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一个光能够变现出,那我们一个光能不能变现呐?也能。虽然能,你现在能不能变现?不能。因为你现在还有我执,你认为这个肉团是你,你认为你还有家——我的家在扬州、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还有老爸老妈……这无量的大肉团、老肉团、小肉团……所以你现在这个光照不开,你现在这个光只能照到你的家庭。
宝幔:就是宝帐。这里的境界,在序品「一光东照」,都是相似乃尔,不再重复解释。
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这里讲「十方」实际上是无量方。佛佛道同,这好玩。那这些分身佛有没有哪一个为主啊?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主,为副。在张三国土就是张三为主,在李四国土就是李四为主。在《楞严经》讲,我们的身体可以有无量的眼睛菩萨、耳朵菩萨、鼻涕菩萨、眼屎菩萨、手菩萨、脚菩萨、肝菩萨、心菩萨,开会共商大计!我们这一条命就是无量的佛土,有无量的众生。所以要好好明白分身佛从何而有。
有时被我们所伤害的众生,比如得癌症的人,一个癌细胞就是一个冤亲债主。你今生今世是做人,来生来世可能一条蛔虫钻到人家肚子里,或者是一个细胞钻人家身上。我们这个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你看那一个黄豆,好好地里面就有虫子长出来了。它是不是一个灵体钻进去的?它跟你是平等的一个念。你现在好像在主宰细胞,因为在这个时空点你占优势。其实每一个有生命的细胞跟你都是平等的。再次告诫各位:一次夫妻生活能够杀伤七万八千个风虫,七万八千条命。在家居士对夫妻生活要严格控制啊!甚至要断除。即使你听经闻法能够带业往生,你将来都要受报应,仅仅保证来世仍然回到佛土。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烧大宝香,曼陀罗华,遍布其地。以宝网幔,罗覆其上,悬诸宝铃。唯留此会众,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佛在《法华经》里有「三变娑婆国土」,这里是第一变。本来娑婆世界是乱七八糟的,那么佛以神通之力,把这里与法会无关的天人鬼神大众转移到其它佛土。第一变叫「变秽为净」,可理解为破除「见思烦恼」。
这里「聚落、村营、城邑」都是大小的行政区域。大海江河,山川林薮:「林薮」是树木丛生的地方。烧大宝香:这些佛土都有正法教化众生。曼陀罗华:比喻这些佛土的气氛,众生灵性很高。下面的「宝网幔罗、宝铃」不再解释。
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宝树下。一一宝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诸宝树下皆有师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
从这里开始介绍十方佛土分身释迦牟尼佛,皆来娑婆世界参加法会。这是表「佛佛道同」,也是为了揭示「一心三藏」之法。十方法界无量万法,皆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一根汗毛,一粒泥巴微尘,一根草丝,当下都尽足为一真法界,它与无量的虚空万法无二无别。
现代科学「全息理论」呢,比如一本书几乎烧为了灰烬,只要保留一个小纸角,它凭这个纸角可以把整个书的内容完整恢复再现。所以老执着有我、有父母儿女、有家庭财产、有官位,是不是太可怜了?一粒微尘都具有无量的智慧德能,何况一个人?过去讲佛有无量的化身,谁相信啊?过去讲孙悟空拔一根猴毛,能变成无量的猴子,谁相信啊?可是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这是事实。佛的金口玉言,终究要为科学所印证。现在科学已经知道时间对人是一种错觉,可是它没有办法突破时间对人的束缚,除非将来把科学与佛学圆融为一体。
