无奈。真实的道理两句话就完了,但是我们却仍然执着于佛所讲的无量引导法门,所以佛也是干着急啊!

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须臾」就是片刻(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闻之」,听懂了;「即得究竟」,这里有没有讲要修个十天半个月?

《法华经》《楞严经》中,佛时不时提醒各位,只要听懂了「如来藏」,只要明白了什么是「阿弥陀佛」,你当下成就。好好想一想啊!在这之前一天到晚要读经、诵经、念佛、拜佛、打坐、做种种善事……有没有想到过明白了什么是佛当下就成佛?这个法是印广法师在讲,还是佛金口玉言?在《楞严经》第七卷就是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第四卷讲「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成佛如同微尘被风吹,易如反掌,哪里靠你苦修而证得?这是佛之金口玉言。

在法华会、楞严会上,佛讲了某一品经文以后,马上就有一大批一大批的授记,话虽不同,其理是一。为什么「须臾闻之,即得究竟」?因为他「闻」的是真实义,「闻」的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这个心很奇怪,你见什么就是什么——见方是方,见圆是圆,见大是大,见小是小,见王是王,见子就是子。因为《法华经》是圆顿大法,万法皆我一念所现,是不是圆满了一切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愍念诸众生。

诸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舍于清净土,愍众故生此。

当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

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

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

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作色而骂佛,获无量重罪。

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

有人求佛道,而于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无数偈赞。

由是赞佛故,得无量功德,叹美持经者,其福复过彼。

于八十亿劫,以最妙色声,及与香味触,供养持经者。

如是供养已,若得须臾闻,则应自欣庆,我今获大利。

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住佛道:住于佛土,这就是明心见性。圆顿大教从初住位的菩萨开始——为什么叫初住啊?从初住开始,他即住入佛土。不管在顺境、逆境,都要懂得他是谁,我是谁;即使你在做伤害他人之事时,你有惭愧心:他就是我,我就是他啊!而且这种心一定是真实的,否则你不会生惭愧心,这是「住于佛土」。你明白泥巴瓦块、树木花草都是我,要深信不疑。我们平时修行的功德就回向给受到我们伤害的众生。喝水都是杀生,可是我们不喝水就没有命啊,就不能成道啊!那么杀鸡杀鸭这些严重的杀生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又不要错用了心!我喜欢吃肉,吃一块:「阿弥陀佛」!这叫「恶心持法,罪加一等」!喝水的时候都还要持咒啊!「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那个咒叫「唵,缚悉波罗摩尼莎诃」,持这个咒就在还债。当然这是小乘法。真正明心见性,跟持咒的功德相比,不是一样,而是大无量倍。

成就自然智:这是无功用道,从两种角度观照:一者,明心见性以后,不需要别人指点,他念念在道,这是「真修」。二者,「自然智」也叫「无师智」。一般在来世才能得到。你拿到经文一看就懂,不需要人教。要达到这种智慧,唯一的条件: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佛法无人讲,虽智莫能解。你要供养老师,最好的供养就是听经闻法。你不亲近讲解《法华经》的法师,你不能成就前面这两种功德。

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一切种智慧」就是「一心三藏」,分别说为「一切智」与「道种智」。「一切智」,知道我们的心能现出万法,在性见相,在空见有,在「阿」见「弥陀」,这叫「一切智」,也叫「总相智」。「道种智」也叫「分别智」,也叫「差别智」。对十法界万象、千变万化,深信不疑它就是由我们的一心所现,当下即是一念,这叫作「在相见性」,在事见理;在「弥陀」见到「阿」。

「一切种智慧」也无非是明心见性。因地菩萨在见道位就能观照到「一切种智」;在佛的证道位才能彻底圆满「一切种智」。所以「当受持是经」,必须「依法为师」。前面讲到供养受持法华者是「依人」,这里讲到「当受持是经」是「依法」。佛唯恐我们发生执着,又补上一句「并供养持者」——虽然是「依法不依人」,但是法要人传。可见佛的本义,在依人为师的前提要看他是传什么法。

