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忽必烈最信任的头号智囊,也是元帝国的总设计师。他是贯通三教的大学者,也是门庭桃李的教育家。他以其独特的才华与远见的谋略,辅佐忽必烈统一中国,实行汉化,由乱到治,由野蛮到文明,巩固了元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最初的城市雏形。他擅诗文词曲,潇散闲澹,是元朝诗文词曲上独具一格的大家。他足智多谋,丰功伟绩,却又能不染尘俗,超然物外。
他就是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的大元赵国公——刘秉忠。
刘秉忠,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祖籍瑞州(今江西高安)。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首席谋士。
公元1216年,金贞佑四年。刘秉忠出生于邢州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家族渊源深厚,世代为辽朝官宦大族。他的曾祖父(姓名不详)曾任金朝的邢州节度使,家居邢州,返乡时其子刘泽留居邢州,此人就是刘秉忠的祖父。所以从刘泽算起,其家族成为邢州人。刘秉忠的父亲刘润,在大蒙古国太师国王木华黎攻取邢州后投靠其麾下为官。 这样的家庭背景,犹如肥沃的土壤,为刘秉忠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便能每日背诵上百句文言经典,他对知识的领悟和吸收能力远超常人。然而,刘秉忠成长的年代,正值蒙古铁骑南下,金朝风雨飘摇之际。蒙古木华黎攻取邢州后,设立都元帅府。为了控制当地的汉人官员,蒙古人采取了将他们的嫡子纳入元帅府作为质子的策略。刘秉忠的父亲刘润被任命为都统,年仅十三岁的刘秉忠,也因此进入元帅府做人质。四年后,十七岁的刘秉忠凭借家族的关系以及自身的才学,被任命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元史·刘秉忠传》记载:“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年十三,为质子于帅府。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
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主要负责处理文书工作,在常人眼中,或许是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差事。然而,对于胸怀大志的刘秉忠来说,这样的工作显得单调乏味,无法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他常常感到郁郁寡欢,不甘心就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一日,他将毛笔投掷在书案上,感叹道:“我家世代为朝廷所重用,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应该隐姓埋名,以待时机,以求有朝一日再施展自己的鸿鹄之志。”经过深思熟虑,刘秉忠辞去官职,选择了隐居武安山中,踏上了追寻自我、寻找机遇的道路。
武安山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溪流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刘秉忠在这里结庐而居,过上了宁静而简朴的隐居生活。他每日与青山绿水为伴,与诗书典籍为友,潜心研究学问,探索人生的真谛。在这段隐居的岁月里,刘秉忠不仅深入钻研了儒家经典,对《易经》《尚书》等着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还广泛涉猎道家、佛家的思想学说,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精髓。他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升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多年后,刘秉忠遇到了邢州天宁寺的住持虚照禅师。虚照禅师是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高僧,他在佛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虚照禅师听闻刘秉忠的才华和抱负后,对他十分赏识,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虚照禅师劝说刘秉忠出家为僧,跟随他修行。于是,刘秉忠剃度出家,披上了僧袍,法号 “子聪”,留居南堂寺,开始了他的修行之路。
公元1242年,乃马真后元年。刘秉忠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燕京大庆寿寺的住持海云禅师,应蒙古宗王忽必烈的邀请,前往漠北和林的藩邸觐见。海云禅师,作为佛教界的一位高僧,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精通佛法,对世间万物有着深刻的见解,深受忽必烈的敬重。
海云禅师在前往和林的途中,经过云中南堂寺,在听闻刘秉忠的大名后,便慕名前去拜访。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刘秉忠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广泛涉猎,让海云禅师深感惊讶。海云禅师认为,刘秉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若能将他引荐给忽必烈,必定能为忽必烈的大业增添助力。于是,海云禅师邀请刘秉忠一同前往和林,拜见忽必烈,刘秉忠欣然应允。
刘秉忠拜见忽必烈后,忽必烈对这位身着僧袍却气质不凡的年轻人充满了好奇,而刘秉忠也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他毫无保留地展现出自己的学识和见解。两人相谈甚欢,刘秉忠凭借着对佛法、世俗经典及时事的独到见解,赢得了忽必烈的赏识。忽必烈对他大为赞赏,多次与他深入交谈,询问治国理政之道、天下局势以及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刘秉忠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自己多年来的所学所思娓娓道来。他对《易经》《皇极经世书》等经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天文、地理、律历、术数等方面的精通,让忽必烈眼前一亮,对他更是加刮目相看。海云禅师返回后,刘秉忠被忽必烈挽留在府邸。《元史·刘秉忠传》记载:“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海云南还,秉忠遂留籓邸。”
从此,刘秉忠便留在了忽必烈身边,担任执掌笔墨的书记,并参与军政机要的谋划,开始了他作为忽必烈 “智囊” 的生涯,时人称其为 “聪书记”。
1249 年,贵由汗元年。刘秉忠的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回家奔丧。忽必烈深知刘秉忠的重要性,特意赐金百两作为葬具,并派遣使者将他送至邢州。丧期过后,忽必烈立即派人把刘秉忠召回和林。此时的忽必烈虽然还不是蒙古大汗,但他已经开始积极网罗人才,为日后争夺汗位、治理天下做准备。
刘秉忠回到和林后,感受到了忽必烈日益强烈的雄心壮志。他知道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终于来了。为了帮助忽必烈成就大业,刘秉忠向忽必烈呈上了一份多达数十万字的上书。在这份上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政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施政纲领和建议。
在政治方面,刘秉忠针对当时蒙古统治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户口逃亡、官员课税不合理、刑法教令混乱等,提出了改革的建议。他主张整顿吏治,明确官员的职责和考核标准,选拔有才能、廉洁奉公的人担任官职,淘汰那些贪污腐败、无能之辈。他还建议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公正,避免滥施刑罚,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经济方面,刘秉忠强调要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他建议忽必烈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农桑,如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同时,他还主张加强对商业的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繁荣。
