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重,诸葛亮在永安接受了刘备的托孤。《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同年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
这一年,诸葛亮四十二岁。
公元224年,建兴二年。诸葛亮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交给诸葛亮决定。《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接下蜀汉军政大全后,诸葛亮用雷霆手段和自己超人的才能,帮助蜀汉从夷陵之战的惨败中挺了过来。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南方的南中地区(现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爆发了大规模叛乱。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如孟获等人,在曹魏和东吴的暗中支持下,举兵反抗蜀汉政权,对蜀汉的后方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诸葛亮深知南中地区的重要性,若无法彻底平定叛乱、消除隐患,蜀汉将难以集中力量展开北伐等其他战略行动。于是,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进行南征平叛。
在此次军事行动中,诸葛亮摒弃了单纯依靠武力强攻的传统做法,转而采取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的策略,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通过这种攻心策略,诸葛亮不仅成功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还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心。此后,他在南中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地区发展的政策,如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设立郡县加强管理、选拔当地少数民族中有才能的人担任官吏等。南中地区逐渐成为了蜀汉稳定的大后方,为蜀汉提供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平定了南方所有乱事后,诸葛亮着手准备北伐。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书了号称天下至文的《出师表》,随后出师北伐,率军进驻汉中,顿兵沔阳(今陕西勉县)。次年春,诸葛亮让赵云和邓芝在箕谷设疑兵吸引曹真,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三郡很快就被诸葛亮占领。但由于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再加上赵云在箕谷失利,诸葛亮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诸葛亮又进行了三次北伐,因用人不当和粮草所困,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班师回朝后,劝农讲武,积蓄兵粮,准备再次北伐。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再次挥师北伐,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
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经褒斜道向关中进军。与此同时,孙权也亲率大军北上进攻合肥,吴蜀两国东西呼应,使曹魏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魏明帝曹叡亲率大军南下支援合肥,派司马懿西进抵御诸葛亮。
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在渭水以南,武功水以东的区域安营扎寨。而诸葛亮则选择屯兵于褒斜道北口附近的五丈原。五丈原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地势险要,且褒斜道是蜀军运粮的生命线,在此驻扎可保粮道无忧,一旦出现意外,也可从容撤回汉中。
起初,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率少量兵马驻扎于河东岸,与大军隔水相望,形成掎角之势。但适逢武功水位暴涨,阻断了双方联系。司马懿趁机攻打孟琰,诸葛亮一方面派人架设桥梁,一方面派弓兵阻击司马懿,司马懿见桥快架好,只好撤退,双方未发生大规模战斗。
接着,雍州刺史郭淮认为诸葛亮的目标是陇西地区,若其派兵渡过渭水,占据渭水以北的北原,便可切断关中和陇西地区的联络。司马懿遂命郭淮率兵移驻北原防守。郭淮到北原后迅速修筑城防营垒,蜀军前来攻打,因魏军早有准备,攻而不克,只能退走。
然后,蜀军拔营西进,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将进攻西围,继而攻击陈仓,只有郭淮认为诸葛亮是声东击西,其真实目标是阳遂。当晚,蜀军果然趁夜色偷袭阳遂,但因魏军早有防备,蜀军再次败退。
几次交手,魏蜀双方都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于是两军进入对峙阶段。
在对峙期间,诸葛亮一方面在武功河西岸搞起了屯田,以解决粮草问题;另一方面,他命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和头巾,讥讽其像女人一样怯战,但司马懿不为所动,魏军仍旧坚守不战。司马懿还假意上表给曹叡请战,曹叡派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司马懿则屡次请求出兵,均被辛毗拒绝,诸葛亮明白司马懿在演戏,却也无可奈何。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诸葛亮一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也是他对刘备生前的郑重承诺。诸葛亮此时想求战不成,进攻不克,退军又不舍,被困在五丈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与司马懿相持百余日后,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终于病倒。
