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爱新觉罗·伊里布:清朝转型期的关键人物(1 / 2)

一、早年官途

爱新觉罗·伊里布的早年官途始于嘉庆六年(1801年),这一年他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被授予国子监学正的职务。这个起点对于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踏入官场的良好开端。国子监学正是一个教育机构中的职位,这意味着伊里布在早期便有机会接触和培养未来的官员,这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久之后,伊里布被派往云南府南关担任通判。在这个职位上,他不仅展现了出色的行政才能,还能够与当地的土司维持良好的关系。这种能力和当地民族领袖的良好互动,对于一位在边疆地区任职的官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稳定地方秩序,促进民族团结。因此,他受到了当时云贵总督伯麟的赏识和推荐,这是对他工作能力和态度的认可。

道光元年(1821年),伊里布跟随云贵总督庆保参与了对永北少数民族叛乱的镇压。在这次行动中,他表现出色,立下了功劳,被任命为永昌知府的代理。这一经历不仅提升了他在官场的地位,也展示了他在处理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领导力。随后,他被正式任命为安徽太平府知府,这是对他之前表现的高度认可。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伊里布继续在不同的职位上任职,包括山西冀宁道台、浙江按察使、湖北及浙江布政使等。这些职位涉及司法、财政等多个领域,丰富了他的行政经验和知识结构。特别是他在浙江按察使任上的表现,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官场中的地位。

道光五年(1825年),伊里布升任陕西巡抚,这标志着他从省级以下的官员晋升到了更高层次的行政职位。陕西作为中原的一个重要省份,治理起来颇具挑战性。伊里布在任期间,以其清廉公正的形象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支持。他不仅注重治理,还关注民生,这使他在地方官中脱颖而出。

随后,他又先后调任山东和云南巡抚。在这些地方,伊里布依然保持着清廉的作风,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他的治理理念和实践为他赢得了更高的声誉,也为他日后晋升到更高职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光十三年(1833年),伊里布被提升为云贵总督,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他已经成为清朝的核心官员之一。作为总督,他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事务,不仅要维持地方的治安,还要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这对于维护边疆稳定至关重要。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伊里布被授予协办大学士的头衔,这是对他多年勤勉工作的肯定。次年,他被调任为两江总督

二、防卫英夷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军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六月七日,英军占领了定海,这一事件震惊了清朝朝廷。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因为定海失守,处理不当而被革职。在这种情况下,道光帝于同年七月任命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筹办进剿英军。

伊里布抵达浙江后,面对英军的强大火力和技术优势,他感到十分棘手。在上奏中,他表达了对英军实力的担忧,认为英军的船只庞大坚固,火炮威力巨大,要击败他们并非易事。他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集中作战,将难以取得胜利。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当时英军实力的清醒认识。

抵达宁波后,伊里布并未立即采取实质性的军事行动。相反,他主张建造船只和火炮,并请求调动闽粤两省的水师支援。这一策略实际上是拖延战术,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准备防御措施。然而,事实上,这些举措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战场态势,也没有帮助收复定海。

与此同时,定海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对抗英军。他们在六、七月间成功捉获了几名汉奸和印度雇佣兵,显示了民间的力量和反抗精神。这些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

七月中旬,英军指挥官懿律率舰队北上白河,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提出了赔款、割地和鸦片合法化的要求。道光帝随即命令直隶总督琦善在天津大沽口与英军会谈。在这种背景下,伊里布向道光帝上奏,建议浙江方面不要轻举妄动,以免与英方在天津的交涉产生矛盾。他提议,如果英方提交文件,应该代为呈递给朝廷,以求“有征无战,永靖海疆”。

在此期间,定海义民包祖才兄弟诱捕了一名英军军官,并将其送至宁波。八月下旬,英军的一艘大船和两艘舢板船闯入慈溪、余姚、上虞、会稽境内,遭到当地军民的袭击,多名英军被捕。伊里布对这些俘虏给予了优待,试图以此缓和与英军的关系,并阻止进一步的进攻。

天津会谈后,道光帝指示伊里布,如果英军船只仅是路过或停泊在外洋,则不应主动攻击。对此,伊里布回应说,英军船只即将返回广东,接受调查,因此浙江方面不应轻易出击,以免事态扩大。他认为,对待外国势力的最佳策略是展示诚意,通过和平手段逐步使其撤退。为此,他建议释放俘虏作为交换条件,促使英军交还定海并撤退兵船。

三、妥协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