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重伤初愈,剑神谋划西域事;吕仙有谋,且探河西几处危(2 / 2)

老道士听后,再度朗声大笑:“柴将军身负重伤,却仍心系国家大事,当真是难能可贵。只是.......”

吕洞客话锋陡然一转,脸上浮现出深深的忧虑之色,开口道:“柴将军,敢问您此次西行,当真只为助力于阗抵御喀喇汗王朝?您务必跟我说实话,难道你真打算卷入伊斯兰教与佛教的冲突之中? ”

柴无畏缓缓摇了摇头,郑重说道:“事到如今,在下也不再隐瞒。此番西行,意在平息喀喇汗王朝与于阗之间的纷争,我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老道士长叹一声,接话道:“唉,双方你来我往征战三十余年,早已使得这片土地生灵涂炭,沦为人间炼狱。若双方能就此罢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那可真是天下百姓之福。可单靠你一人之力,你觉得真能做到吗?”

柴无畏凝视着西北方向,沉思片刻,随后抬手指向远处连绵的高山,说道:“沿着这条路一直前行,便能抵达河西走廊。那可是中原物资运往西域、阿拉伯世界乃至欧洲的咽喉要道。一旦西域陷入战乱,丝绸之路通往中原的道路必将被截断,这对阿拉伯世界、欧洲,以及辽、宋甚至是党项、高昌回鹘、吐蕃等小国来说,都将是巨大的损失。一个稳定繁荣的西域,对各方势力皆有益处。我此次前去,只为止息战火,相信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各方都会支持我。 ”

老道士听了柴无畏的话,不住点头,感慨道:“普天下若能多几位如将军这般深明大义之人,太平盛世怕是早就实现了。然而,这西域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各怀鬼胎,要想让他们同心协力,谈何容易。就拿党项来说,党项人与敦煌归义军同信佛教,表面上都支持于阗,可党项人对河西四州,尤其是敦煌,早已垂涎欲滴,妄图覆灭归义军,将河西之地纳入囊中。所以,李德明一直打着自己的算盘,想借伊斯兰教东扩之机,削弱于阗以及支持于阗的敦煌归义军的力量。而将军此番西行,河西走廊是必经之路,党项又恰好横亘其间,您觉得李德明会轻易放您过去吗?他岂会不有所防备、有所盘算?”

柴无畏笑了笑说:“我猜他必然让我过去,不仅会放我过去,还会给我准备好吃好喝的欢迎我。”

老道士有些不理解:“哦?为什么呢?”

柴无畏若有所思的说:“李德明是个聪明的政治家,党项人控制的土地是资源贫乏的地区。若他想要有建国的实力,单靠着他所管辖的地区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一直妄图西扩,想要吞掉河西地区,以便控制陆上丝绸之路。这样他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中获取财富,弥补了他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的短板。而若西域长期战乱,那么丝绸之路的财富就无法通过河西走廊,这一点李德明不会答应的。因此他也想要一个稳定的西域,一个畅通无阻的河西走廊。”

老道士神情凝重,沉思良久后缓缓开口:“话虽如此,可一旦喀喇汗王朝与于阗休战,李德明便无法借伊斯兰教东扩之势,去削弱归义军了。” 柴无畏听闻此言,神色陡然一沉,长叹道:“唉,归义军如今实则已摇摇欲坠。半年前,我曾助力归义军击退党项人的进犯。党项人虽暂时退去,可我却亲眼目睹了敦煌归义军的衰败之态。连年战火纷飞,致使原本驻守此地的汉人数量锐减。如今瓜州、沙州,汉人军民仅余寥寥数万,反观四周,少数民族势力却在不断壮大,吐蕃、党项、回鹘等族时常前来劫掠。在这般艰难处境下,归义军还常需抽调兵力支援于阗。不仅如此,归义军内部各族势力矛盾频发,纠纷不断。如此内忧外患,归义军孤悬一隅,覆灭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了。

因此我认为李德明一定会暂时的支持于阗和归义军对抗喀喇汗王朝。因为他很清楚,如果于阗倒了,喀喇汗王朝做大了,那么下一个喀喇汗王朝想要对付的必然是他李德明。李德明想要成为河西走廊的霸主,就一定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他也必然会出手制衡,避免喀喇汗王朝一家独大 。”

老道士微微颔首,神色凝重地说道:“的确如此。老夫曾夜观星象,只见那传承千年之久的于阗佛国,其星象黯淡无光,恰似风中残烛,摇摇欲坠,依我看来,它的气数恐怕也就只剩这一两年了。”

柴无畏目光如炬,眼神中透露出无比的坚毅,斩钉截铁地说道:“正因如此,我定要设法延续它的命脉。以于阗和归义军之力,牵制党项的势力。唯有如此,大宋方能觅得良机,东西夹击,一举覆灭党项,进而真正掌控河西走廊。待掌控河西走廊后,便可借助丝绸之路的商贸财富,充盈国库,强盛国力。而后,大宋便能集中力量,图谋收复燕云十六州。长此以往,天下才有希望实现真正统一的大业。”

老道士听闻柴无畏所言,脸上神色陡然一变,眼中闪过一丝探寻的光芒,急切问道:“哦?听你这一番话,难道说,对于覆灭党项之事,你心中已然有了成算 ?”

柴无畏点点头笑道:“那是自然。”

那么柴无畏的计划是怎么样的?又能否实现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