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郭崇韬 | 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有定国安邦之策(1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3037 字 12天前

他是后唐第一名将,也是后唐首功之臣。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有定国安邦之策。他深谋远虑,才能卓越,仅用八天就灭了后梁,用七十天就灭了前蜀。最终又因功高震主和得罪宦官,连同五个儿子一起被杀害。有他在,李存勖开疆拓土,无往而不利。他一死,后唐就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他就是被称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谋士——郭崇韬。

郭崇韬,字安时,代州雁门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宰相、名将,庄宗李存勖帐下的首席谋士。

郭崇韬最初在李克修手下效力,他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才能,逐渐赢得了李克修的赏识与信任,在军中累典军务,开始崭露头角。李克修死后,他又到了李克用身边,凭借着此前积累的声名和自身的才华,此后就一直是李克用的近臣。担任晋王典谒、教练使等职务,负责处理诸多重要事务。

郭崇韬做事以干练、清廉着称,而且遇事机警,应对从容。《新五代史·唐臣传》记载:“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这一时期,郭崇韬的才能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他还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务,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在沙陀集团中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和地位,成为了众人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也让李克用父子对他另眼相看。

李存勖嗣晋王位后,对郭崇韬的才干尤为器重,任命他为中门副使,和中门使孟知祥、李绍宏一起参与机要事务。中门使这一职务,虽地位尊崇,却也充满了危险,此前担任此职的官员大多不得善终。不久,李绍宏到幽州任职,孟知祥因惧怕重蹈前任中门使的覆辙,向李存勖请求外任。李存勖让孟知祥推举人来代替他,孟知祥便推荐了郭崇韬。从此,郭崇韬专掌机要事务,跟随李存勖四处征战,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在这一时期,郭崇韬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谋略和临危不惧的决断力。

公元921年,后梁贞明七年。郭崇韬随李存勖征讨镇州的张文礼,契丹借口援救镇州,出兵进犯至新乐(今河北新乐)。晋军将士面对契丹的大兵压境,惊恐万分,纷纷请求退还魏州。李存勖犹豫不决之际,郭崇韬冷静地分析了局势,他认为契丹此次出兵并非真心为了救镇州,而是冲着财物而来,只要挫败其前锋,契丹必然退兵。况且晋军刚战胜梁军,士气正旺,应趁机驱逐契丹兵。李存勖听从了郭崇韬的建议,挥师北进,与契丹军队展开交锋,最终果然取得了胜利,成功收取镇州,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次胜利,进一步巩固了郭崇韬在晋军中的地位和威望,也让李存勖对他更加倚重和信任。

公元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李存勖在魏州登基称帝,建立后唐,改元同光。李存勖称帝后,郭崇韬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和枢密使。当时,李存勖正和梁军对阵黄河两岸,梁军的统帅是王彦章。王彦章身为五代名将,乃是后梁的顶梁柱,当时郓州失守,王彦章亲率大军攻打杨刘城,李存勖被围,战争空前激烈。就在李存勖不知如何应对之时,郭崇韬站了出来,给出了计策,郭崇韬让李存勖正面牵制王彦章,自己则率人迂回到王彦章的后方,修筑城池,一方面可以通兵援救郓州,另一方面能分散王彦章的兵力,最终对王彦章形成包夹之势。李存勖采纳了郭崇韬的计策。

郭崇韬率领上万人夜里渡河南下,在博州马家口一带连夜修筑工事,保护新渡口。正如他所料,王彦章得知后,立即领兵前往进攻,却遭到郭崇韬的顽强阻击,损失惨重。王彦章再回师杨刘时,又遭到迎击。王彦章被前后夹击,不敌之下选择了撤退。《新五代史·唐臣传》记载:“彦章果引兵急攻之,时方大暑,彦章兵热死,及攻垒不克,所失太半,还趋杨刘,庄宗迎击,遂败之。”?这次战斗不仅成功解除了杨刘之围,还恢复了李存勖与郓州李嗣源的联系,为后唐扭转了战局。郭崇韬也因功加检校太保、守兵部尚书,充枢密使,成为李存勖麾下的核心决策人物之一。

