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教了无数弟子,但给皇帝当老师还是头一遭。刚进到临安第一次见到宁宗时,朱熹就向宁宗提出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原则-去人欲,存天理。
宁宗满口答应,一定会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求理,不让朝廷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受影响。
朱熹很高兴,年轻的皇帝孺子可教,于是便安心留下开始了给帝王侍讲。皇帝有好几个侍讲,朱熹是主要侍讲之一,根据朝廷安排每逢双日早晚给宁宗讲解《大学》。
《大学》这部书大部分内容是在讲道理而不是讲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强调了个人素质修养对人生的重要性。朱熹讲了一阵子,宁宗就有些不耐烦了,怎么讲来讲去都是在讲大道理?连一点儿治国理政的内容都没有?
不是不懂治国理政,是作为帝师不能教“帝王之术”,而是要教“帝王之道”,原则和方向告诉你,至于如何实现,那是你皇帝自己的事儿。
不教皇帝“帝王之术”,不代表朱熹就对朝政麻木不仁,就在入朝没过多久,朱熹来找到赵汝愚,提出了他对韩侂胄一党深深的担忧,并劝赵汝愚不要吝啬给韩侂胄及其党羽的封赏,以免他心怀不满在皇帝身边擅权酿成大祸。
赵汝愚满不在乎,他一个小小的跑腿儿的能构成什么威胁,不用理会。
如果赵汝愚听了朱熹的劝把韩侂胄团结过来,后来的斗争有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然而赵汝愚还是放弃了。韩侂胄得不到明面上的官职擢升,只好躲在幕后操控内降影响朝政。
理学又称道学,在朝中多以道学称呼,韩侂胄没有等太久,以赵汝愚、朱熹为首的朝廷“道学集团”内部很快便出现了裂痕。
朱熹入朝的第二个月闰十月七日,上奏一封《祧庙议状》,反对将将宗庙中祭祀第一位的赵匡胤高祖父、开国时追封的僖祖赵朓换成宋太祖赵匡胤。
马上就引来了大量反对声音。当时南宋朝廷为了宗庙祭祀第一位的问题已经扯了很久,一般封建王朝宗庙里祭祀第一位的都是开国皇帝,宋朝本应该祭祀宋太祖赵匡胤,但由于赵光义兄终弟及摘了桃子,北宋历代皇帝都是将太祖太宗并重,为了抬高赵光义的地位,将双方共同的高祖父僖祖赵朓奉为宗庙祭祀第一位。
这种排法在北宋没问题,到了南宋就不行了,因为皇帝换成了太祖后人了。赵构活着的时候没人敢提,赵构一死马上就有投机分子发现了这样一个天大的礼仪漏洞,很快就有人提出要把僖祖赵朓迁出宗庙,以正太祖之位,光宗在位时忙着跟群臣对抗没来得及办,现在宁宗即位了就有人旧事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