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P>
苏轼的酒量并不大。他自己在《东坡志林》中说:吾兄子明,饮酒不过三蕉叶。吾少时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也。蕉叶是古人对最小酒杯的代称。饮器中,钟鼎最大,梨花蕉叶最小。</P>
中秋佳节那晚,估计苏轼喝得也不多,然而他醉了。</P>
他格外想念弟弟苏辙,无法抑制的感情,化为洋洋洒洒的倾诉,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留下了超然台上“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的旷古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P>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
《苕溪渔隐丛话》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P>
说法极端却并不过分,这首词把情、景、理三者高度融合在一起,把人间的冷暖、现实的无奈、命运的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字字珠玑。</P>
如今,每到月圆我们都会想到它,每逢秋天我们也会想到它,每每有离别和思念我们还会想到它。即使在苏轼逝去九百年后,我们仍然能够听到歌者的咏唱。</P>
在密州,苏轼治事之余,文学创作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密州先后创作并留世的诗词共230余首,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尤以前面提到的“密州四曲”最为流传,无愧千古绝唱之名。</P>
《江城子·悼亡妻》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哀婉,流露了对妻子的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超然,表达了对弟弟的情;《望江南·超然台上做》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自我解脱,反映了对故土的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表现了对国家的忠。</P>
“密州四曲”中的一词一句,无不深刻展现出苏轼厚重的家国情怀。</P>
密州时期,也是苏轼超然旷达思想形成的初始阶段。经历初到密州的落寞孤寂,苏轼开始接受《庄子》“齐物思想”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观点。《超然台记》,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无往不乐”的超然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对他的思想从苦闷到超然的诗意总结。</P>
在密州勤政为民的两年多时间,苏轼的思想发生了蜕变。在成长为一名干练正直的地方官员的同时,也为以后主政地方为民造福积累了经验、奠定了思想基础。</P>
转眼之间,苏轼在密州的任期将满。京城传出消息,苏轼即将改知汝州。</P>
在给继任太守的赠答诗中,苏轼深深地自责未能救民于苦难。</P>
苏轼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平生五千字,一字不救饥。”</P>
临行前,苏轼又登上常山,在《留别雩泉》中写道“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表达了他对密州这片土地的热爱。</P>
正当苏轼既兴奋又担忧再次卷入政治党争漩涡的时候,朝廷改变主意了。朝廷诏谕,苏轼由知汝州改为知河中府。</P>
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带着遗憾和依恋,苏轼离开了密州。沿途看到村落凋敝、满目凄凉,苏轼心中十分难受,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攲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密州百姓的愧疚之情。</P>
九年之后,1085年5月,苏轼赴登州(今山东蓬莱)任知州,专程路过密州并逗留几日。苏轼故地重游,又登超然台,百姓对他争相欢迎。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当年救治的弃婴也已长大成人,苏轼倍感欣慰。</P>
熙宁十年(1077年)正月,赶赴河中府的苏轼途经齐州,当时苏辙和其家眷都在齐州,苏轼想去和弟弟一家相见。但没想到,苏辙竟然不在家,已经先行一步前往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