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太太去世了,父亲和二叔两个人一起生活,二叔还在读书。</P>
也是这一年,我的爷爷回来了,不知道是否因为知道自己老娘去世才回来照顾儿子的(儿子都这么大了,说照顾,有点难为情吧),还是自己想回来就回来了,或者是外面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反正他是回来了。</P>
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跟他一起回来的,有个年轻的妇人和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P>
那个妇人,个头不是很高,但整体看,很是年轻漂亮,操着一口外地口音,软糯咕哝的,是爷爷的第二个夫人,才二十六岁,仅仅比我的父亲大十岁,比二叔大十三岁。</P>
那个怀里还抱着的胖乎乎的婴儿,是个女婴,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姑姑,跟父亲和二叔同父异母的妹妹。</P>
回来的一家三口,住进父亲和二叔的家里,堂而皇之的。</P>
原来的兄弟俩,变成了一家五口,住在曾经我太太住过的房子里,那个七八进院子的第二进,而且他们住在东屋,所谓的主卧,因为爷爷是我父亲和二叔的爹,东为长!</P>
父亲和二叔住在西屋,只有吃饭的时候他们兄弟俩才会进爷爷和继奶奶的房间,其他时间都是出工或者待在自己的房间里。</P>
爷爷回来的时候,带了东西回来的,只是没有给父亲和二叔“分享”。</P>
东屋的柜子上,添了一座叮当响的座钟,又加了一套刻着花朵和鱼鸟的四扇镜子,还有可以让水温热的暖壶,有拿来泡茶的搪瓷缸子,甚至被子褥子都是新的,而父亲和二叔的被子和褥子还是奶奶在世的时候做的。</P>
爷爷从来不去西屋,不去看两个快要比他还要高的儿子的日常生活。</P>
当然了,父亲和二叔的日子总归是要过的。</P>
回了家的爷爷和父亲、二叔比较生疏,只知道父亲在合作社里已经是个壮劳力,二叔在上学,在镇上,每天走路上学放学,单程十五里地。</P>
爷爷对农事不说一窍不通,也是十窍只通了两三窍吧,与其去了被人嫌弃,还不如窝在家里大家都舒心,因此他出去劳动的时候不多,年底能分到的东西也不多。</P>
1956年夏天,三叔出生了,五口变六口,劳力也只有爷爷和父亲,继奶奶提出来让二叔退学,爷爷没有同意,其实爷爷不会农活,大部分都是父亲在做,不过合作社的人也不敢说什么,爷爷自身带着“杀气”的,这个是别人评价的。</P>
爷爷回来的时候,带了一些钱的,只有他自己和继奶奶知道。</P>
爷爷的那个弟弟——我的二爷爷,过继给了大太爷的那个,家里已经有了四个个闺女和一个儿子,堂四姑姑和三叔一样大。</P>
爷爷回来以后,两家相处还是一般,具体不知道为何。也许爷爷以为堂爷爷应该帮忙我的太太——他们的母亲,照顾父亲和二叔,毕竟是亲侄子嘛!而实际是只有太太在照顾;也许堂爷爷则认为爷爷应该早点回来的,把两个孩子那么小就扔给行动不便的老娘也是不对的,再说了,堂爷爷也认为爷爷也不应该找这么年轻的媳妇,再生几个拖累的孩子;总之都以为的对方该如何的两方都很委屈。</P>
爷爷回来的时候,家里只有一点粮食,钱是没有的,两兄弟能活着就不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