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鞠躬尽瘁的一代贤相,也是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他是文人墨客心中永恒的精神归宿,也是士人学子推崇至极的终身偶像。他半生修身齐家,半生治国平天下。他是两汉以来的无双国士,也是三代而后的第一人。他就是蜀汉武乡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公元181年,光和四年。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就家世而言,诸葛亮的出身算不上显赫,但诸葛氏也是琅琊望族。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期做过司隶校尉,以刚正不阿、执法严明而着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然而,诸葛亮童年命运悲惨,他三岁丧母,八岁丧父,自幼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曾出任豫章太守,可在那个动荡的乱世,仕途充满变数,诸葛玄失去官职,便携诸葛亮兄弟前往荆州投靠刘表。《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可以说,诸葛亮年少时的不幸经历,造就了他后来的谨慎性格。也是这些经历,让诸葛亮早慧通达,明白事理,促使他博览群书,成为了一个满腹经纶的饱读之士。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诸葛玄去世,十六岁的诸葛亮就隐居在隆中。自此,隆中多了一位身材高大,喜欢吟诵《梁甫吟》的翩翩少年,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当时很多人都不信,认为诸葛亮是在吹牛自夸。《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隆中虽地处偏远,但对诸葛亮而言,这里却是他韬光养晦、积累学识的绝佳之地。当时的荆州文化氛围浓厚,名士云集。诸葛亮有幸结识庞德公,两人之间亦师亦友,关系非常密切。庞德公是荆襄地区备受敬重的名士,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眼光独到,一眼便看出诸葛亮的不凡之处,认为这个年轻人日后必成大器,故而赐他 “卧龙” 之称。诸葛亮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如徐庶、崔州平、石广元等人。他们时常相聚,一同探讨天下局势,互相切磋学问,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诸葛亮在隆中一呆,就是十年。
这十年诸葛亮具体在做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据诸葛亮自己后来在《出师表》里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意思是自己啥也没干,种田去了。但这些只是古人的自谦之词,至少从相关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诸葛亮在这期间,结交天下名流,观察天下大势,娶了一个很厉害的老婆,得到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号叫“卧龙”。
总结的说,诸葛亮这十年就是在修身齐家。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这一年,对诸葛亮和刘备而言,都是极为关键的一年。
此时的刘备,虽有着汉室宗亲的光环,但在这乱世之中屡遭挫折,四处漂泊,寄人篱下,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虽心怀兴复汉室的大志,却始终未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稳固基业。正在刘备为前途迷茫之际,徐庶向他举荐了诸葛亮,称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听闻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最终见到了他。
这一年,刘备四十六岁,诸葛亮二十七岁。
两人见面后,展开了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深谈,这便是着名的 “隆中对”。
在这次对话中,诸葛亮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他先是冷静而透彻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
曹操已在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庞大,兵多将广,且占据了政治上的优势,难以与之正面抗衡;孙权凭借父兄打下的基业,据有江东六郡,地势险要,又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加之手下人才济济,民众归附,只能与之结为盟友,共同对抗曹操。而荆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可据汉水、沔水,南通南海,东连吴郡、会稽,西通巴、蜀之地,是兵家必争的用武之地;益州则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有着 “天府之国” 的美誉,然而其主刘璋昏庸懦弱,难以守住这份基业。
基于此,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一条清晰且极具可行性的战略路线:
先夺取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进而谋取益州,待天下局势有变之时,再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北伐,如此便可兴复汉室,成就霸业。
刘备听后,犹如拨云见日,对诸葛亮的才能钦佩不已,当即恳请他出山相助。诸葛亮感于刘备的诚意与兴复汉室的大志,欣然应允,从此开启了他辅佐刘备成就帝业的辉煌征程。《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只干了两件事情,就为刘备争夺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件事情是诸葛亮利用刘表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为刘备建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
刘表的长子刘琦与次子刘琮,为了继承人之位,矛盾愈演愈烈,尖锐至极。刘表在后妻和下属的影响下,偏爱次子刘琮,对长子刘琦心生嫌恶,这让刘琦日夜担惊受怕。刘琦用上屋抽梯的手段获得了诸葛亮的帮助,诸葛亮建议刘琦远离荆州,以此保全自身。于是刘琦主动向父亲刘表请求,去江夏做了太守。刘琦任江夏太守后不久,刘备便派遣关羽前往江夏,表面上协助刘琦镇守江夏,实际上则是借刘琦之名,建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后来这支军队成了刘备与东吴联合抗曹的资本,也成了刘备争夺天下的主力军。
第二件事情是诸葛亮亲自前往江东,联吴抗曹。
