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主父偃 | 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的设计师(1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2321 字 12天前

他是汉朝的最后一位纵横家,也是千古第一阳谋的设计师。他是汉武帝的宠臣,也是汉武帝的屠刀。他刚正不阿又专横跋扈,他极有智谋又狂狷谐谑。他凭借当世一流的才智,辅佐汉武帝成就霸业。他依仗丰功伟绩,成为汉武帝朝第一功臣。最终又成为皇权的牺牲品,被腰斩灭族。

他就是西汉第一政治暴发户:主父偃。

西汉,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朝代。经过“文景之治”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逐渐强盛。

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帝王,以其非凡的气魄和远见卓识,在各个领域开启了一系列堪称重大的变革。在他的引领之下,西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之景,仿佛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徐展开。伴随着国家的兴盛,各类人才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地涌现出来,名臣名将更是层出不穷。

主父偃便是汉武帝诸多臣子里,最耀眼的一个,但也是最悲惨的一个。

主父偃,齐国临菑人, 复姓主父,名偃,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大臣、 政治家、谋士。主父偃从小家境贫寒,早年学习纵横之术,晚年才学习《周易》、《春秋》、诸子百家的学说,可以说主父偃是一个综合性人才。

尽管主父偃饱读诗书,满怀着一腔报国的抱负,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和他开玩笑,功名富贵仿佛是那遥不可及的天边云彩,始终与他无缘。他出生的齐地,儒学氛围极为浓厚,儒家的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主父偃所秉持的主张却与齐地文化格格不入,显得十分的特立独行。

也正因如此,齐地的读书人对他颇为排斥,视他为异类,主父偃处处遭人白眼,过得极为凄惨。无奈之下,主父偃只得咬着牙离开齐地,去另寻能够施展才华的出路。

可现实的残酷却远不止于此,由于家境贫寒,主父偃根本没有足够的钱财作为盘缠,甚至连去借钱都找不到门路。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前往离齐地较近的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去游学。

主父偃怀揣着一丝希望,盼望着能凭借自己的才学得到诸侯王的青睐,从而开启自己的仕途之路。

然而,此时的汉朝早已不是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那些地方诸侯不过是汉朝分封的刘姓诸侯国罢了。而且这些诸侯国刚刚经历了七国之乱的动荡,实力大不如从前,诸侯王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身家性命,一个个都夹着尾巴做人,活得小心翼翼,对主父偃都避之不及,生怕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主父偃就这样在怀才不遇的痛苦中挣扎着,家乡的人鄙夷他,亲戚朋友也都对他避而远之,不愿与他有任何往来。《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

可以说,主父偃的前半生,就像是在黑暗的泥沼中艰难前行,处处碰壁,饱尝人间冷暖,混得实在是有点惨。

公元前 134 年,此时的主父偃已然步入了不惑之年。或许是不甘于就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他将目光毅然转向了西边,决定孤注一掷,前往长安去碰碰运气。

主父偃此人,很有自己的小聪明。他抵达京城长安之后,立马前去拜见当时如日中天的外戚卫青。卫青在朝中权势颇重,深得汉武帝的信任,主父偃想着若是能通过卫青的引荐,说不定就能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呢。于是,主父偃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与卫青进行了一番交谈,卫青也确实是个爱才之人,他认为主父偃的确是个人才,便多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可让人遗憾的是,汉武帝并没有把卫青的推荐当回事,更没有召见主父偃。

在长安待的时间一长,主父偃所带的盘缠也渐渐用光了,生活再次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他又挨个登门拜访京城的王公贵族,四处推销自己的主张,渴望能有人赏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然而,现实却再次给了主父偃沉重的打击,他四处碰壁,根本没有人愿意接纳他的想法。《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

眼看着这次长安之行又要无功而返,主父偃的心中满是不甘,他不甘心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决定再做最后一搏。

这一次,主父偃不再寄希望于他人的引荐,而是直接上书汉武帝。

主父偃凭借自己多年来对朝廷局势的观察和思考,针对朝廷存在的诸多弊端,洋洋洒洒地向汉武帝上书进言,一共说了九件事,其中有八件事是关乎律法制度方面的,还有一件事则是关于讨伐匈奴的建议。

或许连主父偃自己都没有想到,正是这次上书,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汉武帝在看到主父偃的上书之后,顿时大感兴趣,被书中所阐述的见解深深吸引,当晚便迫不及待地召见了主父偃。两人一番深入交谈之后,主父偃的独到见解更是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欣赏,汉武帝不禁感叹与主父偃相见恨晚,当即就拜他为郎中。

此后,主父偃又多次上书汉武帝,每一次所提出的建议都能切中要害,深得汉武帝的欢心和重用。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主父偃的官职如同坐了火箭一般,接连晋升四级,成为了中大夫,一下子就成为了汉武帝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里记载着:“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公元前 127 年,汉武帝元朔二年。这一年对于主父偃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主父偃一直秉持着 “大一统” 的政治主张,而这恰好也是汉武帝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围绕着这一主张,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三大极具影响力的策略。

主父偃提出的第一个策略便是赫赫有名的 “推恩令”。

为了进一步加强汉朝的中央集权,主父偃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在充分吸取了晁错强行削藩从而导致 “七国之乱” 这一惨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巧妙地借鉴了贾谊的治安之策,向汉武帝提出了 “推恩令” 。“推恩令” 的内容其实很简短,《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推恩令”推行的核心条件,便是子嗣。

主父偃建议汉武帝改变以往诸侯王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下令诸侯王的封地,其子嗣共同继承,除长子继承王爵外,其余子嗣皆可封侯,并且可以自建王国。

这看似是在施恩于皇族子孙,实则是一种极为高明的政治手段,是在光明正大地对诸侯国的力量进行分裂。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诸侯国的面积就会化整为零,渐渐缩小,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一步、悄无声息地彻底分解诸侯国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