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行品第十四 37(1 / 2)

安乐行品第十四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这就叫「应供」。你怎样供养别人,别人就会怎样供养你,心地感应。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天龙八部就是你的「如来衣」。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来受学的人都能成就,都能得到法喜充满。与你道交感应,就是你的「如来座」,就是你的「如来室」。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这句话在其它经里有没有啊?「无量国」连名字都不能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所以我们要非常珍惜啊!「无量国」,有无量国土是不是就有无量劫啊?有无量国土、无量劫,是不是就有无量人?三个无量,想得《法华经》名字都不可以。没有大福报不能见闻受持《法华经》。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这里佛又打一个比喻来说明《法华经》的重要性,也说明《法华经》在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于世,百千万劫难遭遇啊。

强力转轮圣王:为「金轮王」,管须弥山脚四大部洲,此处是比喻佛。欲以威势降伏诸国:「威势」是佛法的法力、道力;佛欲「降伏诸国」,就是教化众生,降服众生的邪知邪见,规范众生的身口意这三业,成就我们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种种的殊胜功德,这叫「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诸小王」就是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叫作「心魔」。包括病魔、包括死魔。「不顺其命」,就是说不能按照佛的教诲而行持。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很难克服。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种种兵」就是无量的法门。先是无量方便法来引导,劝修「戒、定、慧」。

「讨伐」就是修证。在比丘三法里叫「破恶」,在阿罗汉三法里叫「杀贼」,佛把六根说为是「内贼」,外面六尘是「外贼」,我们的种种妄想分别心,叫「贼媒」。凡夫把色身当成是宝,其实我们无量劫以来就是受其伤害,它害得我们家破人亡这还是轻,它害得我们生生世世在三恶道受大灾难!看上去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夫妻恩爱,乐不可支,其实这样的家庭比家破人亡还苦啊!因为你在迷惑颠倒之中享福,转眼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这种快乐在佛法里叫作「坏苦」,也叫「行苦」。你当下就是「苦」,在增长情执啊!按照《楞严经》讲,「想升情坠」。所以我们要开智慧啊!派兵讨伐是为了破我们的我执,破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快乐」——那都是「痛苦」。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有种种小法门都能成就不同的果位,修什么得什么,无非大小而已。

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田」是表禅定——修任何法门都能得到程度不等的定力。「宅」是表解脱——有房子住了,不至于穷露在外,禅定和解脱都有无量的等级。「聚」是指初果罗汉。「落」是指二果罗汉。「城」是指四果罗汉。「邑」是指三果罗汉。

「或与衣服严身之具」:「衣服」是指一种忍德、法忍。「衣服严身之具」,这个高于四果罗汉的境界。因为往藏教、通教、别教,那更有无量的等级。所以这个「衣服」不仅是「生忍」,包括「法忍」在内。「严身之具」,这里的「身」为「法身」。这个法性身已经不同于小乘人的那种「人我空」,那是一种「偏真涅盘、偏真法身」。通教、别教的法身是「真法身」;那么圆教的法身叫「真真法身」。圆教的法身包括化身、报身,统统是法身。「之具」是以衣服为主,还有其它一些成就——忍、定、精进、布施等等。

「种种珍宝」:这里一般地是指藏教、通教、别教菩萨果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前面讲过,不再重复。「琥珀」:是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我们有时看到一种化石里面含藏蝴蝶或昆虫。内外通透。那是不是不二法门啊?它没有任何间隙,里外是一体。「象马车乘」,是比喻一切法门。「奴婢」,是比喻神通法力。「人民」,是比喻有漏的善法。「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国王的髻中明珠是显示其庄严相,它是权威的象征。如果赏赐的话,文武百官心里就要起种种的误解、猜测。这个「宝珠」举足轻重。这里是比喻《妙法莲华经》不到时机成熟,不能轻易地开示。用这种办法来赞叹《法华经》,在其它经典是没有的。佛几乎使用了一切的手段把《法华经》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王诸眷属」,这是比喻佛的诸弟子大众。「必大惊怪」:小乘人承受不了;初发心的菩萨听了以后心里也感到吃惊。如果是这样的话,会适得其反。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盘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这里以法合喻。前面打比喻,这里说法。文殊啊!我也是这样,用戒定慧种种的办法「得法国土」。「得法国土」是佛自利之德,成就了我的法身功德。

