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
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强调果真把《法华经》读懂,把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的法理法义搞明白,\"闻一悟千,举一反三\"。登台说法心无所谓,你都是胸有成竹,这都是真实。这是师父这十几年说法的体会,我讲《法华经》少说也讲了十几年,我可以告诉大家,到目前为止没有生一点的恐惧心,没有给人家问住半句话。因为你把道理搞懂了,越是真理越简单,一点点都不复杂。没有文化的老爹爹老太太都能听懂,都能作为讲经的大法师。这样的大法师就是佛赞叹的,殊胜功德无比的大法师。你不做是白不做,因为太简单了,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每个人都会。你把师父《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光盘看懂,或者把《如是我闻》搞明白,两个多小时背诵,你一个礼拜都能背诵下来。你随做大法师超过国家级、世界级、太空级。不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你讲的恒河沙数的经典,白讲。白讲是没有用,徒有虚名而已。当你真正搞懂了\"如来藏\"的道理的时候,你才会感到惭愧。唉,我过去以为怎么怎么了不起;尽虚空遍法界,我站在最高的天上,对无量的人讲解,我培养这么多阿罗汉,个个都能腾云驾雾、飞檐走壁,原来毫无价值,还不如听懂一句《法华经》而已,一句。
「心无所谓」就是无所谓。我们不管来到什么地方,初来乍到面对一切众生,你不知道他会给你提出一些古古怪怪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你心里就像兔子抓心一样,十五个吊桶打水一样,七上八下的,吓都吓得你半死了。除非你不允许人家提问,把人家嘴巴封起来,那你可以讲一讲,拍拍屁股就走,不懂的大家自己回去观照一下,那不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日常修行中,一些比较敏感比较困惑的问题,都要圆满解决,不留后遗症 。
「复值千万亿佛」在诸佛法中他都是讲《法华经》,我们要形成一个牢固的概念。诸佛出世,首先要讲三乘教:小法、中法、大法。因为这个时候属于灭法时代,没有佛法的气氛,只有外道修行的气氛。佛必须讲小法来引导,那么诸佛灭度以后,菩萨出世一定是讲《法华经》。因为佛已经开辟道路了,已经成就了。严格的来讲,佛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来开辟《法华经》的道路,开辟好了交给后人,我完成任务了 ,你们接着往下传。
日月灯明佛走了以后,妙光菩萨是不是讲《法华经》?大通智胜佛走了以后,十六王子是不是讲《法华经》?在威音王佛法中,常不轻菩萨是不是讲《法华经》?三个就可以概众,就可以定论。特别是对修行人而言,这才是正规军,四众弟子。至于不是修行人呢,天啊、人啊、鬼呀、畜啊,各种各样的人,菩萨也可以示现种种相来引导 。但每个时代都有正规的弘法阵地,做报告弘扬《妙法莲华经》。
常不轻菩萨在百千万亿佛法中都是讲《法华经》。当他示现佛身的时候,开始是不是讲三乘法啊?马上改头换面,教学的次第就不一样。
「功德成就,当得作佛」讲弘扬《妙法莲华经》功德圆满以后「当得作佛」,正当名分成为究竟圆满之佛。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岂异人乎」这是个古汉语。我刚才讲的常不轻难道是别人吗?不是啊,就是我啊 !
