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经历
南湘乡组织了地方团练以抵御起义军,并与曾国藩共同创立了后来着名的湘军。此时的李续宜虽仅是一名尚未通过科举考试的童生,但受兄长李续宾的影响,他也毅然决定加入这支新成立的军队,随同前往江西参与镇压太平军。
初入军营时,李续宜被授予最低级别的官职——从九品,这表明他在最初阶段并未受到特别重视。然而,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加上战场上出色的表现,李续宜很快便脱颖而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就因战功卓着而接连晋升,直至达到正五品同知的位置,并且获得了皇帝赐予的花翎作为表彰,这是对官员忠诚与能力的高度认可。
1856年对于李续宜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在攻打武昌的过程中,他的恩师兼早期领导者罗泽南不幸阵亡。这一事件不仅让整个湘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同时也为李续宾接掌指挥权提供了机会。随着兄长地位的确立,李续宜得以继续跟随其左右,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战役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特别是在克复武昌的战斗中,李续宜表现得尤为突出。此次胜利不仅极大地打击了太平军士气,也为清廷收复失地做出了巨大贡献。鉴于他在该次行动中的优异表现,湖北巡抚胡林翼特意向朝廷推荐了李续宜,使后者得以升任候选知府一职。此后不久,李续宜再次跟随兄长李续宾转战至江西,参与围攻九江的战略部署。
二、转战三省
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天国的陈玉成为了阻止湘军东进,率部自安徽北部攻入湖北东部。面对这一威胁,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亲自前往黄州督师,并调遣李续宜率领部队回援。在这一系列战役中,李续宜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他指挥部队在坝崎山、马家河、火石港以及郴柳湾等地连续击败太平军,随后推进至蕲水,并在月山击溃了前来支援的太平军援军,迫使陈玉成不得不撤退到安徽境内。此役中,李续宜共攻克太平军营垒一百余座,因功被晋升为候选道员,并获赐“伊勒达巴图鲁”勇号。
这次胜利标志着李续宜正式从兄长李续宾的阴影下走出,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威名。此前,由于李续宾的光芒过于耀眼,李续宜尽管战绩辉煌,却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鄂东之战后,他的名字开始广为人知,成为了湘军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
紧接着,李续宜返回江西战场,与湘军水师合作,夺回了九江周边的重要据点梅家洲和湖口。随着这些关键位置的收复,九江城彻底陷入了湘军的包围之中。为了打破这种不利局面,太平军多次试图突破湖口防线,但均被李续宜所部成功阻击。特别是在一次重要的反击行动中,李续宜不仅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还追击到了磨盘山,并设下伏兵大败太平军泰坪关援军,使得九江最终于1858年四月被湘军完全占领。
同年,当陈玉成再次尝试从安徽入侵湖北时,李续宜迅速响应,率领部队驰援黄安。在兄长李续宾的支持下,他们共同击退了太平军,并乘胜追击至麻城。此次胜利迫使陈玉成再度撤回安徽。然而好景不长,在接下来的一次重大战役——三河之战中,李续宾不幸战死沙场,这对湘军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此时,留守湖北的李续宜承担起了重组军队的任务。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士气,包括允许思乡心切的士兵回家,同时保留愿意继续服役的人员,并对部队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整顿。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支曾一度陷入混乱的队伍终于恢复了战斗力。
1859年初,李续宜被正式任命为荆宜施道道员。在此期间,他加强了部队训练,准备发起新的攻势对抗太平军。然而,正当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有利于清廷的方向发展时,石达开突然率领一支强大的太平军部队进入湖南,包围了宝庆府。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湖南巡抚骆秉章紧急召唤刘长佑、萧启江及田兴恕等将领回防;与此同时,湖广总督官文和湖北巡抚胡林翼也命令李续宜率部前往救援,并授予他统一指挥各路援军的权力。李续宜迅速响应号召,带领部队渡过资江抵达宝庆城外,与城内守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通过几次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地解除了宝庆之围,迫使石达开撤离湖南,转而向广西方向移动。由于在这次危机处理中的出色表现,李续宜被加授布政使衔。
就在同一年,曾国藩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战略计划:分四路进军安徽,旨在彻底消灭太平天国政权。根据该计划,第一路由曾国藩亲自率领,目标是安庆;第二路由多隆阿和鲍超指挥,负责攻打桐城;第三路由胡林翼领导,针对舒城;而第四路则由李续宜担任主将,任务是从商城和固始出发,直指庐州。遗憾的是,这项宏大的作战方案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三、擢任疆臣
咸丰十年(1860年),李续宜率领部队进入安徽,正值曾国藩重新调整战略部署的关键时刻。根据新的计划,曾国荃被指派为主攻安庆的主力,而多隆阿则负责攻打桐城。李续宜的任务是在安庆与桐城之间驻扎,作为“游击应援”之师,以灵活支援前线两路大军。此时,李续宜还被正式任命为安徽按察使,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地方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