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从未去过岳阳楼,却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他踏诗而来,或豪迈或婉约,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他既是古代寒门贵子的典范,也是忧国忧民的好官楷模。政治上,他刚正敢谏,推行庆历新政试图革新除弊。军事上,他采取 “屯田久守”,巩固西北边防。文学上,他诗词散文俱佳,《岳阳楼记》更是传颂千古。教育上,他重视兴学育人,培养了众多人才。品德上,他廉洁奉公,乐善好施。经济上,他兴修水利、刺激商业,促进经济发展。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是北宋六边形全能人才。
他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范文正公——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公元989年,北宋端拱二年。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他出身书香世家,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传统。
范仲淹的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他的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五代时,范仲淹的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他的父亲范墉早年也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宋朝,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这种家庭背景对范仲淹的成长和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的求学和仕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不幸的是,范仲淹两岁时,他的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夫人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后来,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他的继父朱文翰虽然正直善良,待他如亲生,可寄人篱下之感仍如影随形,这点燃了范仲淹自立自强的决心。
公元1011年,北宋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含泪拜别母亲,奔赴应天府求学。应天府书院,乃北宋四大书院之首,藏书万卷,名师云集,仿若知识的海洋。范仲淹置身其中,如饥似渴,不舍昼夜。他生活清苦,常以粥为食,待其冷却凝固,划成数块,佐以咸菜,便是一餐,“划粥断齑”自此成为佳话。《宋史·范仲淹传》记载:“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初入仕途,他便将母亲接至身边奉养,不久归宗复姓,正式更名范仲淹,开启了他跌宕起伏却又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初涉官场,范仲淹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彼时审判体制行政司法合一,司理参军易受知州掣肘,常 “观望风旨”。范仲淹却特立独行,为求审讯独立私密,建 “范公亭”,诸多案件经其审理 “竟得其平”。面对复杂案情,他严谨勘验,不放过丝毫疑点。遇有冤屈,必据理力争,哪怕与知州激烈冲突,亦绝不退缩。由于范仲淹治狱廉平、刚正不阿,两年后,擢升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
公元1021年,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濒临黄海,唐时李承所筑海堤年久失修,海潮肆虐,倒灌农田,盐灶毁坏,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目睹此景,范仲淹痛心疾首,毅然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海水为患,浸淫原隰,稼穑失收,百姓嗷嗷。若不修堤,民无宁日,盐课亦难保障。” 同时,他呈交修复扞海堰建议书,详述工程规划、费用预算,提议沿常丰堰旧址内侧取土修堰,兼疏浚复堆河,以畅排水。
建议一出,争议纷至沓来。有人质疑工程耗费巨大,有人担忧排水不畅加重内涝,更有官员斥责他越职言事。范仲淹毫不退缩,据理力争:“我乃盐监,百姓逃亡,盐从何来?筑堰御潮,正是分内之事!且潮患十九,潦患十一,获多亡少,何乐不为?”其拳拳为民之心、铮铮铁骨之态,令人动容。幸得张纶力挺,他转奏朝廷,宋仁宗准奏,命范仲淹主修扞海堰。
公元1024年,北宋天圣二年。宋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工程启动,范仲淹亲赴一线,指挥四万余民工,顶寒风、冒雨雪,日夜奋战。然天公不作美,潮势汹涌,卷走二百余名民工,工程受阻,朝廷亦生动摇。关键时刻,范仲淹稳如磐石,一面安抚民工家属,妥善安置后事;一面上书朝廷,详述工程意义与进展,恳请继续支持。同时,与滕子京并肩作战,鼓舞士气,终使工程重启。
两年后,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悲痛万分,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范仲淹心系工程,屡次致信张纶,言辞恳切:“修堰之事,关乎万民,万望排除万难,务必功成。若朝廷问责,仲淹愿一力承担。” 张纶不负所托,一条北起阜宁、南至启东,全长约300公里的扞海长堤竣工,后称“范公堤”。堤成,海潮被拒之门外,堤西农桑繁茂,堤东盐场兴旺,百姓安居乐业,农事、盐课双丰收。范仲淹以智慧与担当,为百姓铸就了坚实屏障。
公元1028年,北宋天圣六年。范仲淹守孝期满,在晏殊举荐下,范仲淹出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校勘整理。是年冬至,宋仁宗欲率百官在前殿为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满朝文武摄于太后威严,皆默不作声,唯独范仲淹挺身而出,上疏宋仁宗:“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无臣下之礼;若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朝堂乃处理朝政之地,君臣同拜,有损皇上威严,不可为后世法。” 奏疏石沉大海,他又上书太后,恳请还政宋仁宗。
