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范雎为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目标,这是一条特别务实的策略,不仅有战略性的思考,而且深化了对天下形势的认识,既巩固了秦国的领土,同时还迅速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为秦国的壮大和后续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范雎仅凭“远交近攻”这一条谋略,就足够使他成为名垂千古的谋士。后来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高度评价范雎:“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远交近攻”的策略也得到了秦昭襄王的支持,在驱逐穰侯魏冉后,秦昭襄王拜范雎为相,封范雎为“应侯”,当时范雎的名字还叫张禄。
范雎做了秦国相国后,提出了“奏事兼中外,跨马供事”制度,使得中央政府能够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实行“法令一律”,通过统一的法律制度,巩固了秦昭襄王的权威,加强了国家的统一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范雎主张“法者,君所制以治天下也”,这一思想在秦国实行法家思想的政治体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然,范雎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之时,他也没有忘记报仇和报恩。
范雎想起当年在魏国受辱的事,就建议秦昭襄王攻打魏国,秦昭襄王对这位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宰相言听计从,便同意了。
魏王得知秦国要攻打魏国的消息后,担惊受怕,派须贾出使秦国,希望结交张禄,请他罢兵。
可当须贾得知张禄就是范雎时,须贾吓得魂飞魄散,知道自己无法回到魏国了。
但范睢只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羞辱了须贾一顿,念在须贾送他一件粗丝袍,还有点老朋友的情份,放了须贾一条生路。范雎让须贾带话给魏王,让魏王把魏齐的人头送来,不然,非灭了魏国不可!
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大为惊恐,便逃到了赵国,躲在平原君的家里。
秦昭襄王为了给范雎报仇,向赵王施压,魏齐绝望之下,拔剑自杀。
对于仇人,范雎可谓是睚眦必报,但对于恩人,范雎同样懂得结草衔环。
范雎提拔曾经带他回秦国的王稽为河东太守,提拔曾经收留他的郑安平做了将军。
有仇报仇,有恩报恩,范雎倒也是性情中人。
公元前 260年,发生长平之战。
范雎使用反间计使赵国换下主将廉颇,白起率领秦军先后消灭赵军四十五万,长平之战的结果是秦国惨胜,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廉颇最终也郁郁寡欢而死。
赵国大败后,秦军围攻邯郸。
此时,白起主张一举攻下邯郸,范睢却主张休养生息,两人由此结下了梁子。
后来白起不听从秦昭襄王的指挥,在范睢的建议下,秦昭襄王赐死了白起。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范雎饱受后世谩骂,但此事细细一想,范雎也只不过是一个推手,白起功高震主不听指挥,死是必然。
白起死后,秦昭襄王任用郑安平为将,继续攻打赵国,结果秦军惨败,伤亡数十万,郑安平投降赵国。
郑安平是范雎举荐的,这为范雎的隐退埋下了铺垫。
后来河东郡守王稽为将包围邯郸,被下属告发犯有私通诸侯之罪,被秦昭襄王处死,王稽也是范雎举荐的,这让范雎遭受了很大的打击。
后经燕人蔡泽游说,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辞官归乡,不久抑郁而终,他传奇的一生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