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才名早扬
徐渭的早年生活可谓多舛,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却在出生不久即失去父亲,由嫡母苗夫人抚养。然而,命运并未因此垂怜于他,十岁时生母被逐,苗夫人逝世后,他不得不与年长许多且关系疏远的长兄徐淮共同生活,这种家庭环境的变动无疑给徐渭的内心世界蒙上了阴影。然而,正是这些早期的挫折与孤独,孕育了他既独立又复杂的性格,以及对世间冷暖的深刻体悟。
徐渭的聪颖自幼可见一斑,六岁即开始读书,九岁便能撰写文章,更在十多岁时模仿汉代扬雄的《解嘲》创作《释毁》,展现出惊人的才华,被当地人誉为“神童”,与历史上着名的早慧儿童如东汉的杨修、唐代的刘晏齐名。尽管身处逆境,但徐渭并未沉沦,反而在文学的海洋中找到了自我价值,逐渐形成了孤高自许而又郁郁寡欢的个性,这种性格特质在其日后的诗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成年后的徐渭,不仅外貌出众,音色如鹤唳般清越,而且其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不羁与超凡脱俗,让人印象深刻。嘉靖二十年(1541年),徐渭二十一岁时,他入赘绍兴富户潘氏,随岳父潘克敬游宦阳江,这一经历使他对官场有了初步的认识。期间,徐渭往返于浙粤两地,不仅增广了见闻,还在沿途游览名胜古迹,如南昌的滕王阁与梅岭观音洞,这些旅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其作品中流露出难得的乐观情绪。
二、命运多舛
尽管徐渭自幼以才名响彻乡里,其科举之路却布满荆棘。自嘉靖十九年(1540年)二十岁时考中秀才后,他便陷入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科场沉浮。历经八次乡试,直至四十一岁仍未能摘取举人桂冠,这对心怀壮志的徐渭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更雪上加霜的是,二十五岁时,家族财产遭豪绅侵吞,房产田园悉数丧失;翌年,发妻潘氏亦因病早逝,人亡家破的悲痛,让徐渭一度陷入迷茫与绝望。
面对生活的重压,徐渭并未选择屈服。为了生计,他曾远赴太仓,却未寻得出路,只得黯然返乡。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徐渭在家乡开设“一枝堂”,以教授学童维生,同时深入研习王守仁的心学,试图从哲学中寻找心灵慰藉与人生方向。次年,不顾社会偏见,他毅然决然地将母亲接回家中,这份孝心与勇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
徐渭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时代的观察者与批判者。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首领俺答的侵扰引发“庚戌之变”,徐渭闻讯后,愤怒与忧虑交织,创作了《今日歌》《二马诗》等诗篇,直指权臣严嵩误国,展现了其强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徐渭终于在乡试初试中脱颖而出,受到浙江提学副使薛应旗的赏识,被评为第一,增补为县学廪膳生,这无疑是对其多年苦读的肯定。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即便在复试中,徐渭依旧未能如愿中举,科举梦再次破碎。
三、从戎幕到牢狱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侵扰浙闽沿海,战火纷飞。徐渭,这位素日耽于书卷的文人,却因其深厚的兵法造诣,投身于抗倭前线。在柯亭、皋埠、龛山等战役中,他不仅亲历烽火,更以其智谋为军队出谋划策,初步展露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这一系列英勇表现,吸引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目光。四年后的冬天,胡宗宪升任浙直总督,多次邀请徐渭加入幕府,最终,徐渭成为其麾下的重要幕僚。
在幕府的日子里,徐渭才华横溢,不仅为胡宗宪撰写了备受皇帝赏识的《进白鹿表》,更在其抗倭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随总督府辗转宁波、杭州、严州、崇安等地,凭借“知兵,好奇计”的特质,协助胡宗宪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为东南沿海的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