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2年,北宋熙宁五年。王韶率兵到渭源堡和乞神平,向蒙罗角、抹耳水巴等部落发起进攻。羌人据守险要之地,占据优势,面对此情景,宋军部分将领想要将军队布置在空旷地带,王韶自然看得出他们的心思,宋军步兵多,骑兵少,在空旷地区驻扎,不利于防守,但很利于逃跑。作为统帅,王韶马上做出决策,王韶认为,敌人若不离开险要之地,我们只能徒劳而返。如今既已深入险要之地,就应占领它,为我所用。于是王韶带领大军直趋抹邦山,与羌军对垒,并下令谁敢言退兵,斩立决。羌人据守制高点,宋军只能身披重甲,从下面往上冲,其难度可想而知。很快宋军逐渐支撑不住,开始往后退,见此场景,王韶亲自上阵,指挥军队反攻,宋军见主帅都亲自上了前线,顿时士气大振,一举击败了羌人。此役,王韶以非凡的勇气与果敢,成功击败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夺取了抹邦山这一战略要地,为后续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宋军将士们重拾信心,对这位书生将领刮目相看。
首战告捷后,王韶乘胜追击,挥师西进。然而,征途绝非一帆风顺,诸多艰难险阻接踵而至。西北地区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大军行进其间,跋山涉水,疲惫不堪。且气候多变,时而酷热难耐,骄阳似火,士兵们口干舌燥,中暑者不计其数;时而寒风凛冽,暴雪纷飞,冻伤者随处可见。再者,后勤补给线漫长,粮草、箭矢等物资运输困难,时有短缺之虞。
但王韶毫不退缩,他精心筹划,因地制宜地制定战术。一方面,派遣小股部队先行探路,绘制详细地图,寻找最佳行军路线,尽量避开险峻难行之地;另一方面,组织士兵就地取材,搭建简易工事,抵御恶劣天气。同时,他积极与后方协调,加强后勤保障,确保物资供应。在王韶的卓越指挥下,宋军一路势如破竹。八月,宋军进逼武胜(今甘肃临洮),与吐蕃大将瞎征所部展开激战。王韶巧用智谋,分兵多路,迂回包抄,令敌军防不胜防。宋军士气高昂,奋勇拼杀,大败瞎征,成功攻占武胜,并在此筑城,建为镇洮军。王韶也被迁为右正言、集贤殿修撰。宋神宗将镇洮改名为熙州,划熙、河、洮、岷、通远为一路,王韶以龙图阁待制一职主持熙州事务。
随后,王韶马不停蹄,继续向河州(今甘肃临夏)挺进。河州乃河湟地区的重镇,吐蕃守军拼死抵抗。王韶审时度势,先派部分兵力佯装主力,在正面吸引敌军注意,自己则亲率精锐,绕道突袭敌军后方。吐蕃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宋军趁机攻入城中,河州遂破。
紧接着,王韶又率军转战宕州(今甘肃宕昌)、岷州(今甘肃岷县)等地。每至一处,他都根据当地地形、敌军部署灵活调整战术,或强攻,或智取,或围城打援,令敌军应接不暇。宋军在王韶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接连攻取数城,拓展疆土两千余里,招抚大小蕃族三十多万人,缴获牲畜数以万计,史称“熙河开边”。《宋史·王韶传》记载:“韶力战破走之,河州复平。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附。军行五十有四日,涉千八百里,得州五,斩首数千级,获牛、羊、马以万计。”
“熙河开边”是北宋建立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军事胜利,此战不仅使宋朝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达到了让西夏腹背受敌的战略目标,也使自安史之乱后陷落的河西走廊,重新回到了汉人的手中,对北宋的政治、经济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捷报传至京师,宋神宗万分高兴,王韶也因功被提拔为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
熙河地区民族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单纯依靠武力征服,难以长治久安。所以,王韶在军事行动中,始终秉持着招安与征讨相结合的策略,恩威并施,双管齐下。
