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明王朝的首席军师,也是百姓心中神一般的存在。他为大明江山的创立出谋划策,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也”。他尽心尽力维护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他才华横溢,着作颇丰,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就是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的大明太师——刘基。
刘基,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朱元璋的首席谋士。
公元1311年,元至大四年。刘基出生在浙江青田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的家族历史悠久且显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刘基的八世祖刘延庆是北宋名将,因功积官至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镇海军节度使。他的七世祖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官至太尉,历封荣国公、杨国公。后来家族逐渐衰落,迁徙至南田武阳,由武将世家转变为书香门第。刘基的曾祖父刘濠在南宋末年官至翰林掌书,为人宽厚仁义,南宋灭亡之后,辞官回家隐居。他的祖父刘庭槐是元朝的太学上舍,对天文、地理、阴阳、医卜、风水颇有研究,他的父亲刘爚是元朝的遂昌教谕。
刘基的家世可谓是“远祖尚武,近世修文”。刘基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为他日后的博学多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基从小就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他读书通达、博学多才,十二岁便考中秀才,乡间父老都称他是“神童”。刘基不仅记忆力超群,能够过目不忘,而且思维敏捷,对所学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公元1324年,元泰定元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学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公元1327年,元泰定四年。十七岁的刘基离开郡庠,拜处州名士郑复初为师,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在郑复初的教导下,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十分精通。《明史·刘基传》记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郑复初曾对刘基的父亲刘爚说:“你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公元1333年,元元统元年。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
这一年,刘基二十三岁。
然而,此时天下大乱,战火连连,再加上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在官场中受到诸多限制和排挤。刘基考中进士后,并没有立即得到官职,而是在家闲居三年。
刘基在家苦等了三年后,终于盼来了做官的机会,他被任命为高安县丞。在任期间,刘基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爱戴,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地方豪绅。
当时,高安县的社会风气腐败,豪强恶霸与贪官污吏相互勾结,鱼肉百姓,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刘基到任后,深入调查,搜集证据,坚决惩治那些为非作歹的豪强恶霸和贪赃枉法的官吏。他的公正执法和果断行动,让当地的社会风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百姓们对他赞不绝口,称他为青天大老爷。但因为刘基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任职期满后,刘基辞去官职,返回了青田。
公元1343年,元至正三年。朝廷征召刘基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在这个职位上,刘基依然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刘基的正直和公正却再次遭到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排挤。当时,朝廷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一些官员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违反规定,弄虚作假。刘基对此深感不满,他多次上书弹劾这些官员,要求朝廷严肃处理。但刘基的弹劾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反而遭到了一些大臣的责难和反对。刘基对朝廷的失望越来越深,无奈之下,再次上书辞职,任期不到一年便离开了这个职位。
