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压上江山社稷的一战!(1 / 2)

“郭子仪撤军,回到唐肃宗李亨身边。</P>

本已奄奄一息的史思明得以喘上一口大气,</P>

他重新集结力量,</P>

再度攻占了河北全境,</P>

唐军的平叛形势,一朝回到了解放前。”</P>

“那些逃奔至灵武的人原本已经心灰意冷,</P>

对于复兴盛唐的前景,更是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P>

直到郭子仪带着盔明甲亮、士气高昂的百战雄师,</P>

回归建朔方大营后,</P>

他们的心情才得到了极大的提振。</P>

肃宗朝廷上下因郭子仪的归来而重拾信心,斗志也重新被点燃。”</P>

“李亨因此也振作起来,</P>

他这个新皇帝终于可以挺直腰杆子了,</P>

于是便眉开眼笑地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P>

并寄望他能引领唐朝走向复兴。</P>

但信任是需要培养的。</P>

虽然郭子仪带着五万大军前来效忠,</P>

并且还递上了分量不轻的投名状。</P>

但安禄山叛乱给李亨留下的阴影,</P>

让他对掌握重兵的边将,始终保持着警惕。</P>

因此,</P>

当李亨的老爹李隆基(没错,他又来当搅屎棍了!)从成都派来的宰相房琯主动请缨,</P>

提出要领军收复两京时,</P>

李亨两眼放光,欣然接受了这一提议。”</P>

“虽然,李亨他也象征性地嘱咐房琯,要他与经验丰富的郭子仪、李光弼等老将多商量,</P>

但实际上,他显然更希望房琯自己行动,并打个漂流的胜仗。</P>

然而,事与愿违。</P>

房琯麾下的指挥团,</P>

几乎全都是白面书生,</P>

根本没有临阵作战的指挥经验。</P>

两军在咸阳陈陶泽刚一对眼儿,叛兵就被房琯的队伍给雷了个外焦里嫩。</P>

无它,</P>

因为已消失一千多年的‘春秋车阵’竟然再临战场!</P>

那由马步军护卫着的两千乘牛车,</P>

浩浩荡荡的向叛军攻来!”</P>

“叛军指挥官安守忠看到这一幕,</P>

不禁笑出声来,还骂了一句‘憨批’。</P>

随后,他便下令展开火攻,</P>

结果可想而知,唐军在这场战斗中,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P>

房宰相的好朋友,</P>

也就是被困在长安城中的着名诗人杜甫,</P>

用他最拿手的诗词,如实记录下了这场惨败:</P>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P>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P>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P>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P>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P>

房琯这群书生自以为‘复古’就能战无不胜,</P>

殊不知,</P>

时代在进步,</P>

被淘汰的东西,都是有被淘汰的理由。</P>

唐肃宗好不容易积攒的嫡系家底,</P>

就此被‘高谈有余而不切事’的房琯,给败了个精光。</P>

艰难捡回一条老命的房宰相,</P>

光着膀子到御前负荆请罪。</P>

心头滴血的李亨原本撕了他的心都有,</P>

但看到老人家可怜兮兮的模样,</P>

在经过一番思虑后,</P>

最终还是故作大方地赦免了其全部罪责。”</P>

“由于陈陶之战的大败,</P>

朔方军在李唐政府军中的比重再次上升,</P>

成为最具实力的军事力量。</P>

深谙制衡之术的李亨不得不多留一手。</P>

但叛军可不管这里面有啥弯弯绕,</P>

他们只看见官军菜的抠脚,</P>

于是立功心切的叛将阿史那从礼,</P>

纠集同罗和仆骨的五千骑兵,</P>

裹挟了河曲九府及六胡部落的数万大军,</P>

直逼肃宗新朝廷所处的灵武行在,</P>

气焰无比嚣张。”</P>

“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P>

手中已无其他可用之兵的李亨,</P>

只能依赖朔方军来保卫灵武了。</P>

于是,他立刻命令郭子仪与回纥联合出兵进行阻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