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跏趺坐,如是展转,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严饰,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种种诸宝以为庄校。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跏趺坐:就是常讲的双盘腿。这是佛在如来果位示现庄严相。可是有些人倒果为因,以为两条腿一盘就能成佛,最后你不知道飘到鬼国还是神国去。两条腿盘起来可以调整身体、祛除疾病,延年益寿,我们可以因此有个好的身体,能够很好地成就道行,但是并不是说这是能成佛的。明白了什么是佛、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盘腿不盘腿都能成就。
「二百万亿」是个大数字,「那由他」更大。这里的一个「国」,一个银河系相当于一百亿个太阳系大的空间。每一次看到这样的大数字,都要随文入观。这样有利于拓宽心量,这就是佛的妙法。
这一段是二变娑婆国土,表修行人进一步加功用道,提升层次。由本土扩大到他土,这是表这些明心见性的菩萨初步证得「自他不二」。在圆教菩萨这个十信满位证入初住,即为住入佛家。真正来讲,圆教菩萨在十信位的每一个信位都具足初住位的功德,仅仅是在这个层次的力量大小不同而已。
比如这间房子里,十瓦的灯泡也能照亮这个讲经堂,一百瓦的灯泡也可以,它都带有全局,但是力量大小不一样。所以圆教菩萨只到初信位,你即似同如来全体,这是不可思议的。它叫「一见一切见,一证一切证」,跟别教不同。别教比如是吃了花生米证到花生米果位,吃了蚕豆证蚕豆,吃了黄豆证黄豆,吃了巧克力证巧克力;圆教菩萨呢,他是花生米、蚕豆、黄豆、巧克力全部磨成粉,你吃一口你即证得全体,不可思议的妙啊!别教是「次第三藏」,他一次一次地来,圆教是圆融为一体,「一见一切见」。所以在这个「二变」带有通教、别教的味道。
目真邻陀山:「目真」是龙王之名,译作「解脱」,「邻陀」译作「处」。龙王于此山听法而解脱,此山取名目真邻陀。
铁围山:在须弥山的周围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在第七重金山之外就是第八重海,叫「苦海」;苦海之外又有一座山,就叫「铁围山」;作恶之人死了以后要过苦海,然后到地狱,在铁围山下去受报。
众生的存在无非是光波的问题。光速是忉利天以下物体运动的最快速度,每秒三十万公里。一般在太阳系里面的众生,他都是在不超过太阳光速度下才能现相。如果你超过太阳光速的话,我们这个肉眼就找不到了。第三层天以上的人都是超光速,地球人是亚光速。但是我们的心——不管是人心、狗心、畜生心,它都是超光速的,这是我们的性具功德,我们都共一个佛性。为什么我们在亚光速之内呢?因为烦恼习气很重,所以皮肤是不是显得很干燥、阴暗呢?烦恼习气轻的人神采飞扬,不一样。
虽然末法时代社会风气确实很坏,但现代科技发展,它会一步一步地与佛法相吻合,证实佛法的真理性,帮助我们明心见性、开智慧。
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这一段经文是讲三变佛土,在二变的基础之上,又在外围再变化出二百万亿那由他国。越变越大,这与我们修行的次第相一致。所以这三变娑婆国土呢,祖师大德把它说为是比喻破除无明微细烦恼。
下面我们打个比喻来把通常讲的「粗烦恼、细烦恼、微细烦恼」观照一下。比如我们平时贪心、好发脾气,喜欢吃肉喝酒等等,这叫「粗烦恼」。如果不吃肉喝酒、不发脾气、不贪名利,做到八解脱,你就证阿罗汉果位,永远超越六道轮回。什么叫「细烦恼」呢?细烦恼也叫「尘沙烦恼」,也就是说这些「粗烦恼」虽然破除了,但是有时候闻到肉了,心里还感到一种香味;虽然有香味,他不吃没有关系的,他不会落六道轮回,但是不能明心见性。怎么叫「微细烦恼」呢?它也叫「无明微细烦恼」。当我们闻到肉味生起了这个好感以后,你再观照:「我心里怎么有这个念?怎么觉得这个味道很好呢?」你想它从哪里来的,没有感觉到这个肉味的时候,这个感觉在不在?在。虽然在,在没有感觉之前,它有没有形相?虽然没有形相,它在不在呀?再观照:这就是在我的阿赖耶识里还仍然有这种微细的烦恼种子,它随着外面闻到肉味的缘分而显现出来。这是比喻,可不要当真。这让我们对万法的观察更加细致,久而久之,心越来越细,最后做到如如不动。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赍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赍:送礼,送莲华。满掬:两只手恭恭敬敬地抱住了。这段经文一目了然,这里起画龙点睛的是「各赍宝华」。《妙法莲华经》从头到尾是不是在讲「宝华」?《法华经》就叫「妙莲华」。诸佛菩萨脚踩莲华台,身坐莲华座,都是表「妙莲华」,十方佛土皆有「妙莲华」。「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就是「妙莲华」。