想要成佛的两个条件;第一必须读《法华经》,第二必须弘扬《法华经》。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没有第二部经。我们有些人可会圆融呢,成佛的《法法经》嘛,成圆满佛要读《法华经》,我们先成通教佛、别教佛,不也是一样,听着是不是很有道理啊?错了,我告诉你,通教佛、别教佛有其名而无其实。藏教佛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你信不信?他搞出个假名相来引导我们。通教佛按照禅宗第五祖怎么讲呢?「恒沙莫一,亿劫稀成」。我们现在有一些同修,意思是对师父好像讲禅宗长、禅宗短,都有意见。我们大家搞清楚,这不是师父讲的,师父是不敢不讲,你不要抬举师父,我经不起你们抬举。弘忍大师是禅宗第五祖,他讲要想修禅宗成佛,修《金刚经》成佛,叫「恒沙莫一」。恒河沙数的人难有一个人来修这个法门,恒河沙呀,我们一个银河系有没有恒河沙数的修行人呢?有没有啊?都没有啊 ,更不用说我们地球啊,就没有这样的人能修。第二句话「亿劫稀成」,一劫是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几万亿,亿劫是亿亿亿年,你都很难成就。也就是否定这个法门根本不是修的法门,是说说而已,让你们知难而退,明白吗?大家知道弘忍大师为什么讲这句话吗?他就是过来人啊,他从这个战场上败退下来的。他修禅宗修到什么程度,你们知道吗?他第一次八十多岁了,盘腿把两条腿都盘成了罗圈腿,走起路来鼓鼓的,直圈直圈的,就是一边走一边在画圆圈。他知道这条路没有出路,去找四祖剃度;四祖故意逗他,太老了,换一个身来;也就是试试他的功底;他说好,说换就换,干脆利索,站在那里就走了。还累得四祖给他处理尸体。站在那里走了就算了,你说你投胎就老老实实地投胎吧,他非要钻到一个大姑娘肚子里去了,人家还没有结婚。实际上是在表演,懂不懂啊?让人知道修禅宗修到这种功夫,不需要靠人家父母男女生活去投胎,在人家姑娘肚子里投胎。这个马姑娘呢,结果被家里赶出家门,败坏家风,还没有找老公,怎么肚子大了?生下来以后,七岁,他又去找四祖剃度;四祖又逗他,太小了。这个时候他发脾气了,我前世来你说我太老了,今世来你说我太小了,我到底该什么时候来?最后四祖给他剃度了。禅宗的几位祖师,哪一个不是老古佛来示现啊?
我们都知道五祖有个《最上乘论》,修这个法门能不能成就啊?我们要知道好歹啊,能是能,恒河沙数的人有一个人能成就,可你能不能成就啊?还有窥基大师修禅定在雪山里埋了少说几千年,多说几万年,可能几亿年。唐玄奘取经(这是真的,不是西游记),在雪山堆里看到一个人坐在那里修禅定,给他三弹指叫他出定了,他眼睛一睁,啊,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啊?唐玄奘讲,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一千多年了,那好,我等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再说吧,又入定,唐玄奘又叫他出定,说:你这么坐下去弥勒佛来了以后谁来叫你啊?他说:对呀,谁来叫我啊,那怎么办呢?到唐朝去投胎,等我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跟着我后面学法。等唐玄奘回来以后,在尉迟恭的院子里找到了他,叫他出家,他怎么也不出家,十七岁的一个花花公子,一天到晚吃喝玩乐。皇帝把他找过来说:命令你代朕出家,叫他代替皇帝出家,强迫他出家,他不敢不出了。但他提出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要一车肉,皇帝说行;第二车要一车酒,行;第三车要一车美女,皇帝傻眼了,出家人不可以有老婆,一个都不可以,还给你一车美女?