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晁错 | 大汉王朝第一背锅侠(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2420 字 18天前

汉文帝欣然接受了这些建议,这些主张对当时的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经济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粮食产量和财政收入。入粟于官和拜爵除罪则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提高了国家的粮食储备,为国家的经济稳定提供了保障。

在国防方面,充足的粮食储备为军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这些主张为汉初的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公元前 157 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史称 “汉景帝”。

汉景帝继位后,作为老师和深受信任的谋士,晁错自然也地位提升,被封为内史,正式进入权力中枢。

在汉景帝的支持下,晁错获得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错数请间言事,辄得,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每逢国家大事,汉景帝对晁错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之手修改订立的。

丞相申屠嘉死后,汉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显贵。

公元前 155 年,继位两年的汉景帝,在父亲汉文帝的施政基础上,继续推行与民生息、减轻赋税、劝课农桑等政策,社会基本繁荣昌盛。

此时有一件事让汉景帝十分头疼,那就是各诸侯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骄横奢侈,他们时刻威胁着汉景帝的统治。

诸侯王们在自己的封地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可以自行招募军队,铸造兵器。一些诸侯王还与匈奴勾结,企图对抗中央政权。在政治上,诸侯王们拥有自己的官僚体系,自行任命官员,不受中央政府的节制。他们在封地上实行独立的统治,征收赋税,制定法律,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在经济上,诸侯王们占据着大片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他们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积累了巨额财富。这些财富不仅用于满足他们的奢侈生活,还被用于扩充军事力量,进一步威胁着中央政权。

在这个关键时刻,晁错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议,并呈上了《削藩策》。

《汉书》记载:“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汉景帝最终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

但在削藩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削藩的主意不能是汉景帝自己提出的,因为这些诸侯王不仅位高权重,是汉朝的根基,而且还是他们老刘家的骨肉至亲。一旦汉景帝自己提出削藩,很容易造成天下大乱。

所以,必须有人来背这个锅,而且这个人必须有足够的能力背得起这口锅。最后,晁错成了这个背锅侠。

晁错在劝汉景帝削藩的过程中,得罪了很多人。

首先,被削藩的诸侯王对他恨之入骨。这些诸侯王原本在自己的封地上作威作福,享受着巨大的权力和财富。晁错的削藩建议直接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自然对晁错充满了憎恨。

其次,朝廷中的大臣很多也反对他。尤其是大臣窦婴,他是窦太后的侄子,认为削藩风险太大,有可能会引发动乱。他不服晁错,二人争论不休,由此结下了梁子。

最后,晁错的家人也反对他。晁错的父亲千里迢迢赶到京城,劝晁错削藩是离间朝廷和刘姓诸侯王的家事,出力不讨好,不要这么做。但晁错不为所动,他坚定地认为削藩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晁错的父亲见劝不动儿子,心中万分悲凉,他不忍见到晁家灭门,回到家后,服毒自杀。《汉书》记载:“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公元前 154 年,汉景帝下达削藩令。

削藩令下达后,吴王刘濞就以 “诛晁错,清君侧” 的名义,联合其他诸侯王起兵发动叛乱,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 “七国之乱”。

七国造反的消息传到都城后,汉景帝十分紧张。他问晁错如何应对,没想到晁错却傻眼了,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无奈之下,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御驾亲征,割地求和,杀袁盎等措施。

晁错提出御驾亲征,可能是考虑到汉景帝的权威和士气的重要性。在古代,君主亲征往往能够鼓舞士气,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割地求和虽然看似妥协,但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也可能是为了争取时间,稳定局势。杀袁盎则是出于对局势的误判,他认为袁盎与吴王刘濞有勾结,可能会对朝廷造成更大的威胁。

晁错的这些建议在当时的情况下存在很大的风险,更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汉景帝听后理都没理他。

可见晁错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谋士。

昔日与晁错有过节的窦婴抓住机会,将七王叛乱的矛头指向了晁错。而大臣袁盎也建议汉景帝杀了晁错,以平息七国的叛乱。紧接着,以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为首的大臣联名弹劾晁错,请求汉景帝处死这个乱国之臣。

此时的汉景帝只想尽快解决问题,其他的什么都不在乎。于是,汉景帝头脑一热,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随之,身穿朝服的晁错,被骗到街市,处以腰斩,全族被灭,无一幸免。《汉书》记载:“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或许晁错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无私无畏,一心护主,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晁错死后,叛乱并没有平息。汉景帝派出大将周亚夫,几乎倾尽全国之力,历时三个月,才将七国之乱平息。

经此一战,各诸侯王的势力受到了致命打击,实力大不如前。这为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各诸侯国的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长远来看,晁错无疑又是最大的功臣。

纵观晁错的一生,他少年勤奋,矢志不渝,才情横溢;青年奋发,辅佐君王,治国安邦。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提出改革,力主削藩,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他命运多舛,因忠直而招祸,因改革而触怒权贵。他的忠诚和直言不讳在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成为了他的致命弱点。最终,他含冤而逝,令人扼腕叹息。

晁错的死,既是他自己对现实认知的不足,也是时代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