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完了,吕端问赵光义,古往今来,凡是敢造反的都是不顾亲人生死的,更何况是李继迁这种反复背叛大宋的人呢?如果陛下今天把李继迁的母亲杀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继迁吗?如果抓不到,那么就是白白增加了仇恨,这样一来李继迁背叛的意志岂不是更加坚定了吗?
面对吕端的深刻三问,赵光义觉得挺有道理,就问吕端该怎么办。
吕端告诉赵光义,把李继迁的母亲就安置西北的延州,好好赡养,从思想上慢慢瓦解李继迁,虽然李继迁不可能因此马上投降,但这一辈子总归会有个牵挂,老娘还在我们大宋手里。
赵光义一想,好,这办法好,消灭不了你,我就给你加一道牵挂,于是就把李老太太好生安置在了延州。
若干年后,李老太太病死在延州,李继迁死后其后人主动向宋朝上书道谢,感谢朝廷对李老太太的赡养。
至道元年四月,吕蒙正罢相退休,赵光义决定提拔吕端做同平章事,任命的当口突然有人向赵光义提了反对意见,说吕端这货糊涂,不能让一个糊涂的人担任宰相。
赵光义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然后吕端顺利升任同平章事。
安排好了吕端和寇准为太子将来的顾命大臣之后,赵光义实在是已经疲惫不堪了,多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耗尽了他的心神,他准备好好休息休息,给国家做点温和的善事,不再大动干戈。
于是从至道元年册封完皇太子开始,他就不断地大赦天下、郊祀、祭天地,希望用自己的虔诚给国家添点儿福分。
希望是挺好的,可惜大宋王朝的老朋友李继迁又来了。
至道二年,李继迁不停地在西北战场上骚扰,今天打清远军(今宁夏同心县),明天打灵州,后天又打劫宋军粮草。
浪到这份儿上,赵光义就算再累也忍不了了,至道二年四月,朝廷派李继隆出征,说什么也要干掉李继迁这混账。
可惜赵光义的老毛病又犯了,你说出征就出征吧,让统帅自己决定怎么打不行吗?
不好意思不行,李继隆出征前,赵光义把吕端寇准几个人找过了,商量剿灭李继迁的军事行动部署,吕端主张兵分三路进行围剿,有人主张合并一路围剿,还有人主张坚守灵州把李继迁耗走。大家各执一词也都有一定道理,可惜赵光义最终拍板,五路伐夏!
五路宋军分别是主帅李继隆的主力,从环州(今甘肃环县)出发;观察使丁罕率军从庆州(今甘肃庆阳)出发;殿前都虞候范廷召率军从延州(今陕西延安)出发;殿前都指挥使王超率军从夏州出发;西京作坊使张守恩率军从麟州(今陕西神木)出发。
五路大军阵容强大,军力接近十万。而夏军总兵力仅仅万余人,其中还包括了大量随军人员,从人数上远不及宋军。
可赵光义忘了,十除以五是二,二比一大的就很有限了。
可能是上次雍煕北伐败的还不够惨,赵光义似乎对这次五路进军很有信心,大军很快开拔,兵锋直指李继迁的老巢乌白池(今宁夏盐池县)。
大军九月出发,行进速度很快,不知是一心为了抢功还是觉得自己打不过李继迁,李继隆居然没有救援路上被围困的灵州,而是一路直奔乌白池。
赵光义得知李继隆不救灵州城之后气得大骂,可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光义也拿李继隆没办法。李继隆绕开灵州后与丁罕会了师,两路军队一同向乌白池进军。
乌白池是李继迁的根据地,这个地方有个不好之处在于藏在大漠深处,也就是说,这鬼地方不好找。
李继隆跟丁罕两人领着部队在大漠里走了十天,连个鸟都没找到。
九月份的大漠天气还是很热的,李继隆知道再走下去不用夏军过来打,自己这拨军队就交代在这沙漠里了,无奈之下只好下令退兵。
李继隆跟丁罕来了个西北沙漠自助游,张守恩还不如他俩,张守恩找到了夏军,史书记载:不战而遁,率军归麟州。
五路大军中的王超和范廷召来到了乌白池,李继迁已经率军回师,出乎意料的是,王超和范廷召居然不敢主动进攻。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此时的宋军兵力,但可以肯定的是跟李继迁的一万多人军队相比并没有什么压倒性的优势,千里迢迢跑过来,不见其他三路大军,只有自己这两路宋军,王超和范廷召是相当犹豫的,一个不小心打输了这罪名实在担当不起。不过宋军还是幸运,军中一名年轻的将星走了出来,对主帅王超请战,要直捣夏军干掉李继迁。