王于三界:是佛成就以后示现于世间来教化众生。这个「三界」,此处观照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个法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这里的「魔王」可以分别对照为「同居土的见思惑、方便土的尘沙惑、菩萨土的无明微细惑」。

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贤圣」,在讲《法华经》之前,我们只能把它说为前七种方便;如果讲成「三贤十圣」的话,那十地的菩萨早就是受持《法华经》的大菩萨了。「与之共战」就是讲前面的三种魔王、三种烦恼。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根力」是五根、五力;「禅定、解脱」是四禅八定,「解脱无漏」——四禅八定就是八解脱。但四禅八定包括灭尽定,灭尽定是属于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所以从小乘果位到人天福报,叫「诸法之财」。

又复赐与涅盘之城:「涅盘之城」就是前面〈化城喻品〉讲的,包括阿罗汉的涅盘城,包括通教、别教的涅盘城,各自的境界都不一样。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佛在一步一步引导。

而不为说是法华经:就是讲《法华经》的机缘还没有成熟。佛讲其它任何经典,从来没有这么卖关子。《法华经》从第一品开始,再三讲《法华经》机缘没有成熟,不能随便讲。可是这个说法反而被一些人误解,错用了心——「佛都讲《法华经》不能随便讲,机缘不成熟不能讲啊!我们怎么可以随便讲《法华经》呢?」——这种误解可深了。佛之所以这样讲,就是告诉我们《法华经》难得;既然是这样,既然你们已经得到了,你怎么可以放下啊?如果按照有些人说的,先小法、中法、怎么怎么,他永远都是这个次第。他以此作为借口,来拒绝大乘法。

今后再遇到人说机缘没有成熟,告诉他:「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就已经成熟了!从佛开讲起到现在,我们不应该停止。我们没有理由停止,没有权利停止!」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这就是表示讲《法华经》的机缘成熟。

如果国王对那些功劳特别大的人,你不把这个宝珠来奖给他,不足以安定天下。这是举足轻重的问题。所以佛在法华会上这个时候公开宣示。

五阴魔:就是《心经》讲的「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障碍我们证涅盘。「五蕴」色身是一种痛苦,是一种魔障。本来我们的清净心自在无碍,就因为这五蕴而受束缚。这是阴魔啊!你不要当成我。烦恼魔,苦因是什么?「我见」,诸邪知见——贪嗔痴慢疑,这些东西就是「烦恼魔」。死魔:就是死亡。死亡是一种痛苦,死亡以后还要受报。明白了有佛可做,有阿罗汉果位可证,证到了「灭谛」这种果位,我们才能离开「死魔」的报应。在小乘法里,还讲「坏天之魔」。小乘人不能降服天魔啊,但天魔也不能障碍他证小乘涅盘。有大功勋:是指小乘人能够破除了三界内的这四种魔而证得涅盘。

灭三毒:这个「三毒」就是贪嗔痴。在前面的四种魔里已经把贪嗔痴包含在内。出三界:就是降服这四种魔、证阿罗汉果位。这里的「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世间之三界。破魔网:前面讲三种烦恼——界内烦恼、界外烦恼、无明微细烦恼,那么已经破了「界内烦恼」,就是部分地「破魔网」。再进一步破除「界外烦恼」,也叫「界外魔」;「无明微细烦恼」也叫「无明微细魔」。下面就涉及到佛要传《法华经》了。这个已经不是过去的小法所能解决的问题。

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智」是「一切种智」,「能令众生至一切智」是成就一切种智。如果讲「一切智」,在别教里把它说为「总相智、空智」,那《金刚经》就能到达,更不用说《华严经》,那还要用你《法华经》干什么?所以同样一个名相概念,我们要贯通前后文,贯通整个《法华经》、整个佛法次第来观照。

