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自种黄桑三百尺(1 / 2)

词之国 乐从心来 1231 字 10个月前

神宗变法时,旧党被废,苏轼乌台诗案即发生于此时。后来,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皇太后主政,新法尽废,王安石被罢,退居金陵。太皇太后死后,哲宗亲政,随即再度废除旧法,恢复神宗新法。王安石已不再掌握朝政,但从此宋朝陷入新旧党争的泥沼,不能自拔。</P>

苏轼关押在御史台时遭到了严刑逼供。在当时同样被关押在御史台中,与苏轼只有一墙之隔的苏颂听到了审讯时对苏轼的辱骂,并在诗中写下了“遥怜北户吴兴守,垢辱通宵不忍闻”这样的句子。</P>

在御史台,苏轼承认了所有被弹劾的罪名。御史台向皇帝汇报后,神宗大为不满,认为苏轼还有隐瞒,下令一定要查出牵连的所有人!</P>

就这样,苏轼的《和韵答黄庭坚二首》被扣上了大骂新进的帽子;给好友王诜《汤村开运河雨中督役》被安上了抨击生事的名头。</P>

《和韵答黄庭坚二首》其一:</P>

“君吟春风花草香,我爱春夜璧月凉。</P>

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阳。”</P>

其二:</P>

“兰荃盈怀报琼玖,冠缨自洁非沧浪。</P>

道人四十心如水,那得梦为胡蝶狂。”</P>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诗曰:</P>

“居官不任事,萧散羡长卿。</P>

胡不归去来,滞留愧渊明。</P>

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P>

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P>

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P>

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P>

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P>

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P>

归田虽贱辱,岂识泥中行。</P>

寄语故山友,慎毋厌藜羹。”</P>

新党在每一篇诗文中抠字眼,苏轼被扣上了无数的帽子,这些罪名的由来都是牵强附会的,根本曲解了或者过分夸大了苏轼的本意。</P>

以李定为首的这一部分新党恨不得置苏轼于死地。他们甚至检举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是对当今天子怀有不臣之心,说“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这两句有问题,“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P>

神宗虽然是授意者,但是也逐渐受不了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他回答:“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P>

神宗首先松了口,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就连当时已罢职的王安石也上书求情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P>

苏轼坐牢一百多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太祖赵匡胤当年定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国策,苏轼在死亡边缘捡回了一条命。</P>

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囚御史台狱中一百三十天的苏轼终于获释,并在两个月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P>

乌台诗案虽然告一段落,但是这并不是新旧两党之间争斗的终点。相反,党政之争愈加严重,双方都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P>

在诗文中寻找蛛丝马迹也成为了潮流,甚至到宋徽宗年间,这种攻击方式依然大行其道。难以想象,就连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豪的着作也一度遭到禁毁。</P>

更为甚者,在北宋亡国前夜,金兵铁蹄临近,但是城中的大夫们依然互相攻讦,丝毫没有一点觉悟,何其可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