不久,后梁以段凝代王彦章为招讨使,领大军渡河北上,不断进掠澶州、相州地区,后唐军粮供应困难,大将李嗣源被围困在郓州。此时,梁将康延孝投降了李存勖,郭崇韬向康延孝了解梁军的内部情况,康延孝告诉郭崇韬,梁军将集结大军,前来攻打李存勖。李存勖知道后很是忧虑,召集诸将商讨对策,诸将都说后梁势大,建议放弃郓州,与后梁和谈,以黄河为界分而治之。李存勖不想与后梁和谈,但自己又没有好对策,于是向郭崇韬问计。

郭崇韬有着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果敢的决策力,他深入分析后梁的作战意图,认为一方面梁将段凝统大军渡河北上,并决开河堤凭险据守,阻止唐军南渡;另一方面则由王彦章乘机收复郓州。在此形势下,郭崇韬大胆建议李存勖亲率六军,直趋大梁,他指出汴州城内兵少力薄,梁军主力在外,若能迅速出击,汴州必将望风溃败。只要梁帝首先投降,后梁军将都会不战而降,半月之间,天下便可统一。

李存勖听后十分高兴,采纳了郭崇韬这一避实击虚、直捣黄龙的用兵谋略,率领大军从郓州出发,长驱直入,直逼大梁。后梁朱友贞惊慌失措,无力抵抗,最终城破自焚。后唐大军势如破竹,仅用八天的时间就消灭了后梁,?结束了梁晋之间四十年的对峙。《新五代史·唐臣传》记载:“庄宗即日下令军中,归其家属于魏,夜渡杨刘,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郭崇韬的这一计策,?不仅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展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刻理解和准确判断。

郭崇韬因灭梁之功,受封赵郡公,兼镇州、冀州节度使,还获赐丹书铁券,可以免除十死。郭崇韬因此在后唐朝廷上下威望大增,文臣武将对他都很佩服。灭梁初期,郭崇韬接受了一些贿赂,亲友都规劝他,?但郭崇韬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贪欲,?而是出于政治策略的考虑。?在后唐建立之初,?许多后梁的旧臣因为身份问题感到不安,?为了稳定这些人的心态,?郭崇韬决定收受他们的贿赂,?以此来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为后唐效力。后来,?郭崇韬将这些不义之财全部上缴国库,?用以填补后唐国库的空虚。《新五代史·唐臣传》记载:“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郭崇韬虽然高风亮节,心底无私,但这种做法却不太好,他后来也是吃了这个亏。而且郭崇韬十分贪恋权力,他为了自己的权力,想方设法排挤他人,渐渐的树立了许多政敌。?郭崇韬也明白权力过重会招来祸端,他担心自己功高盖主,不得善终,于是假借退隐,堵住小人之口,然后上奏立刘氏为后,寻求庇护,最后又上奏章,列举当今应当做的二十五项大事,都是一些便民得人心的措施,希望自己能得到天下人的喜欢。

不得不说,郭崇韬在自保方面,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但是,郭崇韬的权势和威望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尤其是宦官集团和一些旧贵族势力,他们对郭崇韬的崛起深感不安,认为他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于是,他们开始在李存勖面前进谗言,诋毁郭崇韬,试图削弱他的权力和影响力。李存勖起初对郭崇韬还是信任有加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耳边的谗言越来越多,李存勖的心中也渐渐产生了疑虑和猜忌,而郭崇韬也一直在寻找更好的脱身避祸之计。

公元925年,后唐同光三年。李存勖灭梁之后,实力大增,为了完成天下一统的伟业,李存勖将目光投向了西南的前蜀政权,意图进一步扩大版图。郭崇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战略时机,力主伐蜀,并建议李存勖任命魏王李继岌为行营都统,自己则担任招讨使,实际负责军事指挥。郭崇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李继岌身为皇子,担任都统之职,既能彰显此次征伐的重要性和正统性,又能在名义上统领全军,符合当时的政治传统和礼仪规范。而郭崇韬自己则凭借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实际掌控军队的指挥权,确保征伐行动的高效执行。

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郭崇韬深知前蜀的地理形势和政治状况。前蜀虽地势险要,但内部政治腐败,君臣离心离德,军队战斗力不强。他制定了长驱直入、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前蜀内部的矛盾和弱点,计划迅速突破防线,直捣成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在出征前的准备阶段,郭崇韬精心策划,调兵遣将,组织粮草物资,确保军队的后勤供应充足。他还对前蜀的军事部署进行了深入的侦察和分析,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了多种应对预案,力求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