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即使佛在世时传《法华经》,也是「多有怨嫉」。为什么《法华经》难信难解?就是因为它太简单。一言说之,一切万法就是由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你能深信不疑,当下了生脱死。许多人明白道理以后自己打嘴巴:我怎么这么愚痴!那么多年苦修、苦行、苦证,日不睡夜不眠、读经、诵经、念佛,到处跋山涉水,访求善知识、参学好法门,到头来要成佛却这么简单。

《法华经》《楞严经》都是这么讲的。修行人没有离开课堂,他成佛了。菩萨可说为分真即佛。明白道理以后,我们去做一切善事是为了帮助别人,并不是因为这样你才能成佛,这是菩萨的责任。在教化的过程中又不断提升我们的品位,不要把这个问题搞混淆了。有人认为你这个人口头禅:「只讲解,不讲修、不讲证,是歪魔邪道。」他就是利用众生的这种愚痴来诽谤正法,诽谤善知识。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末后赐与:这是讲佛的最终遗嘱。其它经有没有讲「末后赐与」啊?没有。赐与给谁了?「赐与」给所有的经典。每部经典第一句话是不是「如是我闻」呐?这叫「末后赐与」,一切的经都要归到《法华经》来。

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这个「秘密之藏」显示出佛法的不可思议,显示出众生的滑稽和无知。我们天天看到,天天听到,天天感觉到,它跟我们形影不离,我们却不知道,这是不是最「秘密」啊?往往最秘密的东西放的地方你想不到。天天跟我们在一起,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却不知道;知道了以后却不相信,所以这个秘密是最冤枉!其实一点点都不秘密。只是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不承认它,这是无可奈何啊!于诸经中,最在其上,把一切经搬出来,法华至上。

长夜守护,不妄宣说:不到机缘成熟不能传。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言外之意,要听这个《法华经》可不容易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

这上面三句话很重要,这是对讲经法师的三条基本要求。也就是佛在前面讲到「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方可登台弘法,方可领众修行。

常行忍辱:就是「忍辱衣」。为什么要忍辱啊?被辱者是谁?受辱者是谁?明白这个道理,哪有什么忍不忍?可是世间凡夫就是因为一口气——小则人我是非,大则家破人亡,再大者乃至一场战争,最后万劫不复。

哀愍一切:这就是「入如来室」,成就我们的大慈悲心。明白万法皆唯我一心之所变现,深信不疑,大慈悲心便可成就。修行人贵在明理。不明此理,纵行一切善也是魔业,这是佛在《华严经》所讲。

乃能演说:就是「坐如来座」。言为心声,演说佛法需要开智慧,此慧从何开?「坐如来座」——把一切万法看空。「入空」是开智慧的基础标准。这个「空」、这个「如来座」是圆顿的三空。「能空、所空」统统空,所以空的当下就是妙有,妙有当下就是妙空。也就是空而不空,有而不有。万法当下是一个念,这叫「如来座」。只有明白这个道理,你才会处众无惊,面对一切人的问难,辩才无碍。只有把「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这三点成就了,你才可以处众说法,自在无碍。

佛所赞经:一切诸佛之所赞叹。包括一切的有情、无情。它没有办法不赞叹,即使诽谤他也在赞叹,因为经就是他。要作如是的观照。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大失」就是断送法身慧命。这样的大经,无量国土之无量众生于无量劫,连名都不可得。你能得而不得,这是不是大大失?跑到你门口来你都得不到,这是大大失。真正把《法华经》的地位、妙用、利害关系搞明白,此经不可思议。此经叫你当下成佛,解决你无量劫无量劫生生世世的生死问题!

后面〈随喜功德品〉那讲得更是感人:一个人修六度万行,用金银财宝供养无量百千亿的天啊、人啊、鬼啊、畜啊,四条腿的、两条腿的到八十岁,又把他们培养成阿罗汉;一个人从法华道场出来就传《法华经》,传到第五十个人,第五十个人仅仅听到一句《法华经》,仅仅生了一念欢喜心,他的功德是前一个人功德的无量倍,没有办法比。为什么?你听闻《法华经》,即得解脱。其它任何经典没有这样的功德。而且要得到这个功德又太简单,几句话就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