到了八月,诸葛亮病情恶化。弥留之际,诸葛亮向众人交代完后事,便在五丈原的军营中与世长辞。他的身影,与五丈原薄凉的瑟瑟秋风,一同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这一年,诸葛亮五十四岁。
诸葛亮病逝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见蜀军后撤,认为诸葛亮已去世,于是率军追击,姜维击鼓做出出击的架势,司马懿遂不敢进攻,蜀军得以从容撤退。?诸葛亮五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诸葛亮的北伐之举依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曹魏的兵力,使其无法集中力量对东吴发动大规模进攻,从而维持了三国鼎立的相对稳定局面。
诸葛亮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非凡成就,在文学领域同样令人瞩目。
他的文章言辞恳切、情感真挚,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其中,《出师表》堪称千古名篇。文中既有对先帝刘备的感恩追怀之情,回顾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以及创业的艰难历程;又有对后主刘禅的殷切嘱托和忠心劝谏之意,他苦口婆心地劝诫刘禅要 “亲贤臣,远小人”,要继承先帝遗志,发愤图强,兴复汉室。整篇文章行文流畅,一气呵成,用典恰当。
《出师表》所传达出的忠诚、担当、智慧等精神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被后人广为传颂、反复诵读,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诸葛亮还有一些诗歌、书信等文学作品留存于世,从这些作品中同样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高远的志向情怀以及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在科技领域,诸葛亮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所发明的木牛流马,堪称古代机械工程的杰作。由于历史久远,其具体的构造和制作原理如今虽难以完全还原,但从有限的史料记载中,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出它的精妙之处。木牛流马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蜀军在山地行军过程中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它能够在崎岖的山路间自动行走,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极大地提高了后勤保障效率,为北伐等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诸葛亮还改进了诸葛连弩。这种弩箭武器相较于传统弩,一次能够发射多支弩箭,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和威慑力,在战场上能对敌军造成大面积杀伤,改变了传统弓弩作战模式,是古代兵器制造技术的一大创新。
诸葛亮的这些科技发明和创新,不仅在当时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他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以及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为中国古代科技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诸葛亮的品德风范与人格魅力也堪称千古楷模。
从接受刘备邀请出山那一刻起,他便将自己的命运与蜀汉紧紧捆绑在一起,至死不渝。无论是刘备创业初期的艰难困苦、四处漂泊,还是后来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白帝托孤时蜀汉面临的内忧外患,又或是后主刘禅生性懦弱、才能有限,难以独自撑起蜀汉江山社稷,诸葛亮都从未有过丝毫二心。他始终秉持兴复汉室的初心,殚精竭虑地操持军政大事。
刘备去世后,他更是以一己之力挑起整个蜀汉的重担,内抚百姓、外御强敌。即便明知蜀汉在国力等方面与曹魏有着巨大差距,北伐之路困难重重,可他依旧义无反顾地一次次踏上征程,为那遥不可及的理想倾尽所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做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一生都保持着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尽管他贵为蜀汉丞相,手握军政大权,本可以尽享荣华富贵,但他的生活却极为简朴。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不仅是他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更是他自身的真实写照。
他居住的府邸,没有奢华的装饰,日常的衣食住行也与普通官员无异。他所关心的从来不是个人的物质享受,而是如何让蜀汉的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繁荣昌盛。在赏赐财物方面,他往往将其分给有功劳的将士或是用于国家建设,从未中饱私囊。面对权力,他也没有丝毫贪恋,一心只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去调配资源、整军经武、治理国家。其廉洁清正的形象深入人心,在那个乱世之中犹如一股清流,为蜀汉官场乃至整个社会都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标杆。
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后世常以“武侯”尊称。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十六岁隐居,二十七岁出山,四十二岁接受托孤,五十四岁魂归天地,半生修身齐家,半生治国平天下。他能从群星璀璨的三国中脱颖而出,不断被后人奉上神坛,除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外,还有他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君子品格。
即便是褪下演义中的神化光环,他依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双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