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尼你这就叫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不过,要想百姓过得富裕,我们还得提高产量才行,将一亩地产量提到五石以上,那百姓自然就不会有饿死了。”</P>
“大将军,想来你是想到什么科学手段了吧?”刘鑫迟迟不进入主题,国渊也有点茫然。</P>
“嗯!”刘鑫点了点头:“昨日我去见了刘洪刘元卓,你可知道此人?”</P>
“知道,他曾钻研历法!”</P>
“此人精通历法、算术等,这些其实都是科学的一部分,只是他所精通的,由于多种原因,不能用于民生,结果反而容易导致失传。”</P>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打算成了一个组织,称为科学院,专门用来奖励和培养这样的人,保存他们的钻研成果,将他们所能运用于实际,就算暂时用不到的,我们也要保存起来,传之后世。”</P>
国渊眉头一皱,大将军就是会奇思妙想,一不小心就整出个新玩意。</P>
“这些拥有特殊技艺的人,他们的技艺明明可能有很大的用处,却因多种原因而得不到重视,以至于穷困潦倒,最终技艺失传。有些人,他们长期钻研各种技术,屡有成就,我们就可以将其纳入科学院,成为院士。”</P>
“有些人可能因为多年从事一项工作,总结出新的技艺,但不具备钻研的才能,这样的人,虽不能成为院士,但科学院应该给予其丰厚奖励,并保存他的技艺。”</P>
国渊一脸懵圈,不明白刘鑫所指。</P>
刘鑫也明白他一时难以接受:“比如说,左子邑,他钻研造纸数年,又苦苦研究印刷术,他在造纸印刷这方面有非常高的成就,可成为院士。”</P>
“蒲林,他精通炼铁炼钢,不断改进器械,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也非常高,亦可成为院士。”</P>
“刘洪刘元卓,他精通算术、历法,还曾观测天象,乃当世高人,可为院士。”</P>
“板晒盐法,这是简宪和在民间以高价悬赏所得的技艺,创造出此法的百姓,数年晒盐,靠经验所创技艺,我科学院应给予奖励,并收藏其板晒盐法,但不能让其成为院士。”</P>
“倘若此人又继续改进其晒盐工艺,晒出更白更细的盐来,则表明他在这个领域已具备一定的成就,则此时他可成为院士。”</P>
“那他成为院士后,又有什么好处呢?”国渊问道。</P>
“一则,科学院院士代表着大汉最高荣誉,要在报纸上大肆宣传,在百姓中广而告知,以提高其声誉,让其青史留名。”</P>
“二则,他们的每一项成就都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就像战场的将军立功一样,每功必赏。除此之外,他们有固定的俸禄,其俸禄等同于不同级别的官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