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时代
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少年时代始于1612年10月25日,他出生在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的老城赫图阿拉,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的名字在满语中的意思是“狗獾”。他的母亲阿巴亥,来自乌喇那拉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阿巴亥在12岁时嫁给了努尔哈赤,比努尔哈赤年轻31岁。阿巴亥后来成为了努尔哈赤的大福晋,这使得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并宣布了天命年号,开启了对明朝的征战。随着战争的进行,后金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在加剧。到了1620年,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并指定包括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和多尔衮在内的九人为和硕额真,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这意味着年仅8岁的多尔衮已经进入了后金的核心决策层,虽然他只是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成员。
努尔哈赤将他所统领的两黄旗分成四个部分,其中三个部分分别授予多尔衮和他的两个兄弟阿济格与多铎,但多尔衮当时并不是旗主贝勒,而是隶属于阿济格所领导的正黄旗下。这一时期的多尔衮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在政治地位上不如他的哥哥阿济格,甚至也不如弟弟多铎。在一些重大的活动中,多尔衮并没有出现,比如1616年正月初一的朝贺典礼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别位列第六、第七位,多尔衮却没有资格参与。
尽管如此,多尔衮仍然是除四大贝勒和他自己的兄弟外拥有最多牛录的主子,这显示了他在当时的实力不容小觑。在努尔哈赤的共治体制下,多尔衮和他的兄弟们成为了平衡其他势力的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大贝勒代善失去其地位之后。多尔衮的这种早期经历为他后来在清朝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打下了基础。
二、初建勋功
多尔衮初建勋功的时期始于1626年,这一年,努尔哈赤去世,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被迫殉葬。皇太极继位后,对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多尔衮和他的兄长阿济格从两黄旗转到了镶白旗,而阿济格继续担任旗主。不过,在1628年,由于阿济格犯错,多尔衮接替了他,成为了镶白旗的旗主。
同年春天,多尔衮随同皇太极讨伐蒙古察哈尔部中的多罗特部。在这次战役中,多尔衮表现出色,在敖穆楞击败敌军,因此被皇太极授予“墨尔根戴青”的称号,这个称号意味着他是聪明且出色的统帅。皇太极对多尔衮十分器重,曾表示对他的宠爱超过其他子弟,并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1629年,多尔衮随皇太极从龙井关突入明朝边塞,参与了对汉儿庄的攻占,并逼近了通州,威胁到北京的安全。在广渠门外,多尔衮参与了与袁崇焕、祖大寿的战斗,尽管这次遭遇了一些挫折,但在随后的蓟州战役中,他们成功歼灭了来自山海关的明军援兵。
1630年,当攻打北京的部队撤退时,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再次取得了胜利。接下来的一年,皇太极设立六部,多尔衮被任命负责吏部事务。在攻打大凌河的战役中,多尔衮亲自冲锋陷阵,尽管遭遇了城上的猛烈炮火,但依然坚持战斗。同年,多尔衮与阿巴泰等人率领部队伪装成溃败的样子,企图袭击锦州,最终击败了迎战的明军。
1632年,多尔衮参与了对察哈尔的征讨。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战略方向时,多尔衮主张优先攻打明朝。他建议每年整顿兵马,趁秋收季节深入明境,围困北京,破坏其屯堡,削弱明朝的国力。多尔衮的战略建议得到了皇太极的认可。
1635年,为了对付一直不肯降服的察哈尔部,多尔衮率领一万精兵前往黄河河套地区,招抚察哈尔部众。这次行动非常成功,多尔衮成功招降了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以及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并将林丹汗所持有的元朝传国玉玺呈献给了皇太极。这枚玉玺上的“制诰之宝”四字,成为皇太极称帝的重要依据。多尔衮的这些功绩进一步提升了他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也为他日后成为清朝重要人物奠定了基础。
三、受封理政
多尔衮的受封和理政生涯始于1636年。这一年正月初一的新年庆典上,多尔衮首次率领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标志着他的地位显着提升。同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多尔衮因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六王之第三位,当时他年仅24岁。这一时期,多尔衮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委任。
