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道教界也有诗仙 下(1 / 2)

754年,天宝十三年,吴筠第二次被唐玄宗诏进了京城,二人在大同殿聊了聊从第一次分别后的各自经历,吴先生妙语连珠,风趣幽默,把皇帝李隆基说得心情愉悦,当时就安排他进了翰林院,这是打算让他长期留在身边不放他走了的节奏。至于原因,想来道友们都猜得出,自然是长生成仙那点事,希望吴筠分享分享他的长生之法,长生路上拉兄弟一把。吴先生虽然当年科举失败,但还是有真学问的,加之多年的四处游历,参研道法,见识也不是一般的高,皇帝的那点心思自然能看得通透,一手太极玩得炉火纯青。

既然在京里当了官,那么皇帝也不着急,来日方长嘛,早晚还不能从你那里挖出点实惠?于是李隆基就时常请吴筠过来聊聊天气、道法、军国大事等等,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偶尔请教一些长生之道,显得也不那么突兀。吴筠情商很高,又很会把握尺度,也不会随意参与国政,偶尔稍稍提醒一下皇帝有些过错的地方,皇帝也不会感到难堪生气,反而感觉他非常挚诚,就更加看重他了。

最后吴筠也是被李隆基问得没办法了,有一次就说:“陛下,现在啊,流行的道法那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不可计数了,不过我认为,它们加在一起都比不过老子五千言,就是《道德经》,其他的都可以说是在这五千言的基础上发挥引申,就一些细枝末节大加发挥,唉,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浪费纸墨罢了。”

“那神仙是怎么修炼成的,长生的功法总有吧?那什么,有没有简单点的,不费时间的,我也试试?”

“这个嘛,修道修仙什么的,这都是我们这些山野俗人们才去做的事,而且没有捷径,就是个水磨功夫,积年累月,受尽各种苦还不一定能成,所以您这种人皇,肩负着国家的兴衰、万民的生活,实在不适合走上这条路,内圣外王这才是您需要专注的事啊。”

吴筠对皇帝一直想成仙这件事感觉也真是很无奈了,我这还在探索仙道的路上呢,哪有闲工夫陪您胡闹,不过几句话也不能真就应付过去,所以就加班写了三篇《玄纲论》,“您先看看这个,以后咱们再讨论。”

玄宗对《玄纲论》很重视,挑灯夜读,第二天早早就请来吴筠说:“吴老师啊,拜读了你大作,深感你已迹参洞府,心契冲冥,写的文章义博文精,词旨奥省,如此宏阐格言,发明幽致,让我手不释卷,百读不厌,……(此处省支一万字)是越读感觉越玄奥啊。你这么高学问,我认为翰林对您来说都屈才了,您这水平当宰相都足够了,以后可要多多为我出谋划策啊。”

由于吴筠受到皇帝的重视,声望越来越高,所以很多高官贵族纷纷表示亲近,比如刑部郎中元沛的寡居的夫人刘氏就受箓于他,影响的一家人也有很多投身于追求仙道而不仕的。

唐玄宗对于道教的态度前面详细讲过了,在《道德真经疏》中可以看出他的理身、理国两大宗旨,当然,这里面有多少是吴筠的功劳不好说,不过理国理身的思想是司马承祯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理身清高,理国无为,把道教和治国之道联系起来,唐玄宗深感正确,圣人理国,理身以为教本,失理国者复何为乎?但理身尔,故虚心实腹,绝于忘知于无为,则无不理矣,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以理天下之圣人睹行随之不常。更深入的思想不再讲了,但唐玄宗并非是个糊涂皇帝,他对道教、对治国有着很高的理解,当然,涉及长生的问题时智商总会低下来,这也不止他一人。

虽然没有挖出来什么具体的长生秘法,但是李隆基还是能够坚持节俭,注意保护民生,克制自己的贪欲的,所以当吴筠劝他不要沉迷仙道应该好好当好皇帝这个最有前途的职业的时候,玄宗也能够坦然认可,也就更加重视、欣赏吴筠了,当然这样也是得到了吴筠尊敬。

由于吴筠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这就导致了一大批和尚妒火中烧,看着这个老道士咋就这么不顺眼呢。着名的高力士也是位忠实的佛教信徒,于是和尚们就通过高力士不时地在李隆基耳朵边上说他的坏话。关于这段历史的影视剧很多,估计一般人都很熟悉,当时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弄得有点乱,道门高人吴先生知道天下将乱,这也符合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否极泰来、由盛转衰的自然规律,主要是在首都圈里被人盯着总想害自己的感觉太不好了,吴筠就才多次向皇帝提出下岗回家,“您就让我回去吧,家里鸡、鸭都没人喂,院子里草都比门高了,再说,我在您的那群大儒臣子堆里也没什么意思,和他们道不同,没有共同语言啊。”

李隆基自然舍不得放他回去,心说我还没学到长生的仙术呢,你走了我怎么办?于是说:“您老人家就安心在我这住着吧,只要你不走,我立刻命令人给您新修座道观,保证是独幢的别墅,你一个人在里面修炼好吧。”

吴筠也是铁了心要回去,坚决请辞,说“万岁啊,我老家那座小山包都荒了,没人打理不行啊,您就让我回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