公元1346年,元至正六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这段时间,刘基以教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两年后,刘基结束在丹徒的半隐居生活,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公元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起用刘基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平定浙东一带的方国珍叛乱。
方国珍是元末着名的海盗和农民起义领袖,他在浙东沿海一带势力强大,经常骚扰百姓,抢劫财物,给当地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刘基到任后,积极组织力量,制定作战计划,准备对方国珍进行围剿。
当时,元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方国珍,他认为方国珍势力强大,难以剿灭,不如招安,以避免战争的损失。刘基则坚决反对招安,他认为方国珍是首犯,不诛无以惩后,如果招安,只会让他更加嚣张,后患无穷。他主张趁方国珍势力未成,彻底将其剿灭,以绝后患。方国珍得知刘基的态度后,十分害怕,如果刘基坚决围剿,他将难以抵挡。于是,他派人用重金贿赂刘基,试图让他改变主意。刘基为人正直,廉洁奉公,他坚决拒绝了方国珍的贿赂,并表示绝不会与他同流合污。方国珍见贿赂不成,便又派人到京城,贿赂朝中权贵,试图通过他们来压制刘基。
在方国珍的贿赂和朝中权贵的压力下,朝廷最终决定招安方国珍,并授予他官职。而刘基则因为坚持己见,反对招安,被指责为擅威福,遭到了大臣们的诘责。刘基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失望,他一怒之下,辞去官职,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后,刘基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他在青田山中修建了一座小茅屋,取名为 “诚意伯府”,从此在这里读书、写作、思考。
在这段时间里,刘基创作了《郁离子》这部寓言体散文集。《明史·刘基传》记载:“基遂弃官还青田,着《郁离子》以见志。”
《郁离子》是刘基的重要着作之一,全书共十八章,一百九十五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了刘基对社会政治、人生哲理、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在书中,他批判了元朝的黑暗统治,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改革建议。他主张以民为本,实行仁政,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还主张选拔人才,任人唯贤,让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重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郁离子》,刘基抒发了自己的抱负和无奈,也为他后来辅佐朱元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公元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天下局势愈发混乱,各方势力逐鹿中原。朱元璋此时已占据应天(今江苏南京),势力逐渐壮大,正雄心勃勃地谋划着如何平定江南,进而统一天下。他听闻刘基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兵法,且对时局有着深刻的见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心生招揽之意。
起初,朱元璋派大将胡大海去邀请刘基出山相助。胡大海带着朱元璋的亲笔书信和丰厚的礼物,满怀诚意地前往刘基的隐居之地。然而,刘基此时对元朝仍抱有一丝幻想,且对朱元璋的实力和未来发展心存疑虑,因此婉拒了胡大海的邀请。但朱元璋并未就此放弃,他明白像刘基这样的大才,若能为己所用,必将如虎添翼。于是,朱元璋听从宋濂的建议,派能言善辩的孙炎前去邀请刘基。孙炎带着朱元璋的重托,来到刘基家中,他向刘基详细阐述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和远大抱负,以及对他的敬重和期待。可刘基还是拒绝了,不过为了答谢朱元璋的诚意,他写了一封书信,并把自己的宝剑交给孙炎,请他转交给朱元璋。
孙炎见刘基还是不肯出山,便对刘基说:“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这句话暗藏玄机,暗示刘基若不出山辅佐朱元璋,便是违背天命。刘基是个聪明人,自然明白其中的威胁意味。他虽一心想归隐山林,远离尘世纷争,但也不想因此招来杀身之祸。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基最终决定出山,跟随孙炎前往应天。《明史·刘基传》记载:“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于《道藏》中重新发现。比较儒、道、墨、法、名、杂诸家,基始出。”
这一年,刘基五十岁,正式成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
刘基到达应天后,朱元璋亲自出城迎接,以最高的礼节接待他,随后将他安排在礼贤馆居住。朱元璋迫不及待地与刘基谈论天下大事,询问平定江南的策略。刘基见朱元璋如此礼贤下士,且心怀天下,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可以辅佐的明主,于是将自己多年来对时局的思考和谋划倾囊相授,献上了《时务十八策》。
《时务十八策》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多个方面,为朱元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战略规划。
在政治上,刘基主张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今元政失修、海内鼎沸。诚能效汤、武吊民伐罪,以百里之地,率一旅之师,可取而代之”,强调朱元璋要顺应民心,以仁德为怀,建立一个符合百姓期望的政权。
