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 2)

词之国 乐从心来 1249 字 10个月前

求雨成功之后,苏轼又发现常山“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P>

就这样,苏轼又为百姓寻到了水源,抗旱救灾取得了彻底胜利。</P>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密州的灾情基本得到控制,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社会秩序也明显好转。</P>

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节,因为苏轼而显得更具有人文色彩,更为后世留下千古传唱的名词。</P>

那天晚上,皓月当空,和往常一样,苏轼呼朋唤友在超然台饮酒赏月,不免想起弟弟苏辙。</P>

有个酒友说起孔家后代孔周翰五年前也曾在这废台上有题壁诗,感慨与亲友十七年的分离:“屈指从来十七年,交亲零落一潸然。婵娟再见中秋月,依旧清辉照客眠。”</P>

于是苏轼慨然提笔,即席写了两首诗:“坏壁题诗已五年,故人风物两依然。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麯眠。”“更邀明月说明年,记取孤吟孟浩然。此去宦游如传舍,拣枝惊鹊几时眠。”</P>

熙宁八年(1075年),苏辙由河阳军学官改授齐州掌书记。</P>

苏轼原以为,他在密州能方便地见到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为官的弟弟,到了今天却忽然想起,他至今也还没能与已经分别六年的苏辙相见。</P>

尽管密州和齐州相距不过几百里,但一年来,兄弟两人各自忙于公务,密州期间终究未能相见,只得飞鸿传书、诗词唱和。</P>

在密州,苏轼为后世留下了兄弟情深的见证——超然台和《超然台记》。</P>

当时密州西北墙上有“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P>

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超然,即超脱尘世、乐天知命的意思。</P>

苏轼则写下《超然台记》,成就千古名篇:</P>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P>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P>

有人这样评价苏氏兄弟对超然台的贡献:</P>

“若无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P>

优游物外迪心智,诸城至今寻旧台”。</P>

苏轼政务之余,常常登上超然台,或远眺名胜古迹,或抚琴抒发情怀。</P>

苏轼作《望江南·超然台作》词曰:</P>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