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亲自率军征讨朝鲜,多尔衮随行。1637年正月,多尔衮奉命攻打江华岛,成功俘虏了朝鲜国王的家属,并遵照皇太极的命令严格约束军纪,避免不必要的杀戮。四月初五,多尔衮将朝鲜人质昭显世子李??夫妇、凤林大君李淏夫妇以及182名随从官员、下人和家属安全押送到盛京。
1638年,皇太极决定讨伐喀尔喀蒙古,多尔衮被留驻国内负责留守事宜。期间,他修建了辽阳都尔弼城,并将其命名为屏城,同时还修建了一条从盛京到辽河的道路。同年八月,多尔衮被任命为“奉命大将军”,率领大军南征明朝。这次南征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由多尔衮亲自率领,从墙子岭、董家口入关,横扫山西,攻陷济南,并在战斗中杀死了明朝宣大总督卢象升。随后,多尔衮率军北掠天津、迁安等地,最终于1639年三月返回盛京。在这次战役中,清军共攻陷36座城池,招降6座,俘获人畜26万。
1640年六月,多尔衮与豪格被派遣到义州,代替济尔哈朗驻扎,负责屯田并骚扰锦州。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多尔衮和豪格每三个月与济尔哈朗、阿济格轮换围困锦州。1641年三月,由于围困锦州不力和遣兵回家等行为,多尔衮被皇太极贬为郡王,并被罚银一万两,剥夺了两牛录户口。同年八月,皇太极亲自出征松山,与明朝将领洪承畴决战。在这一关键战役中,多尔衮与豪格被要求调兵合围松山、杏山。尽管多尔衮与豪格起初并不赞同,但最终遵照皇太极的命令行事。松锦之战后,多尔衮于1642年七月恢复了和硕睿亲王的爵位,但这场战役也给他留下了长期的健康问题。
在行政管理方面,多尔衮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皇太极在改革官制时,将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由多尔衮负责。多尔衮推荐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担任要职,利用他们的才智治理国家。他还建议对政府机构进行重大改革,确立了八衙官制,并负责文臣武将的晋升和任命。通过这些职务,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后来的摄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拥立幼帝
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清宁宫突然去世,他生前并未明确立嗣。这一突发事件引发了一场关于继承人的激烈争夺。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有所削弱,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则成为了一个有力的竞争者。豪格不仅军功卓着,而且在皇太极称帝之初就被晋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事务,地位与几位叔辈相当。由于豪格在两黄旗中的地位,两黄旗大臣普遍希望由皇子继位,以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
另一方面,多尔衮凭借自身的文武才能以及背后的支持者——两白旗和两位勇猛善战的兄弟,也成为了一位强有力的候选人。除了两白旗的支持外,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多尔衮,使得他在权力争夺中占据了有利位置。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不大可能直接参与竞争,但他倾向于哪一方将会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一关键时刻,多尔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两黄旗的反对声音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多尔衮自立为帝的条件尚未成熟。1643年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宗室成员齐聚崇政殿,讨论皇位的归属问题。在激烈的辩论中,矛盾主要集中在豪格与多尔衮之间。双方相持不下,无法达成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提出让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位。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特别是代善和其他几位王爷。最终,代善等宗室成员共同奉福临为帝,各王贝勒大臣共同签署誓书,昭告天地,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
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之间的内乱,同时也确保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为了稳固新的统治格局,多尔衮随后处决了劝他自立为帝的郡王阿达礼和贝子硕讬,并肃清了反对这一格局的豪格及其下属。多尔衮的权势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攀升,济尔哈朗谕令诸大臣,凡事先向睿亲王多尔衮汇报,文书中的签名也以多尔衮为先。
1644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并亲自赐予大将军敕印,令他统率大军南下,开始了与李自成和南明争夺天下的征程。
五、定鼎燕京
1644年,顺治帝即位时,关内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同年三月攻克了北京城,导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结束了明朝长达276年的统治。然而,李自成的政权并未稳定,四月初四日,吴三桂在山海关叛明,并向清朝请求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