那么对受持《法华经》的人我们是「依人也依法」,人法是一不是二;对不是受持《法华经》的人,我们既不依人也不依法,仍然是人法不二。选人选事唯一的标准:看他是不是传《法华经》《楞严经》了义大法,是依法来论人。不管是在家出家、不管是男是女,只依法。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愍念诸众生。诸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舍于清净土,愍众故生此。当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

这是讲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是什么地位,是什么来历。佛是过来人,佛知道受持《法华经》的人是从极乐世界来的,是为了教化众生,自愿带着「隔阴之迷」而来。而且佛提醒我们怎么样来印证自己是从极乐世界来的呢?有两个证据要清楚:第一,佛在《无量寿经》讲,听到佛号,听到钟声、鼓声,我们这个心里就有不可思议的感慨,汗毛为之竖起,甚至流眼泪,这就不是凡人;第二:生一念欢喜心,你深信万法都是一念所变现。就这两点你衡量一下。退一万万步讲,你即使之前不是从佛土来的菩萨,那现在是不是就在佛土的菩萨啊?这是提起我们受持《法华经》的信心,明确弘法利生的责任。

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五浊恶世说法比盛世说法要艰难。一念心明白万法就是「我」,这就是「广说」。这是「一说一切说、一供一切供」。这是〈方便品〉所讲: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何况你不仅仅是一念,你到处奔走呼号、讲经说法、劝导修行、组织法会,更加就是「广说无上法」呀!这个「无上法」是无上无下、无前后、左右、内外、空假,是这样的「无上法」。

「应以」,作双重观照:一者,众生应当真心供养受持《法华经》者;二者,作究竟意义观照,这里解释为「应供」、道交感应。当我们一念观照到万法即是「我」的时候,万法是不是就在「供养」我啊?所以道交感应。「天华、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是代表无量的万法。「天」是表心地感应。「华香、宝衣」这是代表无量的万法。

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馔」是饮食,「上馔」是最好的食品。「众甘美」,是除了最好的食品,还有各种各样口味好的食品;同时要观照为「第一义谛真」,表欢喜心、法喜心以及听经闻法。这都是法供养。要把法供养与事供养圆融起来,不要错用了心:既然是这样,我就欢喜你就行了,什么也不供养。对于没有经济能力供养的人,你生欢喜心,这种供养跟有金钱能力供养的人功德无二无别。

冀得须臾闻:是指你进行了种种的供养以后,希望听闻哪怕一点点《法华经》。佛在这里就是讲以多事来求少得。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作色而骂佛:「作色」就板着面孔,穷凶极恶。不是嬉皮笑脸的:「哎呀,你这个佛怎么回事啊?」一定是面相很凶。

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一句骂,胜过无量骂之重罪。

有人求佛道,而于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无数偈赞。由是赞佛故,得无量功德:所以我们念佛拜佛并不是没有功德啊,但你这个功德是人天福报。你赞的是佛,不是赞的经。赞经是明理明义,赞真心本来面目;「赞佛」你是执着于相,但是也能得无量的大福报。念佛拜佛一个大劫的福报大不大啊?大得很啊!

叹美持经者,其福复过彼:你赞叹一个受持《法华经》的人,为什么福报比「赞佛」的功德还要大啊?在某种意义上,你已经是在依法。佛在前面讲:能够听你舍利弗讲《法华经》,等于见到了我,也等于见到了你舍利弗,也等于见到了无量的菩萨和比丘。当一个人能把受持《法华经》的人看得比佛还重的时候,说明他已经明白了《法华经》的重要性,他已经在依法。

于八十亿劫,以最妙色声,及与香味触,供养持经者。如是供养已,若得须臾闻,则应自欣庆,我今获大利:「八十亿劫」是几千万亿亿年啊!「若得须臾闻」,赚够了!因为这一句《法华经》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财宝你全部到手了,你最起码解除了生生世世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不是得大利了?

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这段经文在第二十三品还有更详细的说明。「诸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经典,唯有《法华经》是王,唯有《法华经》能教你成佛。听了这些话我们该作何感慨啊?许多人听了《法华经》以后,说:师父啊!我回去早晚课本要不要念啊?《金刚经》要不要诵?《六祖坛经》要不要看?我说:当然要看呐!那《法华经》没有时间看怎么办?你读一句《法华经》,胜读无量经功德无量倍!自己去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