范仲淹此举彻底激怒刘太后,晏殊也斥责他轻率莽撞,范仲淹却坦然回应:“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最终,他被贬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离京时,诸多亲朋同僚为他饯行,赞其 “此行极光”,虽遭贬谪,却尽显刚正不阿之气。
在陈州,范仲淹仍心系朝堂,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大兴土木,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他极力反对,痛陈 “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力主停工;针对吏治积弊,他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对中央直接降敕授官之害更是多次上书,直言 “此非太平治世之策”;还建议不可罢免职田,称 “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这些建言虽未即刻被采纳,却如声声警钟,振聋发聩。
公元1033年,北宋明道二年。刘太后驾崩,宋仁宗亲政,念及范仲淹昔日 “仗义执言”,将他召回京城,任命为右司谏。是年,京东、江淮一带大旱,又逢蝗灾肆虐,范仲淹奏请宋仁宗速派人赈灾,宋仁宗未予理会,他怒而质问:“若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宋仁宗幡然醒悟,派他前往灾区。
范仲淹开仓济民,还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归京后,更重要又卷入 “废后风波”。郭皇后因误伤宋仁宗,触怒龙颜,宰相吕夷简趁机怂恿宋仁宗废后,并禁止百官参议。范仲淹深知此举背后复杂政治纠葛,与御史台官孔道辅等直闯垂拱殿求见宋仁宗,叩门高呼:“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 此举惹恼宋仁宗,范仲淹再度被贬,出任睦州知州。城郊送别之人虽少,却仍有人举杯赞其“此行愈光”。
公元1036年,北宋景佑三年。范仲淹调任礼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任职期间,他雷厉风行,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数月间便让号称繁剧的开封府“肃然称治”,百姓传颂“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然而,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与宰相吕夷简的矛盾愈发尖锐。吕夷简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范仲淹遂绘制《百官图》进献宋仁宗,详细指明官员升迁的合规与违规之处,痛斥吕夷简用人不公。吕夷简反咬一口,污蔑范仲淹 “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毫不退缩,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阴险。最终,范仲淹被贬饶州知州。亲友送别时,赞其“此行尤光”,他坦然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祭。”
梅尧臣见好友范仲淹屡遭贬谪,痛心之余,寄来《灵乌赋》,劝他明哲保身,莫要再如乌鸦般直言招祸。范仲淹却回赠同名赋作,斩钉截铁地表明心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的坚毅忠直,震撼人心。
公元1038年,北宋宝元元年。西北局势风云突变,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悍然称帝,建国号 “大夏”,史称西夏。李元昊野心勃勃,妄图扩张领土,频频挥师东进,侵扰北宋边境,宋夏战争全面爆发。宋军久疏战阵,兵骄将惰,战斗力锐减,在三川口、好水川等战役中接连惨败,损兵折将,边民惨遭屠戮,生灵涂炭,边境防线摇摇欲坠。
值此生死存亡关头,范仲淹临危受命,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奔赴西北前线,肩负起抗击西夏、保家卫国的重任。范仲淹深知此行艰险,前路布满荆棘,但他毫无惧色,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他怀揣着报国之志,决心以自己的智慧与谋略,扭转宋军颓势,守护大宋疆土,让百姓免遭战乱之苦。
范仲淹初抵西北,目睹宋军积弊:兵将分离,指挥不畅,士兵缺乏训练,士气低落。范仲淹明白若要克敌制胜,必须先从内部整顿入手。于是,他大力改革军制,废除旧有的按官职带兵制度,改为依据敌情选派战将,让能者居之,使兵将相知,如臂使指。同时,他从实战需求出发,强化士兵训练,亲自督导,日夜不辍,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精锐之师。
面对西夏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范仲淹提出 “屯田久守” 的战略方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组织军民在边境修筑大量城寨堡垒,构建起坚固防线。这些城寨选址精妙,扼守要道,互为犄角,既能有效抵御西夏进攻,又可作为宋军出击的据点。范仲淹还亲自参与筑城,与士兵同甘共苦,鼓舞士气。在他的带领下,宋军筑起大顺城、青涧城等诸多要塞,宛如钢铁长城,横亘在宋夏边境。
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关乎民心向背。范仲淹积极安抚当地百姓,减轻赋税徭役,组织百姓屯田,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军队提供坚实后勤保障。同时,他恩威并施,招抚周边羌族部落,与之结盟,共同对抗西夏。羌族素以勇猛善战着称,得此助力,宋军实力大增。
在战术运用上,范仲淹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他深知宋军骑兵短板,故而避免与西夏骑兵正面硬刚,采取以守为攻、游击骚扰之策。宋军常趁西夏军队不备,突袭其后方补给线,烧毁粮草辎重,令西夏军疲于奔命,士气受挫。范仲淹在西北的卓越领导,让宋军逐渐扭转战局,从被动挨打转为主动防御,西夏军队攻势屡屡受挫。宋军威名重振,边境百姓也得以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