那还出什么家?唐玄奘在旁边示意李世民皇帝,意思,你先答应他吧,好。\"三车和尚\"到白马寺,白马寺钟鼓齐鸣迎接这位菩萨。他听到钟声以后浑身汗毛竖起来了,把三车肉啊,酒啊,美女啊全部退回去了。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车和尚\"。说明他在雪山堆里修禅定,少说一千多年,多说几千、几万、几亿年,就坐在那里埋在雪山堆里,都没有什么用场。可是《法华经》站在那里、坐在那里,没有离开讲经堂、没有离开板凳你成就了、成佛了。这可是佛翻来覆去讲的金口玉言。我们听到现在,佛是不是一直在讲这个道理啊,好好看看真啊!没有一句话是印广法师讲的,都是释迦牟尼佛金口玉言。你把《法华经》读懂以后,修净土、修禅宗、修密宗,你修哪一样都能成就。看上去是那个法门,用心不一样,一定要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在理上先明。
前面讲了一段,后面又讲其实是重复。其实是废话、是啰嗦,正因为是废话是啰嗦,体现出佛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佛多可怜,他比谁都有智慧,比谁讲话都干脆利索,讲其他经典也没有这样。整个《法华经》从前到后婆婆妈妈就是《法华经》怎么长怎么短;老子啊你要听我的话啊,不听你不得了啊。你真正理解我的良苦用心,你要痛哭流泪。你这么可怜,你这么可怜。他求我们受持《法华经》,其实这句话需要不需要,根本不需要 。这部《法华经》叫我这个没有慈悲心的人来讲的话,我跟你们讲,半个小时就完了。 我才没有那么多慈悲心呐。佛毕竟是佛啊,他讲了这么多,我只有跟在后面配合他,你讲的多,我也讲的多。有的人就是烦恼了,说感到《法华经》特别啰嗦,这都是没有良心的人讲的话,谁比佛有智慧啊?他为什么这么啰嗦啊?因为众生在迷惑颠倒之中,所以故意反反复复地讲。像讲听经闻法当下成就,少说几十处,多说一百多处。
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嗔恚意」嗔恨心。
「轻贱」常不轻菩萨、圣人你不能轻慢。前面第三品〈譬如品〉你们看一看,对受持《法华经》的人,你皱一皱眉头,你下无间地狱。然后做鬼做畜生的时候都是些苦鬼、苦畜生、苦人。不是浑身长疮、流血流脓,就是眼睛瞎、耳朵聋、鼻子歪、嘴巴豁、牙齿也是乱七八糟,我们要掂量这个份量呐。所以这里轻慢常不轻菩萨,在地狱里「二百亿劫」,二百亿亿年,这苦不得了啊。
「常不直佛」遇不到佛法、遇不到法、遇不到僧。
「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阿鼻地狱:是最苦的地狱 ,就是无间地狱。常不轻弘扬《法华经》以后,而且他们都还出来顶礼呢,还受这么大的苦。如果不顶礼的话,是不是苦更大啊?可惜他是虚伪地顶礼。如果真把《法华经》搞懂了,我跟你讲啊,他一天地狱都不下,他当下罪过全部消除。所以读《法华经》要把它读懂啊。我们这里大家都是受持《法华经》的人,不可以互相轻慢。什么叫轻慢?一定是带着自己的个人的面子、名利思想来轻慢别人。如果是为了道场、为了法华道场的气氛、为了人家好,这个不叫轻慢。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我们自己好好掂量自己,有道无道你自己知道。师父正是看到地狱之罪太难受,所以才在这里吹胡子瞪眼睛,把那些不良的习气提出来批评。我们有些人不是的,听了以后,他不是感恩,他起烦恼甚至可以质问师父,你这样你还得了?你想一想,皱一皱眉头都这么样,你竟敢还质问。你以为师父这样讲是跟你过不去啊?是给你消业障,你感恩都来不及。要么就跟别人比,别人与你有什么关系?你这不是修行人的心态 。我讲一个比丘尼,我说我怀疑你贪心呐,没有关系的,有人比我还贪心呐,这也是修行人讲的话?