下面好玩。无量诸佛每一尊佛都是用同样的话告诉自己的侍者,去送同样的礼,去问同样的安,去提出同样的要求。表什么法呀?万法都是一个心,都是一个念呐!其实完全可以各人讲各人的话,这里变成千篇一律,你认为是佛故意地来装模作样吗?这是表法的。而且佛对侍者交代,表佛和众生是一个心,是一体。我们再看这段经文。
少病少恼:就是问身体好吗?为什么要问呐?因为佛就是多病多恼,明白吗?佛最大的病就是贪、嗔、痴、慢、疑。谁也没有他贪心,这就是病,这就是恼。气力安乐:既不安也不乐。为什么?众生烦恼佛就烦恼,他道交感应嘛,「一恼一切恼」嘛!就是《楞严经》讲的「一真一切真」。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就是不安隐,是不是啊?在十方佛土,娑婆世界的众生最刁钻古怪、顽固不化。这是师父讲的,还是《法华经》写的?你看其它佛土,有的国土四恶道都没有啊!人寿百千万亿阿僧只劫,身高几万里、几千万里。就我们像个小爬虫,都是些短命鬼,明白吗?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成就人,这是因祸得福。对于修行人来讲,在这样的佛土修行比在其它的佛土修行要殊胜无量倍。佛讲,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极乐世界一天等于我们这里一个大劫。有智慧的菩萨都愿意到娑婆世界来下海——下海来捞钱呐!这个「钱」是「法财」,是我们成佛的资粮。
由于不「安隐」,这固然是个毛病,同时也有利于我们通过对比开智慧,通过对比奋发图强,要懂得什么是福报。《华严经》讲「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宁可在地狱,也能听到佛名;那么在那些佛土的众生啊,有的虽然闻到佛法,但他很安乐,反正睡下来也自在,站起来也自在,他没有苦。早晚成佛无所谓,他有这种懈怠心。
彼某甲佛:这是泛泛而谈。与欲开此宝塔:这是与多宝如来演双簧:我们是满多宝如来的愿,也满法会大众的愿,大家一起来。就是说亲近多宝如来。
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即从座起,住虚空中。一切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在关键时候,佛也示现神通,让那下等根机的众生心服口服。即从座起,住虚空中:表我们的身业随智慧行。「空」表智慧,住入空智;那么出假呢,是比喻我们的法力、道力。
从这段经文往下瞻前顾后。前面在〈方便品〉讲,「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示众生佛知佛见,令其悟入佛知佛见,这里就是「开示悟入」。先讲「开」。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右手是表方便智慧、权智,左手表真实智慧,户就是门。为什么要「开」呀?因为多宝如来就在里面,他不开就不能「显」,这就是表我们心里有没有多宝如来呀?有。众生本来就是佛,当下就是佛,仅仅是现在迷失了;虽然迷失,他「失」了没有啊?没有。只要佛开示真实义,我们当下就得到。众生本来是佛,你不「开」他是不是佛啊?他不从「开」得;但是不「开」能不能得啊?你不能自在妙用。所以成佛不从「开」得,不「开」不得;不从修得,不修也不得。
出大音声:表佛的「方便权智」之力量;如却关钥:过去的大城门那个铁锁很重,开门声音是不是很大呀?这是表以大音声力当下除去我们的迷惑颠倒,与下面「即开、即悟、即入」相一致,解除了我们的邪知邪见,就除去了障碍。
这个「开大城门」是对上面这段经文的概括,表示智慧之门已打开。
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
