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朔元年(661年)六月,</P>
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远向朝廷进献了西域图记。</P>
唐朝于是在原属西突厥势力范围的葱岭以西的诸国,</P>
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划建制。</P>
‘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全部归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P>
为纪念此次盛举,特在吐火罗立碑铭记。</P>
至此,大唐帝国的西部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为华夏历史之最!”</P>
“开疆拓土,知人善任!李治倒是还有些明君的风范。”李世民点头嘉许,目光中流露出些许满意。</P>
李承乾、李泰、李恪等人站在一旁沉默不语。</P>
李治的表现得到了李世民的称赞,</P>
他们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知道了。</P>
“平定突厥之乱后,</P>
唐高宗和苏定方终于可以放心腾出手来,</P>
去收拾东边那群跳梁小丑了。</P>
显庆五年(660年)二月十日,</P>
唐高宗巡幸太原,苏定方随行。</P>
一个月后,苏定方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P>
统领左骁卫刘伯英等水陆大军共计十万人,挥师征讨百济。</P>
同时,唐高宗又任命新罗国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P>
率领新罗兵协同唐朝大军作战,攻打百济国!”</P>
“唐军从城山启航,横渡黄海,直逼熊津江口。</P>
面对沿江屯守的百济军,</P>
苏定方从东岸出兵,依山摆开阵势,与百济军交战。</P>
唐朝海军战船扬帆并进,</P>
浩渺的海面上船队连绵不绝,气势如虹。</P>
随着唐军水师的陆续抵达,</P>
百济军队的防线逐渐被突破,最终败下阵来。</P>
留下数千具尸体后,残余兵力四散而逃。</P>
而唐军随着战船的接踵而至,兵力愈发强大。</P>
大军乘潮而上,战船首尾相连,顺江而进。</P>
桨声震天,战鼓隆隆,</P>
苏定方率领步、骑兵沿江两岸并进,</P>
势如破竹地直逼真都城。</P>
在距离真都城仅二十里之遥时,</P>
百济竟然倾全国之兵迎战唐军。</P>
不得不说,这份胆量确实令人钦佩。</P>
但,很傻很天真。”</P>
“百济主动出击,苏定方自然也不会客气。</P>
一场大战下来,</P>
唐军在苏定方的率领下,</P>
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百济军,</P>
共斩杀一万余人,并顺利攻占了外城。</P>
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及其太子扶余隆见势不妙,匆匆逃往北境。</P>
苏定方则乘胜追击,包围了百济都城泗沘城。</P>
此时,义慈的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百济王,试图坚守城池。</P>
但义慈的孙子扶余文思却另有想法。</P>
他知道国王和太子尚在人世,</P>
扶余泰擅自称王的行为,无疑会为他们的将来带来巨大的隐患。</P>
思索再三后,</P>
他干脆率领手下从城墙上缘索而下,投降唐军。</P>
很多人追随他而去,扶余泰根本无法制止。”</P>
“苏定方趁势命士卒登上城楼,树起唐朝旗帜。</P>
城中的百济军民,看到自家城墙上竟然插上了唐军的旗帜,</P>
顿时人心惶惶,士气大跌。</P>
扶余泰见大势已去,再无抵抗之力,最终只得开门投降。</P>
不久后,</P>
百济大将祢植也带着扶余义慈前来归降,</P>
太子隆及各城主也纷纷表达归顺之诚。</P>
这场战争最终以唐朝的全面胜利告终。”</P>
“百济平定之后,其国被分为五部。</P>
唐朝以其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都督府,并置带方州。</P>
五都督府下辖三十七州,二百五十县纳入唐朝版图。</P>
左骁卫郎将刘仁愿受命率领万名唐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