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刘琮继位。曹操趁机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荆楚,刘琮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消息后,率领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并大破刘军,紧接着,刘备在夏口又被曹军大败。诸葛亮亲自前往江东柴桑,联吴抗曹。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当下的局势,捋清了利弊,再加上鲁肃和周瑜的游说,最终达成了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局面。《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权大悦,即遣周瑜 、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同年十一月,曹操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曹军损失惨重,曹操不得已率军返回北方。《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这场战役不仅成功扭转了刘备集团面临的危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也让诸葛亮的名声传遍天下,充分彰显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政治智慧以及对天下局势的精准把控能力。
赤壁之战后,曹操暂时无力南征,孙权忙于巩固江东战果,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趁机迅速占领了荆州南部的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有了一块相对稳固的立足之地。
此后,诸葛亮一方面积极协助刘备治理荆州,推行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如鼓励耕织、减轻赋税、发展商业贸易等,使得荆州地区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人口也日益增多,为刘备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力保障;另一方面,他时刻关注着益州的局势,等待合适的时机以实现 “隆中对” 中夺取益州的战略目标。《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 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听闻曹操将要进攻汉中的张鲁,心生恐惧,便听从张松的建议,派法正前去邀请刘备入蜀相助。谁知法正背叛刘璋,投靠了刘备,并献计刘备夺取益州。诸葛亮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力劝刘备应约入蜀。
刘备入蜀后,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镇守荆州,确保后方的稳定。后来,刘备与刘璋反目,双方爆发战争,诸葛亮审时度势,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则率领张飞、赵云引兵溯长江而上,攻克巴东,与刘备会师成都。最终刘璋投降,刘备成功夺取了益州。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此后几年,诸葛亮所有的精力都在帮刘备治理蜀地。
蜀地虽然物产丰富,但在这片广袤且复杂的土地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地方豪强势力过大、吏治腐败、民族关系复杂等诸多问题。为了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
在政治上,他大力推行法治,制定了严明的法令条文,强调 “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不论贵贱亲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他注重选拔和任用贤能之士,不拘一格地从各方招揽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无论出身寒门还是世家大族,都有机会得到重用。
在经济方面,诸葛亮重视农业生产,他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对都江堰等重要水利工程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灌溉,从而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百姓的温饱。此外,他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尤其重视蜀锦的生产,将蜀锦打造成了蜀汉的标志性产业,通过与周边地区乃至外国的贸易往来,蜀锦为蜀汉换回了大量的财富和物资,成为了蜀汉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民族关系上,诸葛亮秉持着 “和与抚” 的理念,妥善处理与西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积极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蜀汉政权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西征刘备。次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不下,诸葛亮调兵前来支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操,取得全面胜利。至此,刘备集团完全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定的战略目标。诸葛亮出山不过十年左右,就辅佐刘备建立根据地,天下三分已成定局。
这一年,诸葛亮三十七岁。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吕蒙率领东吴军队,白衣渡江,斩杀关羽、夺取荆州,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因此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公元221年,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群臣和诸葛亮的劝谏下,在成都武担山登基称帝,国号为“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同年七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发动了历史上着名的夷陵之战。
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夷陵的惨败,不仅让昭烈皇帝的复仇梦彻底破碎,也让蜀汉的实力遭受了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