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多宝佛已经灭度无量百千万亿万亿年,所以这个「全身不散」是指全身舍利,是表我们的法身。在迷惑颠倒中,这个法身以你的眼睛能不能看到啊?看不到。这里看到是比喻「见性」,真心本来面目显现。「皆见」无一不见,这是表法华大众「闻」者得度。《法华经》在前面讲,无不成佛道,师父前几天讲「如是我闻」是不是给你们开「宝塔户」啊?师父每天在这里讲经,是不是在给你们开「宝塔户」啊?这就叫〈见宝塔品〉。这段经文与「开示悟入」的「示」相对照,见到了性,见到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看拿手好戏:拳头变成手掌,我们眼见手掌、心能不能看到拳?这叫〈见宝塔品〉,你见到了多宝如来。
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这段经文与前面的「悟佛知见」相对应,是不是一「开」见到了这个宝塔,就明心见性了,然后进一步观照悟解。闻其言:「闻」必有慧,这是明心见性境界上的智慧。多宝如来为什么讲释迦牟尼佛快说《法华经》?说明《法华经》功德不可思议,连缓一口气都不行,我来就是要听《法华经》。也就是鞭策众生不可有懈怠心。已经灭度无量劫的老古佛听《法华经》都还嫌慢,所以我们就要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诸经之王,成佛之道。
就这一段经文,从开宝塔起还悟到什么了?多宝如来的舍利是不是表法身啊?开宝塔的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化身啊?那么舍利讲话,由法身通过报身的智慧讲的那个话,是不是化身?那么舍利讲话,由法身显现出化身,这中间是不是报身的妙用啊?是不是我们明白了「法、报、化」一体呀?是不是明白了诸佛「非生示生、非灭示灭」啊?
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这是法会大众「以天宝华聚」。「天宝华聚」就是「第一义天」,就是这个心,是表众生与佛道交感应为一体。这与前面的「开示悟入」的「佛知见」相对应。「开示悟入」,非纵非横。你不能讲我「开」了以后再「示」,「示」了以后再「悟」,「悟」了以后再「入」;而是「开」当下就「入」,当下就「悟」。但是呢,要经过这四个程序,你不能讲它并列,也不能讲它不并列,这就是「妙法」,我们一念就可以成就。可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它有时间的前后次序,有空间的上下左右之分。所以佛法很难用世间法表达。
非纵非横、即纵即横。「纵」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次第,「横」就是上下十方这个空间。我们这一个心当下就是一个念。它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次序?比如从唐朝到现在是不是就是我?从无量劫以来是不是还是我?我们当下是不是就是这个东西啊?所以讲「非纵」,我就是这个东西嘛!我现在就是无量百千万亿年之前的人,也是无量百千万年以后的人。可是在相上,我们毕竟经过了过去现在未来,叫「非纵非不纵」。再从「横」来讲,我们现在的身体是不是就是长宽高?是不是「横」?我们今天东跑西窜的是不是「横」呐?我们的心是不是横?前后、上下、左右都想到啊!你不能讲它不是横,可是无量无量的横,是不是就是当下这一个念?叫「非横非不横」。心法不可思议。
所以这个「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你想想看那些地球人跑哪找「天宝华」去散啊?他有「天宝华」也没有办法散。再说佛跟释迦牟尼佛要散那么多花,那把他埋在花里啊?有那个必要吗?读经不可以依文解字。这个「天宝华」就是讲我们的心。而且「天宝华」跟「聚」,「天」是不是很大?「聚」是不是一点?是不是大小无碍、大小是一体啊?这也是表心的特征。三藏十二部经处处指归,果真会用心,一部经、一句经、一个字的经、一点一捺,你都能开悟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