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奇谋初定,剑神谋定破局策;老道点醒,方知前路阻碍多(1 / 2)

那道长拂尘一摆笑道:“柴无畏,你少吹牛了。党项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控制了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了,根基深厚,超乎你的想象。大宋建国之初,党项族人李继迁反对其兄李继捧归附宋朝,起兵夺回献给北宋的银、夏、绥、宥等州,并攻破会州。宋太宗征讨不胜,宋真宗即位后为息事宁人,赏赐给了夏、绥、银、宥、静给李继迁。而今大宋立国大半个世纪了,大宋也经历了三位皇帝了,曾多次征讨党项,想要让党项屈服。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党项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又被他占了灵州。大宋官家五六十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你说你一两年就能解决,真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柴无畏神色凝重,面容冷峻,语气笃定且认真地说道:“大宋之所以无法歼灭李德明势力,归根结底,主要源于三大关键因素。

其一,党项所处之地,戈壁沙漠交错纵横 。党项人自幼生长于此,对当地的每一条路径、每一处隐匿之所都了如指掌。一旦察觉到宋军来犯,他们便凭借对地形的熟悉,迅速遁入茫茫戈壁沙漠的绿洲之中。宋军在这陌生且复杂的环境里,犹如盲人摸象,常常连党项人的踪迹都难以寻觅,更别说消灭党项的有生力量了。而每当宋军因补给困难、搜寻无果无奈退兵之后,党项人又会迅速从沙漠中涌出,轻而易举地重新夺回被宋军短暂占据的城池 。

其二,征伐党项之路,可谓迢迢千里。漫长的行军路线,使得经济物资的运输极为艰难,成本高昂,这样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特别是在现如今经济重心已然逐步南移的情况下,想要从北方各地征调海量物资,用以支撑一场灭国级别的战争,难上加难。物资的匮乏与供应的不及时,极大地限制了宋军的作战能力与持久力 。

其三,北宋朝廷内部党派林立,纷争不断。在对待党项的政策上,各党派之间意见相左,莫衷一是。时而主张对党项进行招安,以和平手段安抚;时而又力主发兵征讨,欲将党项彻底消灭。如此反反复复,始终无法达成统一且坚定的决策。正因如此,大宋对党项的政策全然缺乏明确的方向指引与长远的战略规划。

这三个原因中,第一第二个原因最为重要。”

老道士闻言,缓缓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所言甚是。李继迁、李德明父子二人,狡黠多端,行事极为诡秘,惯于隐匿踪迹。宋朝但凡派遣大军前去征伐,他们总能巧妙地遁入那毗邻的荒滩之中。定难五州一带,物资极为匮乏,根本无法长期维持大军的驻扎所需。因而,每至宋军无奈撤离之际,党项人便会迅速反扑,再度占据此地。长此以往,朝廷在军备上的开支如流水般巨大,实在难以承受与党项人无休止的长期对峙,最终迫不得已,只能选择放弃定难五州。 ”

柴无畏深以为然,同样点头应和道:“诚如您所言,朝廷并非对定难五州毫无眷恋,亦非不想彻底铲除党项势力。实则是在殚精竭虑地探寻一种能够以较低成本,一举覆灭党项,重新夺回定难五州实际控制权的良策啊 。如果朝廷能够发动河西地区的吐蕃、回鹘等部众,再联合归义军一同东西夹击党项,那么覆灭党项就指日可待了。”

那道士听闻柴无畏提及要发动西北的回鹘、吐蕃等部落,眼眸瞬间闪过一抹亮光,急切问道:“莫非,你打算……”

柴无畏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缓缓说道:“李德明妄图吞并河西地区、掌控河西走廊,这般野心早已不是一日两日之事。长久以来,河西百姓饱受党项人压迫,苦不堪言,已然到了天怒人怨的境地,内心深处无不渴望推翻李德明的残暴统治。然而,众人之所以未能联合起来将其一举覆灭,归根结底是忌惮党项军队的武力威慑。正因如此,无人敢挺身而出振臂一呼,众人只能各自为战,犹如一盘散沙,无法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道士先是一怔,旋即恍然大悟,忍不住又惊又疑地脱口而出:“难道你是要……”

柴无畏仰头轻笑,胸有成竹地娓娓道来:“此次西行,我身负双重使命,不仅要平定西域的争端,更是为党项之事谋划布局。待我成功平息于阗和喀喇汗王朝的纷争后,便会亲率一支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的王者之师,联合河西的回鹘、吐蕃等各部族民众,从西边挥师进攻党项。届时,只要东边的宋军能派出少量部队予以响应,形成左右夹击之势,我坚信,李德明及其党项政权必将在这强大的攻势下土崩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