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后,</P>
魏征非但没有被杀,反而被李世民任命为詹事主簿,</P>
之后又被晋升为尚书左丞。</P>
李世民登基后,</P>
魏征作为原太子党的核心人物,</P>
他从李世民这里接到的首个任务,便是代表李世民去招抚李建成的旧部。</P>
在此期间,魏征替李世民安抚了很多人,</P>
确保了他们没有起事反叛,</P>
这一贡献可谓巨大。”</P>
“随着李世民的皇位彻底稳固,</P>
魏征也再次转换了角色,变成了大家所熟悉的那个杠精。</P>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P>
魏征成了一个让李世民又爱又恨的人。</P>
他曾多次当面直斥李世民的过失,</P>
甚至在朝堂上让李世民下不了台,</P>
李世民甚至一度当着众臣之面,声称要斩了魏征。</P>
最后多亏了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阻止,李世民才没有真的动手。”</P>
“不得不说,</P>
在魏征人生这最后的十几年时间里,</P>
他其实是幸运的,</P>
因为他遇到了李世民这样一位明君。</P>
倘若换成其他君主,</P>
魏征的下场可能会很悲惨,轻则贬官流放,重则家破人亡。”</P>
“在唐太宗李世民麾下,魏征同样尽心竭力。</P>
他不仅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出谋划策,还对李世民的个人品行操碎了心。</P>
在他的辅佐下,</P>
贞观之治得以被开创,</P>
而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代名相。”</P>
李世民看到这儿,有些无奈地笑了笑,说道:“其实,他不必如此操心朕的私事……”</P>
旁边的长孙氏忍不住掩嘴轻笑。</P>
“纵观魏征一生,</P>
他虽然多次更换主公,但每次都是形势所迫,而非他主动选择。</P>
无论是在李密手下、还是在李建成,亦或者是在李世民手下,</P>
魏征始终都尽自己的职责和忠诚,</P>
坚守着一个臣子应有的操守。</P>
魏征本人也确实非常有能力和眼光。</P>
他精通政治,要么不言,一言必能中的。</P>
他性格耿直,从不知道什么叫碰壁,要么不言,一言必要说个通透明白。”</P>
“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愿为良臣,勿为忠臣。'</P>
太宗闻言很是惊异,于是问道:‘忠臣与良臣,有何区别?’</P>
魏征解释道:‘忠臣唯谏是举,</P>
却忽视君王纳谏之胸量,</P>
恐将惹祸上身,亦损君王之清誉。</P>
故善策应为辅佐君王成明主,己则立为贤辅。’</P>
这就是忠臣与贤臣的区别。</P>
太宗对此表示赞同,并成全了魏征的想法。</P>
魏征只做良臣不做忠臣的原则,</P>
也始终贯穿他的一生,</P>
而且也做的非常优秀。</P>
这恐怕也是魏征为什么六易其主,依然能得到后世推崇的原因所在吧。”</P>
魏征原本还以为苏治会拿“六易其主”来讥讽他,</P>
却没想到苏迁的评议,既中肯又深得其心,</P>
这让魏征对苏治的视频,不由得更加信任了几分。</P>
“忠臣,良臣?”</P>
此刻,有无数人陷入了剧烈的思想冲突之中,</P>
“难道忠心,也分对错?”</P>
“忠,固然可贵;但知道何时忠、如何忠,更为关键。”</P>
“那么,我到底是忠臣还是良臣?”</P>
“都不是,你是奸臣。”</P>
“……”</P>
苏治继续解说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