王超没法儿拒绝,因为请战的年轻将领就是自己的儿子王德用,于国于家也不能拒绝。
不过王超不傻,儿子虽然年轻,却已经打了不少仗了,来乌白池的路上王德用率前锋近万人所向披靡,已经初露锋芒,王超决定给儿子找个经验值更高的怪。
十七岁的王德用领兵出战,率领五千精兵直奔乌白池夏军老巢,李继迁率军迎战,夏军人多,宋军奋勇,双方大战三天谁也没能干掉谁,王德用无奈只好退回大营。
跟夏军干了三天不见其他三路宋军过来合围李继迁,王超和范廷召逐渐意识到这回的征讨是没戏了,决定退回国内。围剿容易退兵难,一个不小心被李继迁打个防守反击就完了。王德用对父亲建议,如果我们此时退兵,李继迁再率军追击,我们肯定阵容大乱,甚至被李继迁击溃,必须安排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断后。
大军里战斗力最强的当然就是王德用,于是王德用再次担任重要角色,保护大军撤退。宋军主力退往夏州城,王德用率军在关口扼守,军纪严明阵势威严,李继迁率军追到关口,见王德用所部军威强盛,觉得不太好打就掉头回乌白池了,两路宋军全身而退。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论这次宋军五路伐夏,那就是雷声大雨点小,赵光义这个民间军事家总觉得对付敌人,只要在军队人数上强过对方就能战胜,高粱河之战、雍煕北伐到这次五路伐夏,每一次都是输,只不过有的输得惨有的输的不惨而已。
伸出去五根手指,不如握紧一个拳头,打架是这样,战争也是这样。
五路围剿失败,赵光义非常愤怒,说什么也要干掉李继迁,至道三年正月,调动了延州灵州两路的军队,准备再征一次大漠。
只可惜,赵光义却永远也看不到李继迁完蛋的那一天了,至道三年二月,宋军在西北再一次击败李继迁,李继迁率军逃走,而赵光义此时已经重病不起。
病重之后的赵光义没能坚持多久,一个月后,五十九岁的赵光义病死。
一代枭雄赵光义谢幕了,他这一生虽然是靠着依附哥哥赵匡胤封王拜相进而登基称帝,可也并非一帆风顺,为了给自己篡位正名,他指使文官修改史书,北宋初年的史籍被改的面目全非,很多历史再也无法看得到真面目。同时又为了自己的皇位坐得稳,上台以后赵匡胤的年号当年没过完就下令改元,接着又害死弟弟廷美和两个侄子。至道元年赵匡胤的遗孀宋皇后去世时,赵光义居然不准朝廷用皇后的礼仪给宋皇后下葬,百官议论纷纷,赵光义坚持不给办。
杀人诛心,难道是非要把哥哥家的人逼上绝路吗?
出于种种考虑,我在文章中并未提及千古疑案“斧声烛影”,其实从宋代以来就一直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赵匡胤是被赵光义毒杀的,联系赵光义在兄长死后的种种表现,赵匡胤的死恐怕也很难撇清干系。
登基遮遮掩掩,剪除宗室心狠手辣,掌控朝堂毫不手软,赵光义符合一个顶级政治家阴谋家的专业水准。然而政治上精明军事上弱智也导致他只能做宋太宗,比不了唐太宗。
高粱河惨败和雍煕北伐的失利,打光了北宋初年的所有精锐部队,名将潘美曹彬被赵光义的高明战略带到了沟里。基本上就是从雍煕北伐之后,北宋再也无力对辽国发动主动进攻,战略上只能守,一直守到最后金兵过黄河。
政治上玩儿阴谋,战争上出昏招,可在另一个侧面,赵光义却又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在位期间完善了大量政治制度,与民休养,特别是意识到自己打不过辽国之后,便不再穷兵黩武的跟辽国硬刚,而是致力于恢复国内生产,让老百姓过得好一点。
陈桥兵变里的模糊身影,斧声烛影里的躲闪逃避,高粱河之战中的彻骨箭伤,讲武堂上的指点江山。赵光义这一生灿烂过也暗淡过,本该在幽州城下一鼓作气恢复汉人全部故土,却差一口气输掉战争身负箭伤最终因此而死,人在最接近巅峰的时候,往往就是最容易跌落悬崖的时候。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