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柴郎昏沉,众人守护心忧切;战书高悬,潘凤叫阵意难平(1 / 2)

潘凤刚一离去,柴无畏便因过度虚弱,两眼一黑,直直昏死过去。众人见状,顿时慌了神,七手八脚地将柴无畏抬进营房。萧天凤等人主动承担起照看的任务,轮流守在床边,不敢有丝毫懈怠。

为了应对潘凤接下来的挑战,众人围坐一处,开始了热烈讨论。

萧天凤率先打破沉默,眉头紧锁,一脸忧虑地说道:“这铜门关守将也不知为何对我们突然发难。虽说今日被我们打退了。但是看他的样子好像还是不服气,恐怕过几天还是回过来的,我们要想办法应对才是啊。”

老和尚悟景点点头,说:“萧天凤,那大汉临走时不是留下一封挑战信吗?信里写了些什么,你给大伙念念。”

“好!” 萧天凤应了一声,拿起信件,眼睛瞪大了看了半天,愣是一个字都没念出来。

众人等得心急如焚,纷纷催促道:“你怎么回事?倒是快念啊!我等的花都谢了。怎么半天憋不出一个字?”

萧天凤满脸尴尬,苦笑着解释:“我也想念啊,可不认识字啊。”

周侗埋怨道:“你既然不认识字,那你拿着那封信还煞有介事的琢磨了老半天。这不是浪费我们时间么?”

张忠也埋怨:“对啊,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李义也迈远:“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老萧啊,你不会念就赶紧让别人念吧。”

萧天凤尴尬的笑了笑说:“我并非是故意想浪费大家的时间,只是见到这张纸,我觉得稀罕,想多瞅两眼。虽说我们契丹人也用汉字,可北境那地方物资匮乏,除了王宫贵胄和达官贵人,普通老百姓哪有条件读书识字?长这么大,我还是头一回亲眼见到纸呢。”

萧天凤所言句句属实。虽说孔老夫子一直倡导 “有教无类”,致力于普及知识,可几千年来,真正能读上书的人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写字需要合适的载体,比如竹简、丝帛、羊皮、纸等。

或许有人会问,为啥不能把文字刻在石头上,或是写在沙土上?当然可以,可石头又沉又大,沙土字迹难以保存,根本没法方便作为普及教育的载体。

纸张,作为普及教育的关键载体,轻薄便携,有了它,教育普及才成为可能。

纸张的生产,离不开雄厚的工业基础与先进的科技支撑,并非所有地区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拿西方来说,在不少西方电影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写在羊皮上的藏宝图或是信件,这是因为他们当时不会造纸术。在古代,纸张对我们来说或许只是寻常生活用品,写信、如厕都用得上,可在其他地区,那简直就是奢侈品。

我国凭借先进的造纸技术,把纸张价格降了下来,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普及,大家读书识字变得更方便了。

就拿关老爷最爱读的《春秋》来说,全书一万六千多字,大概 200 多页纸,关老爷睡觉前随手往枕头边一放,想看的时候随手拿起来就能读。

反观欧洲,即便是最高权力的罗马皇帝,如亚历山大、凯撒等,想要读一本《春秋》这样一万多字的书籍,手下人得扛着 200 多张羊皮才行。

请注意,200 多张羊皮,那可是需要宰杀数十头羊才行呢,这是何等奢侈的事!

所以他们的宗教势力一直很强大,毕竟讲神话故事比扛着数万张羊皮普及教育要方便的多,加一些故事情节还容易记忆,口口相传,传播也广泛。

请注意,我这里只是解释工业和科技对文明演化的影响,并不是在否定宗教信仰。人类在数万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都在追寻信仰,信仰对人类而言至关重要!毕竟科技的尽头是神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