在文化方面,刘秉忠大力倡导儒学,建议忽必烈设立学校,培养人才。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他还主张恢复科举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官场,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刘秉忠还建议忽必烈尊崇孔子,祭祀先圣先师,以弘扬儒家文化,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
在军事方面,刘秉忠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军事指挥,但他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他认为,蒙古军队在征战过程中,应该注重策略,避免过度杀戮,以减少抵抗,赢得民心。他建议忽必烈在征服各地后,要采取安抚政策,妥善安置当地的百姓,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忽必烈对刘秉忠的上书极为重视,他认真阅读了每一个字,并对其中的许多建议表示赞同。这份上书,不仅为忽必烈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治国蓝图,也进一步加深了忽必烈对刘秉忠的信任和倚重。此后,忽必烈在许多重大决策上,都会征求刘秉忠的意见,而刘秉忠也总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忽必烈做出正确的决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秉忠在忽必烈身边的地位日益重要。他不仅参与了忽必烈的日常政务,还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公元1251年,元宪宗元年。忽必烈的兄长蒙哥即位为蒙古大汗,任命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奉命南下,在金莲川(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驻帐,并在此广招天下名士,建立了着名的 “金莲川幕府”。刘秉忠作为忽必烈的重要谋士,自然也跟随他来到了金莲川,成为了 “金莲川幕府” 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金莲川幕府中,刘秉忠积极为忽必烈招揽人才,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汉族知识分子,如张文谦、张易、郭守敬、王恂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元朝的重要官员,为元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刘秉忠与这些汉族贤能之士一起,共同辅佐忽必烈,为他出谋划策,传播汉族文化,对忽必烈推行 “汉法”,成就帝王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率大军踏上了征伐云南大理的征程。刘秉忠作为忽必烈的重要谋士,随军出征,为这场战役出谋划策。
大理位于西南边陲,山川壮丽,地势险要,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坚固的城防。面对大理的顽强抵抗,忽必烈的军队在进攻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当大军围困大理城时,大理段氏拒不投降,甚至斩杀了蒙军的信使。这一挑衅行为激怒了忽必烈,他盛怒之下,下令大军踏平大理城,屠尽城中百姓。
此时,刘秉忠挺身而出,冒死进谏忽必烈。他言辞恳切地说道:“杀使拒命者,其国王耳,非其民之罪,特免杀掠。” 刘秉忠深知,战争的目的并非杀戮,而是为了实现和平与统一。无辜的百姓不应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若大肆屠杀,不仅会失去民心,还会给日后的统治带来隐患。忽必烈听了刘秉忠的谏言,下令大将裂帛为旗,在旗帜上写“止杀”二字,分头号令各军在攻入大理城后,不得妄杀。大理城破后,忽必烈的军队在城中秋毫无犯,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刘秉忠的这一善举,不仅拯救了无数生命,也为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赢得了民心,为日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1256年,元宪宗六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以东、滦水(今闪电河)以北的龙冈,开始兴建开平城。刘秉忠肩负重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座新城的规划与建设之中。他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智慧,精心设计每一处建筑,规划每一条街道。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开平城拔地而起。这座城市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蒙特色,独具魅力。城中宫殿巍峨壮观,寺庙庄严肃穆,街道宽阔整洁,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
公元1259年,元宪宗九年。蒙军兵分六路,大举进攻南宋。刘秉忠再次随忽必烈攻打鄂州(今武汉)。在进军途中,刘秉忠时刻关注着战争的局势,忧心忡忡。他深知战争的残酷,更明白 “王者之师,有征无战” 的道理。于是,他再次劝谏忽必烈,不可嗜杀,要以仁义之师对待南宋百姓。
忽必烈对刘秉忠的建议向来重视,他深知刘秉忠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远见。于是,忽必烈下令 “禁俄军士毋肆杀掠,勿焚烧庐舍,所获生口悉纵之”。在刘秉忠等汉臣的影响下,忽必烈逐渐摒弃了蒙古以往的屠城旧制,开始以更加温和、文明的方式对待被征服地区的百姓。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忽必烈的胸怀与远见,也彰显了刘秉忠的智慧与仁爱。在刘秉忠的劝谏下,元军在攻打鄂州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了对百姓的伤害,避免了不必要的杀戮和破坏。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好感,也为元朝在江南地区的统治赢得了一定的民心。
公元1260年,元世祖中统元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登上大汗之位,成为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忽必烈深知,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天下大治,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而刘秉忠作为他最为倚重的谋士,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为元朝制定政治制度的重任。
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开始着手建立中央机构。他首先设立了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负责总理全国政务。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但实际上多由右丞相和左丞相主持政务。刘秉忠推荐了一批有才能的汉族官员担任中书省的重要职务,如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等。这些官员在刘秉忠的领导下,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为元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中书省,刘秉忠还推动设立了宣抚司,作为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公元1264年,元至元元年。刘秉忠根据《易经.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拟定新年号 “至元”,同时向忽必烈提出定都燕京(今北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