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一边将赵延年往里让,一边介绍起情况。右贤王分几路入侵,的确有一路经过高阙。不过汉军警惕,没给他们多少机会,没等他们攻破平虏燧,援军就赶到了。
“平虏燧能坚持那么久,也和赵君有关。你教给他们的矛法,这次作用甚大。不仅燧卒们无一阵亡,还杀了好几个强行蚁附的匈奴人,领了十几万赏钱。赵君这次来,能否在九原多住几天,也让我们见识一下你的矛法?”
赵延年想了想。“我和太中大夫约好在九原见面,然后一起去长安。能待几天,要看他什么时候能到。”
苏武明白,随即带着赵延年去见苏建。
苏建很忙,匈奴人虽然退兵了,危险却没有完全解除。在天气回暖之前,匈奴人随时可能再来。他要抓紧一切时间查漏补缺,加固边防,尽可能不给匈奴人机会。
见到赵延年后,苏建抽出时间,问了一些代郡的情况。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苏建对诸闻泽之战赞叹不已,非常欣赏赵延年的悍勇,言语间颇有后悔之意。
除此之外,他的观点和张骞近似。
汉匈之战不取决于某一个人的勇武,最终看的还是两国的实力对比。赵延年一个人勇不够,还要更多的人勇才行。
赵延年听懂了苏建的意思,和苏武说的差不多,还是希望他能传授一些武艺而已。
区别只在于苏武说得坦荡,苏建毕竟是长辈,又是高位者,说得更加含蓄、隐晦。
他痛快的答应了。
苏建很满意,随即让苏武去安排,让赵延年住在客院里。
客院虽然不大,却干净整洁,设施也很完善,甚至称得上奢华,毫不逊色于李椒在代县为赵延年准备的住处。一看这个场景,赵延年就知道,苏建父子早有准备,就等着他来。
果不其然,接风宴的时候,来了十几个壮汉陪酒,其中就包括上次见过的伍军侯。
赵延年没有问,但是他估计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是苏建的部曲。
部曲是私兵,骨干大多由信得过的人充任,比如家族里的子弟,或者是同乡。他们的基础原本就比一般士卒好,再有高手指点,进步也会非常快。
这样的好机会,自然不可能雨露均沾,落到普通士卒的头上。
平虏燧的燧卒遇到赵延年,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运气。
赵延年明白这一点,也无可奈何,只能感慨这就是世道的不公。
人和人生来不平等。
时间有限,他也没有说太多,花了两天时间,详细讲解了矛法的要诀,传授了训练方法。
真正的矛法其实很简单,拦拿扎而已,其中的细微之处才是精华。
临阵搏杀,生死就在一息之内,哪有那么多花招。将这些基本招法练精练熟,足以对付绝大多数敌人,尤其是匈奴人。
就赵延年的战斗经验而言,即使是龟龙营的精锐,矛法称得上精妙的也就寥寥数人而已。
这些人将信将疑,却还是按照赵延年的要求去练了。
两天后,张骞赶到,与苏建父子见面之后,就和赵延年一起出发了。
临行之前,赵延年拜托苏武一件事。如果有可能,将老书佐李旦调到太守府来,哪怕还是做个书佐,也比留在平虏燧强。
苏武一口答应。
对他来说,这是举手之劳,不值一提。
张骞与赵延年同车。出发之后,他看着赵延年,忍不住笑道:“赵君,你的牵挂越来越多了。不过恕我直言,张威也好,李旦也罢,他们都帮不上你什么忙。将偌大的人情用在他们身上,颇有些不值。”
赵延年想了想,引用了一句老子的话作为回答。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我能力有限,做不了什么大事,能帮几个普通人也是好的。”
张骞转头看向窗外,沉吟片刻,收回目光,点了点头。
“你说得对,大丈夫行事,只问当不当做,不必问有利无利。”
(第二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