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道教界也有诗仙 下(2 / 2)

李隆基就是铁了心就是不放他走,就这样,一直拖到安史之乱前期。

吴筠感觉再不走真不行了,好家伙,风雨欲来了,于是又坚决请辞,最后皇帝还算可以,终于放他回嵩山了。

不久,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作乱,一个多月就打进了洛阳、长安,搞得天下大乱,这就是着名的安史之乱。

嵩山上的吴筠一看形势有点不妙,这里也是战区,太不安全了,于是收拾收拾,“羽衣虚舟,泛然东下”,飘然来到会稽避祸。

后来,又隐居到杭州大涤洞,这个石洞也因他成名,于是先后有宋朝陆永仲、王元素、朱复常等人来此洞修炼得道。

大历十三年,778年,吴筠卒于宣城道观,也有人说是卒于天柱山,无论如何吧,弟子们遵从他的遗愿,把他送回余杭天柱山安葬。当然了,有关他卒葬之地,史料记载颇多不一致的地方,也有学者专门考证,不再详述了。

以上就是吴筠的简单的生平,之所以要讲吴筠,除了他的作品和思想以外,主要是他代表了一批人,就是当时清高但政治抱负又得不到施展的那些士人,最后选择踏入道门,追求另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和宁静,我们不评价他们的做法的积极与否,需要看到的是当时社会背景如何,这是道教史、中国史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

当然,吴筠他们又完全不同于那些为了走终南捷径而隐的隐士,他们并没有完全的消极避世,从吴筠的着述中可以看得出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政事,有机会也是能够勇于进谏的,如此反而隐而成名、进而有功了。

吴筠一生留下了很多作品,很幸运,他的作品传世很多,宋景濂曾说“道家诸书,多寇谦之、吴筠、杜光庭、王钦若之徒所撰。”当然,这种说法道友们也知道有点偏颇,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吴筠的着述丰富到了一定程度,思想影响力也极大。

吴筠虽然屡试不第,但不能否定他的文学才华,否则不会结交李白他们这些大文豪,当然了,他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人的名气大,但是在道士圈子、文人才子圈子里名气丝毫不差。吴筠的诗赋传下来的还是不少的,总数为450篇,广泛收录在《新唐书?文艺志》《全唐诗》《文献通考》、《郡斋读书志》等中。除了前面提到的《玄纲论》外,还有重要的《神仙可用论》《形神可固论》等,其他着述,在《宋史》中列举了大约十余部,《宗玄先生文集》中还收录了吴筠的八篇赋,内容当然还是道教,对道教的人物、仙境、求仙生活等加以描写,令人对仙人、仙界产生渴望和追求,从而走上修仙之路。各类道教典籍中还有十多种作品需要考证。总体上说,他的作品多而杂,涉及面比较广。

需要单独说一下吴筠的诗歌,他通过诗来表达对“道”的理解和追求,形式也比较丰富,比如有游仙诗、览古诗、步虚词、高士咏等,这些诗意境幽远,仙气十足,虽然没有李、杜那么名气大,在道教界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了,所以称他为道教界的诗仙也可以。

《旧唐书》中评价他的作品“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权德舆在《宗玄先生文集序》里对他的诗赋给予了极高评价,“奇采逸响,琅琅然若戛云璈而凌倒景,昆阆松乔,森然在目”,“近古游方外而言六义者,先生实主盟焉”。那位也许说了,给别人的作品作序,使劲往高里捧那是必须的啊,何况是给自己老师作品写序呢,但是前提是你得有三分才华吧,烂泥总是扶不上墙吧。

关于吴筠的诗稍后再单独讲一讲,下面,先来看一看他的主要着述,看一看他的主要的道教思想。