对于那些愿意归附宋朝的吐蕃、羌等部落,王韶以礼相待,给予丰厚赏赐,承诺保障他们的生活与权益,助其发展生产、安居乐业。他还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邀请部落首领入朝为官,让他们参与地方治理,增强其归属感与认同感。而对于那些负隅顽抗、与宋朝为敌的部落,王韶则毫不手软,果断出兵征讨。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精心布局,巧用战术,给予敌军沉重打击。但在战后,他又展现出宽容大度,只要敌军放下武器,诚心归降,便既往不咎,妥善安置。
在王韶的努力下,熙河地区局势渐趋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逐渐复苏。原本因战乱而荒芜的土地得以重新开垦,农田里麦浪滚滚;商贸往来日益频繁,集市上熙熙攘攘,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王韶不仅以武力开疆拓土,更以智慧与仁德赢得了当地民心,为北宋在西北地区的统治筑牢了根基。
公元1074年,北宋熙宁七年。王韶入朝,被加授为资政殿学士。宋神宗在汴京的崇仁坊赐王韶一座宅邸。不久,熙河羌人复叛,河湟告急,宋神宗迫于局势,再次让王韶到河湟主持军政事务。王韶从熙州精心挑选了两万精锐之师,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挥师直指羌人的老巢定羌城,迫使羌人不得不放弃对河州的围攻,从而成功解除了河州之围。河州解围之后,王韶趁羌人兵力分散、疲惫不堪之机,果断出击,率军突袭羌人另一重要据点踏白城,焚烧羌人八千帐,瞎征投降,并被押送至汴京。宋神宗论功行赏,拜王韶为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开创了非执政者被授予学士职之先例。神宗又特授王韶的兄弟及两个儿子官职,前后共赐给他八千匹绢。不久,宋神宗再次召王韶入京,拜为枢密副使。《宋史·王韶传》记载:“拜韶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资政、观文学士,非尝执政而除者,皆自韶始。官其兄弟及两子,前后赐绢八千匹。未几,召为枢密副使。”
王韶善于谋划,长于征战。然而,当他置身于波谲云诡的朝野之中时,他可能没有想到,朝堂,远比征战沙场更为复杂多变。
随着局势变化,王韶与王安石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王安石作为变法派领袖,推行变法时雷厉风行,期望通过一系列革新举措彻底扭转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王韶虽支持变法,但其在熙河地区实施的一些政策,与王安石的设想有所偏差。
王安石注重通过变法改革内政,增加财政收入,强化中央集权,对边疆地区的具体治理细节插手较少。而王韶长期身处边疆,深知当地复杂局势,在推行政策时更侧重于因地制宜,采取灵活手段稳定边疆、发展经济。例如,在市易司的运作、与蕃部的贸易管理等问题上,两人意见相左,时常引发争执。
同时,朝廷内部党争激烈,旧党对王韶等变法派官员心怀不满,时常借机发难。他们抓住王韶在边疆作战中的一些小失误,大肆渲染,向神宗皇帝进谗言,试图削弱王韶的势力。
公元1075年,北宋熙宁八年。宋朝与越南李朝爆发了宋越熙宁战争,王韶上奏朝廷发表意见,朝中的一些官员攻击王韶在征战过程中屡用兵事、劳命伤财,王韶竟然把过错全部归于朝廷,这种对朝廷的不满和言语中的怨气让宋神宗很是不满,王韶被贬知洪州。王韶性格刚直,在谢恩奏折中,他的语气依然激烈,进一步激怒了宋神宗,导致他再被降职知鄂州,从此远离政治中心。《宋史·王韶传》记载:“韶本凿空开边,骤跻政地,乃以勤兵费财归曲朝廷,帝由是不悦,以故罢职知洪州,又坐谢表怨慢,落职知鄂州。”
公元1079年,北宋元丰二年。王韶恢复职位,改任知洪州,累封至太原郡开国侯。
公元1081年,北宋元丰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王韶逝世,享年五十二岁。朝廷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 “襄敏”。后世对王韶的评价很高,清人蔡上翔评价王韶:“韶以书生知兵,诚为不出之才。而谋必胜,攻必克,宋世文臣筹边,功未有过焉者也。”
纵观王韶的一生,以奇计、奇捷、奇赏着称。在朝堂,他运筹帷幄,绘《平戎策》,为国献策;在疆场,他身先士卒,开拓疆土,战功赫赫。他自书生温文尔雅之境腾空而起,终至名将辉煌之巅,他犹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流星,璀璨夺目地划亮了北宋的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