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主父偃 | 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的设计师(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2321 字 12天前

等到这些诸侯王的封地被他们的儿子、孙子们瓜分殆尽的时候,他们就再也没有实力与朝廷作对,那个时候,朝廷若是想要收拾他们,可就容易多了。

主父偃所设计的 “推恩令” 着实高明,未动一兵一卒,便巧妙地化解了自汉文帝以来,诸侯王势力尾大不掉,甚至对汉朝中央构成严重威胁的棘手难题。这一策略正合汉武帝的心意,于是很快便被汉武帝采纳并推行开来。

主父偃提出的第二个策略是 “迁天下豪强于茂陵”。

在主父偃看来,天下的豪强世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然积累了雄厚的力量,他们的存在导致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且对国家政令的贯彻以及国家的安定统一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基于这样的考虑,主父偃提出把这些豪强世族全部迁徙到茂陵附近。

这样做可谓是一举多得,一方面,能够消除豪强在地方上祸乱的隐患,让地方变得更加安定有序;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实京师的人口实力,使得京师更加繁荣昌盛,同时也更有利于维护京师的安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汉武帝认可了这一策略,并且立即付诸实行。

主父偃提出的第三个策略是 “设置朔方郡”。

公元前 127 年,卫青率领汉军由云中(今内蒙中部)出发,一路向西进击匈奴,在高阙(今内蒙临河)一带取得了重大胜利,成功收复了河套地区。

主父偃站在战略家的角度,敏锐地察觉到了河套地区的重要性,于是赶忙上书汉武帝。

主父偃认为河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外部有黄河作为天然的险阻,当年蒙恬还曾在此地修筑城池用以驱逐匈奴,此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若是加以利用,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物资的运输,还能够扩大中原的疆域,这里简直就是消灭匈奴的根本所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当时,一众朝臣都反对这一提议,但汉武帝力排众议,在河套地区修筑朔方城,并招募十万余内地居民到此扎根。

朔方郡的修建,使汉朝控制了河套地区,将匈奴压向黄河以北的高原地带,为以后汉军切断匈奴右臂、建立河西诸郡、打通西域提供了有利的战略保障。在后世上千年的历史中,朔方郡都是中原王朝压制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基地,由此可见,朔方郡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民族融合。

主父偃的这三大策略,改变了汉武帝时期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汉武帝的 “大一统” 目标奠定了基础,足见主父偃的政治谋略与手段的高明,这也是主父偃能够彪炳史册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主父偃算得上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一功臣。

然而,主父偃高瞻远瞩的谋略在成就汉武帝文治武功的同时,也树敌颇多。

诸侯王憎恨他的 “推恩令”,地方豪强怨恨他 “徙茂陵”,朝中官员愤恨他的直言极谏。主父偃的敌人就这样遍布朝廷内外,而他自身性格上的诸多缺陷,如同一条条导火索,与这些外部因素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张张无形的网,为他后来的悲惨下场悄悄地埋下了伏笔。

主父偃凭借自己的才能,越来越受汉武帝重用,在朝堂上红得发紫,说一不二,成为汉武帝跟前的首席宠臣。

随着功名利禄到手,主父偃性格上的缺陷开始暴露,他变得忘乎所以,甚至倒行逆施。

主父偃利用手中的权势,肆无忌惮地贪赃受贿,收受钱财,而且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他的好友劝他收敛一点,主父偃却说:“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老子困顿了大半生,反正也活不了多久,再不疯狂就没有机会了,我就是要痛痛快快、肆无忌惮地快活一次。

而且主父偃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刻薄寡恩,是个极端的个人功利主义者。

他利用权力大肆报复当年排挤他的人,尤其是把他排挤出齐国的儒生。汉武帝后来有一个重臣叫董仲舒,是儒生中的代表,差点就被主父偃给整死。

对于瞧不起自己的诸侯王,主父偃也是逐个打击报复。

首先是燕王,燕王刘定国霸占父亲小妾,强占弟妹,主父偃告发后,燕王羞愧自杀,燕国被撤销。

接着,主父偃将目光瞄准故乡齐国,他检举齐王刘次昌骄奢淫逸、扰乱齐地。汉武帝任命主父偃为齐国丞相前去调查,这正中主父偃下怀。

主父偃到达齐国后,第一件事不是调查齐王,而是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召集起来,大肆侮辱一番后,赠送给众人五百金,然后当场就和他们绝交了。齐王刘次昌看到主父偃是这种做派,为了自己的声誉和不牵连别人,便畏罪自杀了。由于齐王没有儿子,齐国被撤销。

赵王刘彭祖当初也瞧不起主父偃,他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目标,于是联合其他诸侯王,纷纷向汉武帝上书,揭发主父偃贪污罪状,主父偃因此被下狱。

汉武帝本不想杀主父偃,但因主父偃平时好揭人短、倒行逆施、树敌太多,朝中众臣皆上奏杀他。

就在汉武帝犹豫不决时,御史大夫公孙弘又添了一把火,他告诉汉武帝,若不杀主父偃,诸侯王们都会认为是皇帝为削藩指示主父偃所为,不杀不足以平诸侯之怒。汉武帝迫于形势,权衡再三后,做出杀主父偃的决定。

公元前 126 年,长安城东市街口,主父偃被腰斩处决,与他一同被灭的,还有他的三族,一代大才最终以如此悲剧收场。

纵观主父偃的一生,可谓是寂寞冷落又轰轰烈烈。未得汉武帝赏识时,他时运不济,四处碰壁。得到汉武帝赏识后,他的才能与智慧得到了充分展现。当他抵达人生巅峰时,却不修私德,得意忘形,倒行逆施,最终落得身死族灭的可悲下场。这既是他咎由自取,也是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