「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能遇到常不轻呢?因为他们结下了恶缘,与佛菩萨结恶缘也能得度,可是要受大苦恼啊。因为常不轻菩萨给他们授记了,你们将来当得成佛。所以我们修行人要选择好的同修,选择好的老师,这就涉及到你结什么缘的问题。要认真啊,我们许多人跟在那些鬼头鬼脑的人后面转,搞名闻利养,搞胡说八道。特别是有些地方,那些舞神弄鬼的人特别盛行,你很苦啊。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一个是常不轻,一个是常轻,我们自己对号入座,你是常不轻菩萨还是常轻菩萨?每个人老老实实给自己对号入座,是常轻菩萨,你就畏惧地狱之苦。
「跋陀婆罗」翻译成汉语叫\"贤守\"。守什么?这个人他受过菩萨戒,因为诽谤、轻慢长不轻下无间地狱,但是他受的菩萨戒保护了他。所以在出地狱以后,他不需要经过鬼道畜生道,直接到人道,又来与常不轻菩萨结缘。所以受持菩萨戒,一般地要修一万世的功德;有一万个生生世世,你念过佛,拜过佛的人,他才能发得起受菩萨戒的心 。你受了菩萨戒,破戒、犯戒了照样下无间地狱而且罪加一等 。除了性罪还要讲戒罪,但是你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即使下了地狱出地狱以后,不经过鬼道,畜生道,因为你始终有菩萨的戒体给你,你直接到人道,还能在正法中修行 。所以师父从来不劝人受戒,也不劝人不受戒。但把受戒的利弊关系讲清楚,你们自己权衡利弊。有些人想来想去就是不敢受戒,为什么?受戒了以后,犯了戒、破戒;不受戒的人,比如吃一块肉就一个罪,受了戒的人,吃块肉就两个罪,加戒罪。但他不懂得受戒的功德。你既然是受戒了,等于是国家正式工作人员,要对你负责任。那么在将来弥勒佛出世,龙华三会,第一会得度的就是受五戒以上的人。第二会得度的就是受三皈依的人。第三会得度的就是在释迦牟尼佛,佛法中种过善根的人。你哪怕听过一堂课,你都能得度。所以为什么我告诉大家,我们要尽可能劝更多的人来听经闻法;你就是听小经,你也种了善根,在龙华三会得度,都是你的功德 。何况听大经,当下就得度。你多大功德,你知道吗?奖给你个师长、旅长当当都是小的。跟滚雪球一样,一个成就一个,你多大功德啊?所以跋陀婆罗菩萨在《楞严经》也做了忏悔,就是因为诽谤常不轻菩萨受大苦恼 。多亏他受了菩萨戒,所以没有走曲折的路。下面的内容都差不多,如果他还没有受戒的话,不知道哪一辈子都遇不到常不轻菩萨。还有下面这些比丘。优婆塞是指在家众。看来每一个时代都有四众弟子。这个习气,在家人、出家人,多少都能沾染。这都是当时那些贡高我慢,轻慢常不轻菩萨的人,受到大苦恼以后,他们在法华会上成就了。因为这么长时间受了多少苦啊,太苦太苦了。我们可不要贡高我慢呐!你怎么知道你轻慢的那个人他就不是菩萨,他就不是圣人?到我们这里来的,我告诉你们没有一个是凡夫。你们只要自己现在检验一下,这次师父讲的《法华经》是怎么回事?你只要有这一念心,你就不是凡夫。这是谁讲的?这也是佛讲的,佛在《无量寿经》讲:听到佛号、听到钟声、听到鼓声,心里有一种感慨的,你就不是凡夫。这是过去世中的习气,让你能在这里安稳的坐下来听法。何况听这个大法,你那么须臾听,听一会儿,功德都不得了。当下就不是凡夫,千真万确啊。你要懂得珍惜啊!在前面〈随喜功德品〉〈分别功德品〉讲的很多,是不是?听一会你就怎么样长怎么样短。所以我们要知道互相恭敬,不可以以下劣心来轻慢别人。出于公心、出于慈悲心,我告诉你们没有关系,你还功德无量。后面的护法菩萨,把头打得落花流水他都功德无量。但你必须是出于公心,所以有道无道自己知道。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知道讲过多少遍,我们要作何感慨?只有《法华经》才能叫我们成佛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今品信毁:1.事本 2.时节人名 3.不轻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