第三,在军事上,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指出陈友谅和张士诚是朱元璋的两大劲敌,其中陈友谅 “地居上游,奄有荆、襄,窥伺江东已久”,且 “弑主自立,名号不正”,但其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是最具威胁的对手;而张士诚 “窃踞江、浙,称孤道寡”,不过是个 “守虏”,胸无大志,不足为惧。因此,刘基建议朱元璋采取 “先灭陈、后攻张、统一江南后北上灭元” 的战略方针,先集中力量消灭陈友谅,解除西面的威胁,再挥师东进,平定张士诚,统一江南,最后北上推翻元朝,夺取天下。
在经济上,他提出要 “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鼓励百姓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军队的物资供应,同时要 “与民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凝聚力。
在用人方面,刘基主张 “尚贤者政之本也”,要广纳天下贤才,任人唯贤,让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重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此外,他还对赏罚分明、尊儒重孔、兴塾廷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朱元璋看完《时务十八策》后,犹如醍醐灌顶,对刘基的谋略和远见佩服得五体投地。后人也将刘基的《时务十八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民间也就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说。
在刘基的建议下,朱元璋将战略重点放在了西面的陈友谅身上。
陈友谅出身渔家,本姓谢,因赘于陈氏而改姓陈。他力气大,武艺好,在县为吏时,因与上司不合,屡受责备,遂投徐寿辉部将倪文俊部,后因战功升为领兵元帅。倪文俊迎徐寿辉在汉阳居住,控制了徐寿辉。徐寿辉欲除去倪文俊,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成,逃至陈友谅的防区黄州,被陈友谅所杀,陈友谅尽领其众,自称平章,挟徐寿辉而自专。几年后,陈友谅在采石舟中用铁挝杀害徐寿辉,以五通庙为行殿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以江州为都。
陈友谅称帝后,势力迅速膨胀,占据了荆楚形胜之地,成为当时南方占地最广、实力最强的起义军。他野心勃勃,企图消灭朱元璋政权,进而夺取天下。陈友谅率十万舟师,自采石蔽江而下,进攻应天。同时,他派使者约张士诚从东面向朱元璋的占领地进攻,试图东西夹击,一举消灭朱元璋。
在与陈友谅的战争中,刘基的谋略起到了关键作用。
面对陈友谅的来势汹汹,朱元璋的部将们惊慌失措,有的主张举城投降,有的主张退据钟山,也有的主张决一死战,但都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朱元璋心急如焚,在营帐中来回踱步,思考着应对之策。这时,他想起了刘基,于是立刻派人将刘基请来。
刘基来到营帐后,朱元璋急切地问道:“先生,如今陈友谅大兵压境,张士诚又蠢蠢欲动,我军该如何应对?” 刘基沉思片刻后,冷静的告诉朱元璋,陈友谅虽然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民力疲敝,不得人心。我们只要诱敌深入,再以伏兵攻击,定能打败他。《明史·刘基传》记载:“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决定一鼓作气,消灭陈友谅。
为了保证应天伏击的胜利,朱元璋先命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进攻信州,牵制陈军侧后。同时,他利用陈友谅的骄傲轻敌和急于求成的心理,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诈降,诱使陈友谅孤军深入。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他以为朱元璋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有机可乘,于是迫不及待地率领大军直扑应天。
陈友谅挥军自采石抵大胜港,遭杨璟所部抗击。待到江东桥时,他发现桥已易木为石,连呼 “老康”,却无人应答,这才知道自己中了计。但此时他已深入朱元璋的防区,退路被断,只得仓促派万人至龙江登岸立栅。朱元璋在卢龙山看到陈军已进入伏击圈,立即举红旗发信号,鼓声震天。之后又举黄旗,乘陈军立营未稳之际,伏兵四起。在朱军水陆两路夹击下,陈军大乱,争相登舟溃逃。其时正值退潮,陈军巨舟搁浅,被俘两万余人,击杀、溺死者不计其数,诸将见势危急,纷纷投降,巨舰、战舸多为朱军所获。陈友谅乘小舟败退江州。朱元璋挥军追击,夺回太平、安庆,胡大海也攻占信州。应天之战以陈友谅的失败而告终。
应天之战是朱陈主力角逐的第一仗,也是朱元璋转危为安的关键一战。此役不仅挫败了陈友谅的锐气,还缴获了大量的战船和物资,增强了朱元璋的实力。朱元璋对刘基的智谋更加钦佩,对他言听计从。此后,刘基继续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帮助他巩固后方,发展势力,等待时机再次与陈友谅决战。
公元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进兵攻打安丰,安丰城岌岌可危。刘福通派人向朱元璋求救,请朱元璋前来营救小明王韩林儿。此时,刘基极力反对出兵安丰,他认为一旦出师,陈友谅肯定会前来复仇,到时候朱元璋必然会腹背受敌,极为被动。但朱元璋考虑到如果自己此次不发兵安丰,就会被天下人视为不忠不义之人,失去民心,于是他没有听从刘基的劝谏,执意率兵解救安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