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终是结了盟(2 / 2)

听到周瑜的话,孙策眉头紧皱。听周瑜的意思,似乎不夺淮南,也无法夺得庐江,就算侥幸夺了庐江,也无法站稳脚跟。这与孙策、周瑜最早的想法不同。</P>

“一旦我军不能夺庐江或淮南,则只能困守并西进夺豫章,如此一来,我军战线就被拉长,进攻不足而防守又难,对我军不利。因此,我军只能先据淮南,再夺庐江,然后守据江北之地。”</P>

孙策的大军驻守在吴、秣陵、宛陵等地,距离豫章郡太远,攻打豫章并不容易,就算打下来,防守也不容易。可是,如果孙策拿下庐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庐江与豫章、丹阳都只隔了长江。</P>

这也就是孙策明明知道淮南和豫章兵力薄弱,却只想先谋划夺庐江的主要原因。夺了庐江,豫章就是囊中之物,根本就不需要急。</P>

这时,老将黄盖也站出来:“吴侯,刘鑫兵力虽盛,但我军曾击败刘繇、陆康、王朗、祖茂、严白虎等人,亦是强军,岂能未战先怯?”</P>

“周将军说得有理,若是不能北进夺了淮南和庐江,我军只能固守江东,偏安一隅,难有出路。”</P>

孙策点了点头,有了周瑜和黄盖的支持,他心里便有了决断。</P>

“好!既然如此,我军就与曹操结盟,先占据淮南,再夺庐江,进而夺豫章,一旦淮南、庐江和豫章落入我手,则我军就全据扬州之地,若刘鑫率军来攻,我便以兵拒之。”孙策就这么下了决断。</P>

次日,他再次召见了董昭,把他决定同意结盟的决策告诉董昭。不过,孙策仍提了个要求,他要扬州刺史的官职,有了扬州刺史之职,他占据整个扬州就名正言顺了。</P>

董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已是欣喜若狂,他当场拍胸脯,称回去立即就让陛下发布任命。虽是私下先打包票,但他相信曹操不会拒绝。曹操是做大事之人,哪会在意一个官职?</P>

双方就细节问题进行了一些商讨,两天之后,董昭便离开了吴县,往许都而去。</P>

十几天后,董昭回到了许都,向曹操汇报了结果。曹操得知孙策同意结盟,心里稍稍安定。</P>

……</P>

话说刘馥并不知道曹操与孙策即将结盟之事。在上奏疏给朝廷之后,他仍是继续收拢和安置百姓,还带着上千个百姓去修筑河堤。</P>

合肥地处多雨地带,每到夏秋之季,雨水增多。一旦大水泛滥,后果不堪设想。近一年多以来,刘馥就一直在发动百姓挖坝修堤。</P>

说起来也是很有意思,刘馥虽是地方官员,但他更像是水利专家。</P>

这天,刘馥仍旧带着八百多个百姓在挖土坝。一个士兵来报,新任扬州刺史李整到了。他连忙往回赶路,花了一天时间,才回到合肥,见到了李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