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包拯代表了国家形象,而国家的伟大形象又感召了周边部族,王韶首战告捷,开了个好头。
旗开得胜的王韶没有急于用兵,而是消化吐蕃内附的部落,练兵备战,直到一年后的熙宁五年八月,才开始出兵,一路向西征讨,连破吐蕃诸部,占领河州(今宁夏临夏县)、岷州(今甘肃岷县)。河州一带的吐蕃首领叫瞎药,王韶占领河州之后前来归附,也向朝廷求名,朝廷为了鼓励归顺,也给瞎药赐姓包,改名包约。
河、岷两州归附北宋后,附近的宕州(今甘肃宕昌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叠州(今甘肃迭部县)三个州的吐蕃首领也献城投降。到熙宁六年九月,王韶已经在西北拓边千里,为国家新增了五个州的领土。由于地方太大,朝廷给这五个州统一设置了一路,就叫熙河路,王韶兼任熙河路经略。
北宋的一路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省,王韶三年时间给国家新增了一个省的国土,消息传到开封,举朝振奋。朝廷诏令王韶进京述职,顺便表彰他在西北的军功。
王韶离开西北不到两个月,当地的吐蕃部落就开始反叛。吐蕃一个叫做木征的部落首领,之前屡次被王韶打败,后来自知打不过宋军便退的远远的不敢招惹王韶。
王韶一走,木征就回过头来反攻,鉴于之前在河州被王韶打得比较惨,木征选了岷州进攻,没想到岷州的守将高遵裕是个狠角儿,一顿猛锤把木征又给揍了一顿,没办法木征再一次跑路,回到河州城下围困守城宋军。
木征不敢打河州,不代表别人不敢打河州,吐蕃另外一个部落将领青宜结鬼章率部进攻河州,河州守将景思立轻敌冒进,出城与吐蕃军决战,结果战死在城外的要塞踏白城,宋军残部退回到城内固守。
王韶从朝中回来之后得到景思立战败阵亡的消息,马不停蹄直奔河州,率军两万在河州外围将附近定羌城吐蕃驻军一举歼灭,木征平时与宋军交战,定羌城是他一个固定的大后方,后方失陷只有退兵。
木征退了,王韶可不会轻易善罢甘休,趁着木征退却的当口在河州城外踏白城处设伏,出其不意发起进攻,木征猝不及防全军大乱,被王韶阵斩八千多人。
木征常年征战,部族早已困苦不堪,这次一次性被杀八千多人,牛马牲口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实在顶不住了,给王韶上表,领着八十多个酋长到王韶阵中请降,既然愿意投降那就不打了,王韶派人把木征护送到开封面圣,熙河路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俞龙珂归附,木征投降,到了熙宁九年,之前击败景思立的吐蕃青宜结鬼章部又被内附的吐蕃守将兰毡纳支大败,至此西北熙河路一带几个重要的吐蕃部落残的残降的降,熙河路正式成为北宋稳定统治的国土。
收复熙河路故土,对北宋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实现了王韶三面包围西夏的战略意图,另一方面减轻了陕西的军事压力。过去陕西一方面要提防北方西夏的进攻,另一方面还要承受西部吐蕃的骚扰,熙河路的设立,将熙河一带的吐蕃诸部牢牢地控制在北宋手中,使得陕西民生和经济都有了明显增长。
可能我们现代人无法体会那种感觉,在没有熙河路的时候,西安就是个边境城市,老百姓要经常做好抵御外敌的准备,而有了熙河路之后,这种危机感至少减轻了一半。
此外,熙河路的设立还让中断已久的丝绸之路重新开张,传统的丝绸之路是从祁连山以北的山脚下通行,由于西夏的阻隔,西域诸国无法通过传统河西走廊进入北宋。
而熙河路的占据使得西域诸国可以从玉门关处绕行祁连山南麓,经过熙河路进入北宋,史书记载,自王韶收复熙河路之后,来往于此的西域回鹘、大食等国商队大增,北宋帝国俨然重拾当年汉唐雄风。
按道理说,以当时熙河路的形势,下一步要么北上收付青海打通玉门关,要么东进占据凉州斩断西夏与河西的联系孤立其定难五州,可就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所有行动全停了。
因为王韶的战略依靠、当朝宰相王安石罢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