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光绪与珍妃(2 / 2)

慈禧自以为已经做得很和善,但落在光绪和珍妃眼里却不一样,这事儿只能让他们看清了:老太太不下岗,他们虽然名为帝妃,连自己的命运也无法主宰。

这时候南海康有为出现了,对于中国面临的一切,许多人都在思考,尤其是读书人。国事不振,慈禧自然有责任,但又不完全。清末就有人说:“都说老太太不行,可若是换个人,还不及老太太撑得住。”纵观整个世界,资本主义洋枪洋炮到处,封建帝制都如摧枯拉垮,纷纷崩塌,谁也逃不掉。要改变这一命运,封建帝制不灭,只怕不太可能。当然也有中立派,拿英国日本君主立宪作例子,却不想英国皇室的权力经过大革命早已无多,日本天皇不掌权柄由幕府统治已经几百年了,但中国的帝制却是仍牢牢掌握在皇室手中,正常情况下,谁会把自己手里权力让出来。

康有为认为中国应该学西方,学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样想的人有一批,共同发送了公车上书。康有为寄希望于统治者,但慈禧手底下臣子们太多,一个举人进不了她的法眼。康有为转投光绪,光绪正需要人手,更需要有一股能够从慈禧手中□□的力量。

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在短短一百零三天的时间里,光绪连发了二百多道谕旨,企图在一夜之间,在中国改头换面。治大国若烹小鲜,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过度激进的改变,只会引起国家的动荡。光绪的变法,大量新党人员的上台,得罪了掌握国家中枢力量的既得利益层,令得不满变法所苦的官员们转而围拢慈禧。

慈禧刚开始是同意光绪变法的,国家政体是得改变,她不是没看到这一点,她喜欢由光绪出面,办好了她来摘果子,办坏了她来收拾残局兼收权。但她没有想到光绪的行动如此激进,立刻敏感地觉察到这不是什么政治改革,而是政治□□,她立刻作出反应,开始要收回权力,动手收拾新党。

急切之间,新党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让他发动兵变,囚禁慈禧。袁世凯是个老奸,一衡量新党胜算太小,立马转而向荣禄告密。慈禧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发动“戊戍政变”,光绪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慈禧下旨,以光绪重病为由,由自己再次“训政”。她以“养病”为由,将光绪囚禁在瀛台之中,砍断桥梁,不与外界通消息,珍妃则以“卖官”为罪名,打入冷宫,囚于北三所。并选中端亲王载漪十五岁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准备拿他来替换光绪。

都说慈禧是“守旧派”“投降派”,但事实上,慈禧不但不守旧,思想还非常新,世界上出现的新玩意新变化,她全都有兴趣,她派张之洞办招商局,派李鸿章办洋务,派王公子弟到欧洲留学,办海军,兴女学,都是出自她的主意。她也不主降,正相反,她还是非常主战的,咸丰逃难到热河,她不同意,还请求力战到底,她拨提左宗棠等人进行对法作战等。

只是情势逼人,就因为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她一直很谨慎,不敢轻易开战,就算有战事,她也是息事宁人,草草收场。她办海军搞洋务,也希望积蓄和洋人一战的力量。

然而她也容易被多年来唯我独尊的感觉冲昏头,被一帆风顺的权力之路冲昏头,她一直都以为只要她想干,没有什么事干不成,一切都可以在她的计划之中。她听说光绪变法得到了洋人的支持,她听说洋人收留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因为洋人反对废光绪——慈禧已经打算在次年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让光绪禅位,改由溥儁登基为帝,连年号也要改为“保庆”。

列强不同意换皇帝,慈禧打从咸丰开始数十年以来积蓄的怒气一发不可收拾,端王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早作皇帝,建议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慈禧下令封义和团为“义民”,攻打各国使馆。

八国联军正愁没借口,立刻各国战船开进来,由天津入口,直逼近北京城。慈禧打翻马蜂窝,不可收拾,只得苍皇改装,带着光绪出逃。

临走前,她处死了珍妃。据说是因为她发现了珍妃写给光绪的密信,让光绪不要出逃;也有一种说法是慈禧临走前要带上珍妃,而珍妃则说皇上不能走,请让皇上留下来收拾残局。慈禧一闻就知道其中的味儿,唐朝安史之乱,李隆基苍皇出逃,太子李亨说让儿子留下收拾残局吧。结果残局收拾完了,也没李隆基什么事儿了,李亨当了皇帝,李隆基被囚至死。怒不可竭的慈禧立刻下令,将珍妃扔到井中处死,这才放心出逃。

从珍妃种种所为来看,应该说珍妃颇有政治才能和手段,如果不是遇见了慈禧,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当国的后妃,只可惜,她遇上的是已经手握大权的慈禧,这就注定她只能以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